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以驯服的表外业务风险.docx
12页难以驯服的表外业务风险黄志凌最近三四十年间,表外业务浪潮席卷全球,出现与表内业务并驾齐驱的态势,深刻改变了国际银行业的面貌由于表外业务创新活跃、结构复杂,蕴含着多样化的风险形态,怎样理解和管理好表外业务风险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金融海啸中众多银行的惨痛经历也提醒我们必须重视并着力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潜在风险敞口不容小视1. 表外业务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表外业务( 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 )是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传统意义的表外业务主要包括贷款承诺、资本性租赁、备用信用证、信贷担保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金融及商品市场波动性增加、金融工程发展及清算结算的技术性革命,金融衍生产品作为表外业务的新品种开始出现,引领表外业务爆炸式增长,大有与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平分秋色之势,并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最显着、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安然、世通事件之后,出于风险隔离的需要,美国大型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众多管道公司( Conduits ) ,通过发行短期票据(表外融资)筹集资金,并投资于CDO等高风险资产,逐渐形成了 “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ing System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发起的依托于信托公司的 理财产品,其实质与国外管道公司并无二致,也属于影子银行体系范畴) 国际大型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的重要内容。
2. 名义余额巨大,与实体经济比例悬殊从国际大型银行年报看,表外业务规模巨大,且增长迅速除传统的贷款承诺外,表外衍生产品业务与影子银行占主导地位国际清算银行( BIS )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 2007年底,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工具(OTC)与场内交易工具名义本金之和已超过676 万亿美元,而1987 年这个数字还不到万亿美元 1987年到2007年,金融衍生品规模增长了 400多倍,与此同时,全球 GDP®不到原 来的3倍1987年金融衍生品规模仅占全球 GDP勺9%;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二者基本持平;到2007年,全球金融衍生品规模已经达到全球 GDRB模的十多 倍金融体系是实体经济的衍生工具,GDP代表实体经济,意味着在这 20年中全球的金融杠杆率大幅增加,如图1(利率类衍生产品名义余额与全球 GD注化) 所示全球衍生产品市场中充斥着大量无真实经济内涵的虚拟交易3. 考虑未来潜在敞口才能反映表外业务风险全貌从实际风险承担看,表外融资除承担表内融资同等的违约风险外,由于融资结构复杂、参与主体多元等特点,还额外承担了市场风险、产品链条延展增加的操作风险、产品设计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其中,表外衍生产品的风险不确定性高,只有综合考虑当前敞口和未来敞口后才能客观反映表外业务的风险全貌。
从国际衍生产品协会对全球主要金融机构的一份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各类衍生产品的重估市值(当前敞口)与名义余额之比随时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情况,其中股票衍生产品的当前风险敞口一般在名义余额的15%左右,且波动明显,如图 2 所示进一步分析,衍生产品重估市值仅仅反映了金融工具当期交易双方应收应付现金流的情况,却没有对未来市场变化可能导致的协议项下交易双方的债权、 债务关系变化进行描述只有把当前敞口和未来敞口合并计算,才能真实反映衍生产品风险全貌根据美国货币监理署对美国前25 家表外业务衍生品活跃银行信用风险敞口的统计(见表1) , 1999-2007 年间,潜在敞口总体上远大于当前敞口,且两者之比呈不断放大的趋势,到 2007 年衍生工具的潜在敞口是当前敞口的倍由于当前敞口是银行当期真正需要支付的现金需求,在市场保持正常状态时,未来潜在敞口尚不能形成对银行当期支付的压力;然而,一旦市场出现压力状态,潜在敞口将通过交易对手寻求增收保证金( Call Margin )或平仓的形式迅速转化为当期流动性压力4. 压力环境下高敞口、低资本的银行将率先破产并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国际上看,金融衍生市场上交易的各类衍生产品已达1200 种之多,每天衍生产品交易的金额高达10 万亿美元,即使按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的信用风险系数保守估算,其损失的预期值也有几百亿美元,考虑潜在敞口后损失将更为巨大。
表1 数据显示,美国大型银行总敞口与总资产的比例快速上升,基本上超过了被调查银行的资本规模,近两年来这一趋势尤为明显在交易总敞口已经超出资本的情况下,一旦压力环境出现,外部流动性缺失,势必导致银行破产,贝尔斯登和雷曼的破产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混业经营而又缺乏防火墙的情况下,一家银行的危机以信贷违约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为媒介,迅速将“交易对手风险”向与其交易的所有机构转移和传染根据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提供的数据, 2001 年,信贷违约互换的市场价值将近1万亿美元,到2008年已超过了 54万亿美元,接近全球GD用勺总和正是通过信贷违约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原本单一的房屋贷款就成为横跨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各个领域的金融衍生产品银行危机将有可能扩大为金融行业的系统性危机信托计划、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大多利用了银行的回购和担保作为销售支撑,实际上并未实现风险转移,风险迷惑性和隐蔽性强;表外衍生金融产品具有技术复杂、高杠杆性等特征,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对于部分结构性衍生工具,潜在敞口可能高达名义金额的70%以上上述特征使得表外业务的巨大风险往往难以识别,容易导致风险敞口过度,却只在损失造成时才能被证实和发现。
