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微积分证明不等式方法.doc

20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426353576
  • 上传时间:2023-09-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74.50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用微积分理论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卞国文 高等数学中所涉及到的不等式,大致可分为两种:函数不等式(含变量)和数值不等式(不含变量).对于前者,一般可直接或稍加变形构造一函数,从而可通过研究所构造函数的性质,进而证明不等式;对于后者,我们也可根据数值不等式的特点,巧妙的构造辅助函数,从而将数值不等式问题转化为函数的问题,研究方法正好与前者相似.微积分是高等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以它为工具能较好的研究函数的形态,有些常规方法难于证明的不等式,若能根据不等式的结构特征,巧妙的构造函数,将不等式问题转化为函数的问题,利用微积分理论研究函数的性质,应用函数的性质证明不等式.一、用导数定义证明不等式法1.证明方法根据-导数定义导数定义:设函数在点的某个邻域内有定义,若极限存在,则称函数在可导,称这极限为函数在点的导数,记作.2.证明方法:(1)找出,使得恰为结论中不等式的一边;(2)利用导数的定义并结合已知条件去研究.3.例例1:设函数,其中都为实数,为正整数,已知对于一切实数,有,试证:.分析:问题中的条件与结论不属于同一类型的函数,如果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无疑能帮助解决此题,可以看出:.于是问题可以转化为证明.证明:因.则.利用导数的定义得:.由于.所以.即.4.适用范围用导数定义证明不等式,此方法得适用范围不广,我们应仔细观察问题中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有些不等式符合导数的定义,因此可利用导数的定义将其形式转化,以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二.用可导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不等式法1.证明方法根据-可导函数的一阶导数符号与函数单调性关系定理定理一:若函数在可导,则在内递增(递减)的充要条件是:.定理二:设函数在连续,在内可导,如果在内(或),那么在上严格单调增加(或严格单调减少).定理三:设函数在内可导,若(或),则在内严格递增(或严格递减).上述定理反映了可导函数的一阶导数符号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因此可用一阶导数研究函数在所讨论区间上的单调性.2.证明方法(1)构造辅助函数,取定闭区间;△如何构造辅助函数?①利用不等式两边之差构造辅助函数(见例2);②利用不等式两边相同“形式”的特征构造辅助函数(见例3);③若所证的不等式涉及到幂指数函数,则可通过适当的变形(若取对数)将其化为易于证明的形式,再如前面所讲那样,根据不等式的特点,构造辅助函数(见例4).(2)研究在上的单调性,从而证明不等式.3.例例2:证明不等式:.分析:利用差式构造辅助函数,则将要证明的结论转化为要证,而,因而只要证明.证明:令,易知在上连续,且有,由定理二可知在上严格单调增加,所以由单调性定义可知,即.因此.例3:求证:.分析:不等式两边有相同的“形式”: :试构造辅助函数.利用定理二与在在上的单调性证明不等式.证明:设辅助函数.易知在上连续,且有.则由定理二可知在上严格单调增加.由,有,得到,所以原不等式成立.例4:证明:当时,.分析:此不等式为幂指数函数不等式,若直接利用差式构造辅助函数将很难求其导数,更很难判断其在上的单调性,可对不等式两边分别取对数得到,化简得,在此基础上可利用差式构造辅助函数:,因,因而只要证明即可.证明:分别对不等式得两边取对数,有,化简有:.设辅助函数,,易知在上连续,也在上连续,因,根据定理二,得在上严格单调增加,所以.又由在上连续,且,根据定理二可知在上严格单调增加,所以,即,因此,即.4.适用范围利用函数单调性证明不等式,不等式两边的函数必须可导;对所构造的辅助函数应在某闭区间上连续,开区间内可导,且在闭区间的某端点处的值为0,然后通过在开区间内的符号来判断在闭区间上的单调性.三、函数的极值与最大、最小值证明不等式法1.证明方法根据-极值的充分条件定理定理四(极值的第一充分条件)  设在连续,在内可导,(i)若当时,,当时,,则在取得极大值;(ii) 若当时,,当时,,则在取得极小值.定理五(极值的第二充分条件) 设在的某领域内一阶可导,在处二阶可导,且,,(i)若,则在取得极大值;(ii)若,则在取得极小值.极值和最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极值仅是在某点的邻域内考虑,而最值是在某个区间上考虑.若函数在一个区间的内部取得最值,则此最值也是极值.极值的充分条件定理反映了可导函数的一阶导数符号或二阶导数在可疑点上的导数符号与函数极值的关系.2.证明方法(1)构造辅助函数,并取定区间.△如何构造辅助函数?①当不等式两边均含有未知数时,可利用不等式两边之差构造辅助函数(见例5);②当不等式两边含有相同的“形式”时,可利用此形式构造辅助函数(见例6);③当不等式形如(或)(为常数)时,可设为辅助函数(见例7).(2)求出在所设区间上的极值与最大、最小值.△极值与最大、最小值的求法①极值求法:(1)求出可疑点,即稳定点与不可导的连续点;(2)按极值充分条件判定可疑点是否为极值点.②最大、最小值的求法:(1)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最大、最小值的求法:先求出可疑点,再将可疑点处的函数值与端点处的函数值比较,最大者为最大值,最小者为最小值.(2)开区间内可导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的求法:若在内可导,且有唯一的极值点,则此极值点即为最大值点或最小值点.3.例例5:证明:当时有.分析:利用差式构造辅助函数,这与前面利用函数单调性定义证明不等式中所构造辅助函数的方法相同,但由于在上不是单调函数,(因对任意,且,不能判断的符号).所以不能用可导函数的单调性证明此不等式,则可采用函数的极值方法试之.函数的单调性证明此不等式,则可采用函数的极值方法试之.