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排放清单20120424.doc
172页厦门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2005-2009)厦门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12-4-26项目名称:厦门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2005-2009)主持单位:厦门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目 录第一章 总则 1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1.2研究范围与年限 11.3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3第二章 厦门市概况 62.1 自然条件与资源 62.2 人口与社会 72.3 经济发展 82.4 主要行业概况 82.5 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 10第三章 能源活动 123.1 核算内容 123.1.1 固定源燃料燃烧 123.1.2 移动源燃料燃烧 243.1.3 能源活动的逃逸排放 373.2 能源活动碳排放清单 37(1)排放清单 37(2)结果分析 43(3)不确定性分析 45第四章 工业生产过程 474.1 核算内容 494.1.1 采掘工业 494.1.2 电子工业 534.2 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核算清单 58(1)排放清单 58(2)结果分析 61(3)不确定性分析 62第五章 农业 635.1 核算内容 635.1.1 畜牧业 635.1.2 种植业 735.2 农业碳排放清单 84第六章 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 886.1 核算内容 886.1.1 森林和其他木质生物质生物量碳储量变化 886.1.2 森林转化温室气体排放 946.2 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排放清单 95第七章 废弃物处置 997.1 核算内容 997.1.1 固体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 997.1.2 废水处理和温室气体排放 1087.2废弃物处置碳排放清单 123(1)排放清单 123(2)结果分析 126(3)不确定性分析 127第八章 厦门市2005-2009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1288.1 厦门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汇总 1288.2 厦门市温室气体清单计算结果分析 1438.2.1 总体排放情况 1438.2.2 能源活动 1488.2.3 工业过程 1498.2.4 农业生产 1508.2.4 土地利用与林业 1518.2.4 废弃物处置 1518.2.5 国际燃料仓 1528.2.6 外调电力 1538.3 厦门市温室气体清单不确定性分析 154附录 厦门市碳排放强度分析 155第一章 总则1.1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清单编制的目的在于计算厦门市产业部门(能源、交通、建筑、工业和家庭消费等)的温室气体排放现状,明确厦门市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
通过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为厦门市制定相应的低碳规划和政策,落实国家减排目标任务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2009年1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面对当前巨大的减排压力,发展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削减碳排放已成全国各地的紧迫任务厦门市作为“五省八市”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之一,更是承担着先行先试,探索有中国特色碳减排的使命和任务然而,目前厦门市仍没有一份详尽的,涵盖不同行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对于全市温室气体排放的状况尚不明确,这使得研究者们无法针对其排放特点进一步分析排放成因、驱动因子的贡献以及未来排放趋势等问题;对于决策者而言,不能准确地理解在控制本市温室气体排放中面临的问题,就很难从本质上提出有效的控制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因此,摸清厦门市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识别出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了解各部门排放状况,编制厦门市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有助于政府部门更好地落实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下降目标、制定应对措施、发掘潜在的节能减排项目、积极应对国家政策及履行社会责任。
本研究对于解决厦门市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相协调的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于加速厦门市低碳城市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1.2研究范围与年限清单核算的地理边界为城市行政市域参照IPCC《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本清单编制的范围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城市废弃物处置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如图1.1所示温室气体清单能源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燃烧的逃逸排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采掘工业电子工业动物肠道发酵农业畜牧业种植业动物粪便管理稻田其他农用地燃烧的逃逸排散林业碳汇土地利用变化固体废弃物处置废水处理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航海移动排放源静止排放源能源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图1.1 温室气体清单范围核算的温室气体是《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六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烃(HFCs)、全氟碳(PFCs)、六氟化硫(SF6)各种温室气体的增温潜势(GWP)参照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如表1.1所示编制年限从2005至2090年,清单的编制的基年为2005年,即国家制定减排目标的基准年,也是厦门市减排目标制定的基年;2009年为排放现状,是制定低碳规划的基年。