开展衍生产品交易和表外融资应以真实的对冲风险需求和“真实交易背景(Transaction Based on True Needs) ”为前提,以对其全部风险内涵“可知、可量、可控”为保障否则,盲目发展表外业务,小则颠覆一家银行,大则有可能引发一国乃至全球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收益丰厚诱惑难以抵挡1. 全球大型银行表外业务收益快速增长近 30 来,全球大型银行的担保、期权与掉期等表外业务都有了很大增长,无论业务总量还是利润贡献都逐步接近或超过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成为新的竞争核心从1981 年到上世纪90 年代初,美国大型商业银行从表外业务中获取的利润占其全部利润的比例就由24%上升到42 %,部分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甚至达到70 %以上,如表2 所示以美国银行为例, 2006 年非利息收入(卡业务收入、佣金及手续费、托管及经纪服务费用、投行业务收入、股权投资收入、交易性业务收入、保费收入及其他表外业务收入)高达亿美元,占总收入的%;即使在危机后的 2008 年,美国银行非利息收入也高达亿美元,占总收入的%从增长速度看,非利息收入增长速度总体上也快于利息收入的增长速度图 3 、 图 4 分别为汇丰银行和摩根大通从2001 年到 2007 年以来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变动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与利息收入的增长相比,两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增长更快,且2005 年以来非利息收入总量上已超过利息收入。
2. 业务和风险管理技术创新、资本节约令表外业务获得超额回报国际大型银行通常是表外交易的设计者或做市商,通过创新不断受益于市场领先优势和资本节约,同时先进的风险计量模型、强大的风险对冲能力和发达的资讯系统,为其实施这一策略提供了技术和手段支持,使这些机构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从事无风险套利业务,获得巨额利润规模经济与创新领先信息处理和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长足进步,电信的全球化创造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场,促进了表外业务规模经济化,取得了传统表内业务无法获得的巨大规模效益也使商业银行有可能设计出新的更为个性化的表外业务金融工具,为其客户量身定制了金融服务方案,用以满足客户财务管理和风险对冲的需要,通过创新与领先迅速满足用户需求,优化风险收益曲线,获得超额利润资本节约除了直接收益外,利用表外业务风险系数小、盈利高的优势,将表内业务表外化,可以将高风险资产转换为低风险、无风险和流动性强的资产,实现规避监管和节约资本的目的资产证券化的广泛应用就是此类创新的典型代表由于各类证券化工具的出现,使得金融机构得以迅速将表内资产进行打包出售,在短时间内获得流动性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释放资本,给这些机 构 带 来 了 前 所 未 有 的 发 展 潜 能 , 并 发 展 出 了 “ 发 起 —— 分 销( Origination--Distribution )”的信贷经营模式。
风险对冲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与客户开展各类风险业务,并将全球各分支机构吸收的风险头寸统一汇集到总部进行管理,风险头寸汇集中会 产 生 大 量 的 “ 自 我 对 冲 效 应 ( Dynamic Hedging Effect In TheInstitution )”,在收益既定情况下,自身风险的相互对冲将大大提高表外业务组合的风险收益水平,形成超额利润的重要来源3. 风险收益失衡的绩效考核导向或引致表外业务畸形发展按照银行业主流的业绩考核模式,一笔业务的真实绩效用EVA(经济增加值=利润- 资金成本 - 营运成本 - 预期损失 - 资本成本)衡量,主要受收益和风险成本两类因素的影响与传统的资产负债表业务相比,表外业务一般不涉及资金占用,没有资金成本;由于衍生产品交易通常是以或等通讯手段达成交易,人力成本偏低,人均交易量可以是传统信贷业务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风险成本按照目前巴塞尔新协议的规定只有表内业务的 1%不到, 由此计算的考核绩效必然高得惊人在巨额利润的激励下,表外业务呈爆炸式增长、新的虚拟交易不断被创造出来,潜在风险也开始不断聚集正是由于表外业务特别是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丰厚利润,让安然、世通、雷曼这些公司从机构到交易员个人对此趋之若鹜。
从根本上看,客户和市场需求是推动表外业务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银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金融机构对表外业务丰厚利润的追逐和风险收益失衡的绩效考核导向则推动了表外业务的过度繁荣发展表外业务,首先应立足于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不能忽略标的资产的真实状况;治理表外业务的虚假繁荣,需要在全面客观反映风险全貌的基础上,在绩效考核制度层面上加以落实,以此来有效约束表外业务的发展冲动规则模糊难免藏污纳垢表外业务发展速度惊人,不仅交易品种千差万别,操作程序也相当复杂, 统一的外部监管措施难以涵盖现有的全部产品,外部监管整体上滞后于表外业务的发展步伐从风险资本监管规则,到国际会计准则、市场中介机构管理、交易条款标准化等方面的规则都很模糊,金融机构在资本充足率约束、监管监督检查及市场约束、乃至法律约束等一系列主要规则下极尽辗转腾挪之能事,导致表外业务藏污纳垢1. 资本充足率监管规则模糊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信用转换系数(CCF) ,对表外业务按照一定比例转化到表内的适用比率做出了要求最初新协议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中对于表外业务的监管规定少有提及,对银行开展衍生产品业务的政策、流程及系统等没有明确要求。
金融危机之后,有针对性地出台了《新资本协议框架改进方案》 ,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中进一步提高了资产再证券化产品的风险权重,第二支柱中要求在银行层面实现跨账户、跨业务条线、跨风险种类的统一管理,同时要求进一步披露资产证券化风险敞口、资产支持证券的流动性便利、各类渠道机构等表外业务的相关信息从新资本协议及其改进情况看,新资本协议作为全球主流的银行监管规则,对表外业务用规定系数的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