证明:构造辅助函数,则有令,解得,其中只有在区间内,由,有在点连续.因当时,,则在上为减函数;当时,,则在上为增函数;由定理四可知,在处取得极小值,即为区间上的最小值,所以当时,有.故即.例6:设,则.分析:此不等式两边含有相同的“形式”:,可将不等式变形为,可构造辅助函数.证明:将不等式变形为,构造辅助函数,则有,令,则有.当时,,所以单调递减;当时,,则单调递增.因此,由定理四可知在时取得极小值,即最小值.所以当,有,即.例7:证明:若,则对于中的任意有: .分析:显然设辅助函数,若设,由,故很难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去证明.考虑到,不难看到不等式,即为与其端点处的函数值的大小比较问题,因而可想到用最值方法试之.证明:设辅助函数为,则时,有:令得,解之得稳定点,因函数在闭区间[0,1]上连续,因而在[0,1]上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已知.有因此对一切时,有所以原不等式得证.4.适用范围(1)所设函数在某闭区间上连续,开区间内可导,但在所讨论的区间上不是单调函数时;(2)只能证不严格的不等式而不能证出严格的不等式.四、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证明不等式法1.证明方法根据-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若函数满足下列条件:(I)在闭区间上连续;(ⅱ)在开区间内可导,则在内至少存在一点,使得.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反映了函数或函数增量和可导函数的一阶导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2.证明方法①辅助函数,并确定施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区间;②对在上施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③利用与的关系,对拉格朗日公式进行加强不等式.  3.例例8:证明:当.分析:所证不等式中的函数的导数为 ,即所证不等式中含有函数及其导数,因而可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试之.由于,因此可构造函数的改变量,则相应自变量的改变量为,原不等式等价于:,由不等式中间部分的形式可知,可利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去证明.证明:构造函数,因在上连续,在上可导,在上满足拉格朗日条件,于是存在,使 ,因,所以.即.4.适用范围当所证的不等式中含有函数值与一阶导数,或函数增量与一阶导数时,可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来证明.五、用柯西中值定理证明不等式法1.证明方法根据-柯西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若⑴函数与都在闭区间上连续;⑵与都在开区间内可导;⑶与在内不同时为0;⑷. 则在内至少存在一点,使得 .柯西中值定理反映了两个函数或两个函数增量与它们一阶导数之间的关系.2.证明方法①构造两个辅助函数和,并确定它们施用柯西中值定理的区间;②对与在上施用柯西中值定理;③利用与的关系,对柯西公式进行加强不等式.3.例例9:设,证明.分析:原不等式可等价于.可看出不等式左边可看成是函数与在区间上的改变量的商,故可用柯西中值定理证明之.证明:原不等式等价于,可构造函数,,因均在上连续,在上可导,且,由于,则,所以在上满足柯西中值条件,于是存在,使得,又因有,得到 ,因此,即.4.适用范围当不等式含有两个函数的函数值及其一阶导数,或两个函数的函数增量及其一阶导数时,可用柯西中值定理证明.六、上述二、三、四、五种方法小结前面二、三、四、五种方法中,均可利用差式构造函数,但有时应用导数研究函数单调性证明不等式,有时应用导数研究函数极值证明不等式,而有时应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或柯西中值定理证明不等式.三者有何区别:⑴若所证不等式含有函数值及其导数,宜用中值定理;若所证不等式,其两端函数均可导,且或有一为0时,宜用函数的单调性.⑵若所证不等式的两端函数有不可导时,不能用函数单调性证明,宜用中值定理.⑶若所证不等式,两端函数均可导,但不是单调的函数时,宜用函数的极值来证明.七、用函数的凹凸性证明不等式1.证明方法根据-凹凸函数定义及其定理和詹森不等式定义:设为定义在区间I上的函数,若对于I上任意两点和实数,总有,则称为I上的凸函数,若总有,则称为I上的凹函数.  定理六:设为I上的二阶可导函数,则为I上的凸函数(或凹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在I上 .命题(詹森不等式) 若在上为凸函数,对任意的且,则.该命题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函数的凹凸性定理反映了二阶可导函数的二阶导数符号与凹凸函数之间的关系.2.证明方法:①定义证明法:将不等式写成定义的形式,构造辅助函数,并讨论在所给区间上的凹凸性.②詹森不等式法:对一些函数值的不等式,构造凸函数,应用詹森不等式能快速证此类不等式.3.例例10:证明:当时, .分析:不等式等价于:.不等式两边含有相同“形式”:,可设辅助函数.因此原不等式可化为要证.只要证明在上为凸函数,即证在内即可.证明(定义证明法):设.有.则在为凸函数.对任意,有(取).(要使与的系数相同,当且仅当时成立,即).因此.例11:若A,B,C是的三内角,则.分析:不等式左边为的函数的和,考虑构造凸函数.证明(詹森不等式):令,则.则是上的凸函数, ,取,由,得到,由詹森不等式结论得:,因是的三内角,则,可得.即.4.适用范围当不等式可写成凹凸函数定义的形式或对一些函数值和且能够构造凸函数的不等式.八、用泰勒公式证明不等式法1.证明方法根据-泰勒定理泰勒定理:若函数满足如下条件:⑴在闭区间上函数存在直到阶连续导数;⑵在开区间内存在的阶导数,则对任何,至少存在一点,使得:. 泰勒公式揭示了多项式与函数之间的关系.2.证明方法①根据已知条件,围绕证明目标,选取恰当的点将函数在这些点展成泰勒展式;②根据已知条件,向着有利于证明目标不等式的方向对上面的展式作适当的处理,直到可以结合已知条件证出不等式为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