表1.1 温室气体及其增温潜势GasGWP二氧化碳CO21甲烷CH421氧化亚氮N2O310氢氟碳化物HFCsHFC-2311700HFC-32650HFC-1252800HFC-134a1300HFC-143a3800HFC-152a140HFC-227ea2900HFC-236fa6300全氟化碳PFCsCF46500C2F69200六氟化硫SF623900注:主要参考IPCC第2次评估报告(1996)1.3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本清单编制在借鉴国内外编制温室气体清单的主流思想和经验,结合中国和厦门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编制厦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排放量计算严格按照一系列被广泛承认的原则和指南编制清单编制遵循主要原则:1) 全面性: 全面覆盖包括《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六种温室气体排放,排放活动源遍及城市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与行业;2) 准确性:尽可能采用详细的高级别计算方法计算各部分排放量;充分利用地方和国家数据源,在收集数据时最先考虑使用地方各部门的统计和实测数据,运用多种数据交叉验证数据的可靠性;3) 本地性,计算中的排放系数优先采用本地及中国的实际排放系数;为了便于核算和报告电力产品调入调出所隐含的碳排放,电力部门采用“生产”模式。
在选择适当的方法并收集数据后,估算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对清单进行质量核查,保证活动水平数据可靠和可比较,保证计算方法的透明性,计算过程主要包括关键排放源确定、排放因子确定和活动水平确定,在计算各个部门碳排放的基础上,最后经过数据一致性分析,汇总形成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具体技术路线如图2.2所示LCLEI/国外大城市研究IPCC技术报告GHG排放源非关键排放源GHG排放源基于过程和机理方法实地调研与分析半经验/半机理方法排放因子和排放量新关键源YES一致性与不确定性分析汇总归纳分析NO最终报告图2.2 技术路线排放源的确定主要参考以下几种方法:①IPCC建议排放源和关键排放源;②中国国家2004年温室气体信息通报关键排放源;③厦门城市发展特征和现状;④专家的经验和知识等排放系数的确定主要采用:①《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以及《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②《IPCC2006清单指南》和《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优良作法指南和不确定管理》推荐排放因子计算方法;③美国EPA排放因子和OECD排放因子研究方法和数据库;④科研文献;收集活动水平数据可根据排放源的重要程度,设定收集行动的优先顺序排放源活动水平数据主要来源于:①官方统计资料和数据;②政府部门普查和调研数据;③企业排放报告;④问卷调查数据。
第二章 厦门市概况2.1 自然条件与资源厦门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面对金门诸岛,与台湾宝岛和澎湖列岛隔海相望,西、北分别与漳州、泉州两市接壤厦门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现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所辖陆地面积157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图2.1)图2.1 厦门市位置及行政区划厦门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势地貌构成类型多样,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平原、滩涂等,其中以低丘、台地类型为主,其次是平原和滩涂厦门的主体—厦门岛南北长13.7公里,东西宽12.5公里,面积约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岛屿厦门港是一个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其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公里,港阔水深,终年不冻,历史上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厦门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多雨,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至8月份雨量最多,风力一般3至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至5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
2.2 人口与社会2010年末,厦门全市常住人口为308.2万人,户籍人口18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5.1万人,城市化率为80.5%岛内的思明、湖里两区合计83.0万人,占全市的58.5%全市人口出生率12.1‰,人口死亡率3.8‰,人口自然增长率8.3‰全市人口中以汉族居多,另有回、满、壮、畲、苗、及高山等20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因素,厦门市拥有众多的归侨、侨眷及厦门籍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在社会建设方面,厦门市大力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加快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市常住人口社保覆盖面将近90%;大力优化义务教育布局与资源配置,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称号;推进一批综合(专科)医院扩建工程,进一步促进优质卫生资源向岛外延伸、向社区覆盖;抓好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和管理,出台全国首部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地方性法规,新增保障性住房12138套,全市廉租住户实现应保尽保;加快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城市绿地700公顷、生态风景林建设1.2万亩、沙滩修复整治58万平方米,城市综合承载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快“绿色环保城市”建设,加大海域环境和城市水体以及机动车尾气和油烟、扬尘污染整治力度;继续推进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城市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2.3 经济发展厦门市紧紧围绕争创海峡西岸经济区领先优势,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发挥经济特区中心城市龙头作用的目标,从“破解四难”到“四个加强”,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2010年,厦门GDP增速高达15.1%,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53.7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55.6:42.4调整为2010年的1.1:50:48.9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居副省级城市前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保持全国、全省领先水平 2010年,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市行政辖区,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