
论导师的指导限度_1.docx
5页论导师的指导限度 另一个容易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学术自由的是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位论文的选题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原则上,导师不应该干涉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当让研究生自己决定选题寻找研究的问题是研究生学习期间必须完成的重要课程不学会自己寻找研究方向,就不能说已经具备了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而且,教师为学生指定研究方向,容易限制学生的研究领域[14]学术是一种志业,是一种生活方式漫长的学术之旅通常并不那么顺利,时而布满荆棘,时而穷途末路,时而柳暗花明没有兴趣的支撑很难坚持下来兴趣是学术的动力,没有兴趣就很难有学术激情当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导师的研究兴趣、研究专长发生冲突时,导师应当尊重研究生的学术兴趣,并为实现这种兴趣提供支持导师一般都承担一定的课题,研究生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力量现实中,导师大多建议甚至要求学位论文选题与课题挂钩,尤其是理工科和社会科学专业,一项研究通常需要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如果不与导师课题挂钩,很难得到经费支持此种情况下,研究生的学术自由最容易受到影响因此,从导师的角度来讲,应当支持学生的基于兴趣的选题,并努力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的支持,另外学校也应该设立相应资助基金,以支持这部分研究生的研究。
此外,当研究生选题出现争议时,导师应该保持中立,让学生自己决定是否换题这种情况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比较明显不同的研究范式之争有时非常明显,不同流派之间的观点分歧较大在这个群体当中被高度认可的选题换了一批人可能连答辩都无法通过威廉富特怀特的《街角社会》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1936年至1940年,怀特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当时学术界对这种方法还存在这巨大争议)对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贫民区进行了实地研究研究完成后,怀特将研究成果提交给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答辩,惨遭批判,答辩未通过而换了一批答辩委员之后,结果全票通过,并获得高度好评[15]后来这本书成为社会学的经典著作试想,如果当时导师否定了怀特的选题,可能就不会有社会学经典著作之一的《街角社会》问世所以,不要轻易否定一个具有争议的选题导师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学生的选择,并让学生意识到该选题可能存在的风险,由学生自己作出决定导师在学术指导方面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防止对研究生的学习自由和学术自由造成损害总之,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学生的学术兴趣,不干涉学生的学习自由和学术自由;对有争议的问题保持中立,除非学术界已有定论,否则不要贸然作出否定性评价。
三、人生指导的限度人生指导也是导师的重要指导内容研究生教育主要通过研究进行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导师只进行学术上的指导人生指导同样重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只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方面据资料显示,33.7%的研究生认为导师与自己是一种纯学术研究的关系,即双方互动大多局限于学术研究方面,较少涉及学生的为人处世、人格修养等领域[4]研究生教育并非纯粹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活动,而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基于高深学问的互动过程,共同建构着知识、能力、态度、人格、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17]那种认为研究生教育就是教会研究生如何进行学术研究或者认为研究活动本身就可以等同于研究生教育的观点是片面的这样往往容易导致只有“研究”没有“教育”一个优秀的研究生,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学术研究者,更为重要的是,首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优秀的公民人生指导是一种方便的说法,主要是对研究生的为人处事进行指导人们常说,做人是一辈子的学问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价值冲突的问题在一个价值日益多元的时代,导师的人生指导通常非常棘手一方面,这么多价值,到底选择什么样的价值教育学生?有时不同价值之间甚至存在着严重冲突另一方面,导师侵吞科研经费、论文剽窃、猥亵学生等不良事件频遭曝光,严重影响了大学的声望和导师的形象。
导师自己做人都有问题,有什么资格对研究生进行人生指导?然而,这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导师还是兢兢业业在指导研究生同时,我们要避免这样的认识误区:导师对研究生的人生指导并不必然意味着导师的为人更加高贵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18],有责任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正直、善良、有担当、富有责任心的合格公民导师对研究生的人生指导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直接指导是指导师对研究生的为人处事行为作出直接引导,包括:谈话和直接要求等间接指导是指导师通过自己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等方式对研究生的为人处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间接指导是一种隐性指导,不存在控制或强制问题,所以不存在指导限度问题这里主要探讨直接指导的限度导师在直接指导过程中,应以宽容、平等、公平、正义等普世价值为基本限度价值是教育的核心,离开了价值,教育就只剩下干瘪的空壳但同时,价值问题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人生指导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导师没有权利为研究生制定人生之路,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能是研究生自身的自主的价值选择除了自己,任何他人都没有权力决定自己的人生导师要做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成为最卓越的自己价值冲突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中国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
导师(尤其是年纪大的导师)容易倾向于将师生关系看成是父子关系的延伸,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和要求这种情况如果处理得好,可能效果非常好,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强烈冲突,严重影响师生关系有的导师为人低调、温润,也要求自己的学生成为这样的人,但学生可能是一个喜欢高调、做事雷厉风行的人导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其最大的职责不是使研究生成为另一个自己,而是引导和帮助研究生做卓越的自己,而非成为任何卓越的他人因此,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时,切勿以自己个人的偏好和价值判断来要求研究生只要研究生尚未突破社会共同价值底线,导师就不应干涉其价值选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导师不可以引导研究生向高于基本道德规范的标准看齐,成为一个更加高尚的人比如,导师身体力行某种高尚的价值,进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无论如何,导师都不应该直接要求学生选择某种高于普世价值(或社会共同价值)的价值换言之,在人生价值选择上,导师可以明确要求研究生不做“小人”(这是底线),但不可以要求研究生将“圣人”“君子”作为其人生价值选择因为在一个日益民主化、多元化的社会,价值本身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除了社会共同价值底线,我们应当留给学生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
参考文献:[1]陈珊,王建梁.导师指导频率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基于博士生视角的分析和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61-64.[2]张东海.研究生指导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3(2):37-41.[3]黄学.试论研究生导师的素质、职责及指导研究生的途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05-108.[4]张静.导师与研究生和谐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9):19.[5]李军,潘澍之,苏莲.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文献综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4):77.[6]杨春梅.论研究生导师的有效指导[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13.[7]马廷奇,张应强.学习自由的实现及其制度建构——兼论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2011(8):50-54.[8]石中英.论学生的学习自由[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7.[9]李均.论“学习自由”[J].高等教育研究,2000(3):15-18.[10]周治富.学术特质与学术自由——兼论当代博士研究生如何践行学术自由[J].中国高教研究,2012(2):20-24.[11]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绪承,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6.[12]王茜.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13]马凤岐.研究生要做什么[J].河南教育(中旬),2010(3):41.[14]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5]毛金德.研究生教育场域的“游离部落”——地方高校文科硕士生在场状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8):41-46.[16]郭兴举.论教师作为社会代表者——与吴康宁教授商榷[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1):6-8.作者简介:毛金德(1987-),男,广西桂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刘国芬(1988-),女,山东潍坊人,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马凤岐(1969-),男,河南开封人,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