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含答案.doc
17页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共5题,每小题1分,共5分)1.科举制度实行后,士族势力从此消失 ( × )提示:科举制度因士族衰落而兴起,实际上,科举制的创立仅仅是使士族势力进一步受到削弱,在唐末农民战争之后士族势力才逐渐败亡2.科举制是隋朝以后唯一选官方式 ( × )提示:隋朝以后,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恩荫制度、举荐制度、破格提拔等方式在选官途径中起着辅助的作用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 √ )4.三省六部制是对三公九卿制的继承 ( × )提示: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权力相对集中,职能部门相对较多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机构有一定简化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对魏晋以来三省制的继承与创新,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古代中枢政务机构,对后世影响深远5.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减轻了农民对政府的人身依附,抑制了土地兼并之风 × )提示:唐朝初年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随着土地兼并加剧,租庸调制难以推行,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对政府的人身依附,但由于土地可以合法买卖,土地兼并之风仍很盛行。
二、选择题(共7题,每小题2分,共14分)·题组一 选官制度1.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 ( )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解析】选B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世家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被授予官职的现象,故B正确2.“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两句诗描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取代的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选C据所学可知,诗句描述的是科举制世官制实行于先秦,被军功爵制取代,A错误;察举制实行于西汉武帝之后,被九品中正制取代,B错误;九品中正制实行于魏晋时期,被科举制取代,C正确;科举制实行于隋唐,1905年被废除,D错误3.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遭到否定 B.地方权力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解析】选C。
唐代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选官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选C;科举制限制了官员特权,而不是否定,A错误;科举制主要把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B错误;D是察举制选官标准,排除·题组二 三省六部制4.《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省)、门下(省)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______当行驳正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是 ( ) A.尚书(省) B.中书(省)C.门下(省) D.枢密院【解析】选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三省的职责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由此可知,材料中的横线处应填入的是门下(省),故C正确,A、B错误;枢密院是宋代负责军事的机构,故D错误 5.(2021·北京高一检测)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解析】选B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分割了相权,从而强化了君权,故选B;分割相权跟科举取士无关,排除A;三省之间是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朋党之争是在唐朝后期进行的,排除D。
·题组三 赋税制度6.如图是广东怀集县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此饼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北魏 B.隋朝C.唐初 D.唐中后期【解析】选C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故选C7.“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 ( )A.两税法 B.租调制C.均田制 D.租庸调制【解析】选A据材料“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唐朝的两税法以缴纳地税和户税为主,这就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正确三、非选择题(共11分)·题组四 科举制度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使“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选官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2)阅读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须符合材料主旨,史论结合,逻辑清晰)(7分)【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重门第到重才学的角度回答第(2)题,据材料“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提炼一个观点,例如:制度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再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对科举制加以完善、推动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方面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1)变化:由重门第到重才学2)答案示例论题:制度创新促进社会进步论述: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对科举制加以完善,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与政治,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选择题(共13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据史料记载:琅邪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只要是士族高门,甚至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郡县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设置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中央集权的加强【解析】选C。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是在秦始皇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错误;科举制的设置是在隋朝,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与材料中的现象相符,故C正确;中央集权的加强不是世家大族垄断朝廷要职的原因,故D错误2.(2021·沈阳高一检测)成语是时代的产物白衣公卿”“一品白衫”“雁塔题名”“春风得意”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体现的是公平、公正,因此根据材料“雁塔题名”“春风得意”可以判断出是科举制,D正确;军功爵的标准是战功,A排除;察举制的标准是品德,B排除;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门第、族望,C排除3.(2021·泰安高一检测)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 )A.促进了中外交流 B.加强了文化交流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有利于国家治理【解析】选D材料反映出科举制的推行为国家选拔了大量有用的人才,并且将选官的权力收到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治理,D正确;A、B、C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4.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解析】选C题干信息“隋唐时期”“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故C正确;A是秦朝的举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排除;D是选官制度,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排除5.(2021·大连高一检测)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解析】选D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该制度下,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其中工部负责工程建设等工作,故D符合题意;而A、B、C所述的运行程序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6.《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写道:“王朝初年出现的中央机构包括许多有汉代名称的官署,但这一机构的许多方面都是新的,已经预先呈现出唐代中央政府的轮廓材料中的“轮廓” ( )A.保证了皇权独尊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解析】选A材料中所讨论的时代是隋唐,所谓的“轮廓”就是对中央政府权力运行的一种概述这种情况在汉代已经开始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君主专制制度,故A正确B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选拔,故排除B;C是地方和中央的关系,不是君权和相权的问题,故排除C;D错在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统治,不涉及民主,故排除D7.(2021·滨州高一检测)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朝 (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中枢权力机构完备C.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D.君相矛盾得到缓解【解析】选A皇帝的命令如果不经政事堂决议副署,被认为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说明皇帝不能任意妄为,即皇权受到制约,A正确;B与题无关,排除;通过题干可以看出以宰相为首的官僚群体权力相对较大,排除C;题干主旨并未涉及君相矛盾,排除D。
8.(2021·潍坊高一检测)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称为宰相,唐中宗的时候,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 ( )A.瓦解了三省制度 B.强化了君主专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有利于科学决策【解析】选B根据材料“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说明的是相权三分,“皇帝临时加以名号”说明宰相任用很随便,“唐中宗的时候,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说明相权严重被削弱,其目的是加强皇权,故选B9.(2021·潍坊高一检测)《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反映出唐律的主要特点是 ( )A.轻罪重刑 B.礼法结合C.细密严苛 D.条文清晰【解析】选B根据《唐律疏议》的规定可以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