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城历史变迁.doc
13页首师大外语学院俄语系2014年春季学期北京导游课论文职业生涯规划书张忻怡1132022018外院俄语北京城历史变迁 1132022018首师大外院俄语 张忻怡摘要 本篇从北京导游课四个题目中挑选其一,概述北京城的历史变迁主要从城址的角度出发,欲按时间顺序从先秦到明清讲述北京城的大致发展变化,将其连成一条线通过查找资料,资源整合,并做删改,修改一些不当的用词等,形成这一篇论文关键字蓟 燕 城址 城墙绪论在北京导游课最后布置了四个题目:北京城历史变迁,北京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及代表人物,北京风味饮食的形成与变化,复述北京导游课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主题北京导游课中,老师讲了四合院、科举制度、北京美食以及其他一些主题,其中就有我感兴趣的四合院和科举制度,原本我有意发挥自己来上课的优势,于是挑选了最后一个题目然而,惭愧在上课时没有做笔记,难以做到复述的高要求,加上老师强调只有一次机会,于是就没敢冒这个险在余下的几个题目中,我选择了北京城历史变迁,首先是因为这个题目地理感很强,让我有兴趣,再者,以变迁为主题的论文以时间线串连比较简洁明了,整理起来也比较容易。
于是开始搜集相关资料,通过百度百科,百度文库,浏览地理杂志,以及一些个人在网上发表的对比较城变迁的整理,截取自己需要的部分进行整合值得一提的是,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北京城的变迁在秦至唐这一漫长的阶段基本没有详细的资料,比较多的是仅仅说北京在某个朝代处于什么地位、名称是什么这一个问题有待考究,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阶段的相对空白幸运的是,在翻看百度文库的过程中,找到唯一一个PPT对北京城的变迁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有涉及,有详有略,我对此进行挑选,并进行组合,这个PPT基本上是我写北京城变迁从秦至唐的唯一资料来源了一、先秦时期商朝时期,如今的北京地区存在着两个自然生长的古国蓟城建在永定河北岸一块地势高燥的黄土台地上,又称“蓟丘”(今北京西客站东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董家林发现了大面积的燕国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器物其中两件青铜礼器尤为引人注目其内盖和内侧的铭文以“王曰:大保”开头,“令克侯于燕”等字样说明周初封召公奭为燕国君侯的历史事实,证明了燕都在今房山琉璃河附近考古发掘的董家林古城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850米,南北宽约600米,城墙厚约4米,用土夯筑而成城墙分主城墙、内附墙和护坡三部分。
城垣外有沟池环绕,颇具规模这便是当时燕国的都邑所在,迄今已逾3000多年这也是已知北京史上最早的都邑,由此北京建城的年代被推断为灭商之年的公元前1045年而蓟城的具体位置,北魏(386-534年)时代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按这一说法,蓟城这个城市名称的由来,始于城内西北角的蓟丘,如同鲁国的曲阜,齐国的营丘一样,都是由于当地有一个显著的地理特点,即靠近一个突出地面的土丘而得名的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的《蓟丘揽古》诗:“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生黄埃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时,蓟丘仍然可见那么根据郦道元所说的蓟丘的相对位置是可信的,并参照有关的文献记载,从地理方位及地理形势分析,蓟丘约在今北京广安门附近现在白云观西墙外原有一处高丘,很可能就是古代蓟丘的遗址北京解放初期,在高丘周围新开挖不久的土豪里,曾经发现一些战国时期的陶片,说明这一高丘的历史是很久的1957年春夏之间,考古工作者曾有计划地发掘了这座土丘,发现了一段埋藏在地下的古城墙,和一些从汉代至隋唐间的遗址和遗物由于种种原因,这次发觉并未能挖到当地文化层的最底部,因此没有找到早期城址的直接证据,但也没有发现充足的证据来否定这里不是古代蓟丘的故址。
蓟丘位置最终确定,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来证实 “蓟”这个名称,最早见于《礼记》中的《乐记》篇:“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讲的是周武王消灭了殷商势力之后,立即着手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的事实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分布于此的燕和蓟被纳入周的版图,成为西周王朝的诸侯国《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这里所说的北燕就是我们所说的燕国东周时,永定河南面的燕国灭蓟,迁都于蓟城《史记·周本纪·正义》载有: “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蓟微燕盛,乃并蓟居之,蓟名遂绝焉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后来北京又被称做燕京,也是来源于这里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秦大将王翦率军在湟水以西打败燕军,占据了燕下都翌年又攻下蓟城,燕国灭亡,蓟城作为燕国都邑的历史也就从此结束二、秦至唐秦至唐北京地位的变迁大概是:广阳郡治——燕国都城——幽州、广阳郡,燕郡治——涿郡、运河终点——幽州、范阳郡具体如下:(一)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蓟城成为广阳郡的治所始皇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驰道,“东穷燕;齐,南及吴、楚,江湖之上、涉海之观毕至。
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了便于据守,又将旧秦、赵、燕长城修缮并连接起来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这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二)汉西汉时期,燕地或为国,或为郡,其治所都在蓟城从考古发掘来看,这时已广泛地使用铁器铁农具的使用,使北京的农业生产和水利事业都得到了发展解放以来,在北京城的内外发现了大批的、属于汉代的水井,其中大部分又是西汉时期的这些水井主要密集于宣武门豁口两侧到和平门一带此外,在今琉璃厂、新华街、象来街、北线阁、广安门内大街、校场口、牛街、陶然亭、姚家井、白纸坊等地,直至西单的大木仓,也都发现有陶井这些密集的陶井不似单纯为了饮水之用,很可能也是为了灌溉田地和园圃而开凿的汉武帝时封其子旦为燕王旦在蓟城建万载宫、明光殿公元前73年,宣帝刘洵即位,立旦之子建为广阳王,改广阳郡为国,仍以蓟为都城三)三国三国时,广阳郡属于魏国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为了打通蓟城附近地区的海运,以作进攻乌桓的准备,曾经从洵河口邺渠入潞水,名泉州渠它可以与通海的平虏渠(在滹沱河与弧水之间)连通,并为以后开凿隋朝大运河北段创造了条件蓟城被漯水(即今永定河)和高梁河从南北夹流。
漯水经常泛滥成灾,而高梁河又患水源不足驻守广阳的魏征北将军刘靖在开置屯田时,便在梁山(今石景山)的漯水上修建了一座大坝,起名戾陵堰,并在大坝东侧开凿引水,即车箱渠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樊晨主持重修戾陵堰,并从高梁河上游开渠直通温榆河,扩大了灌溉面积四)晋西晋时,蓟城初为燕王封地,后为幽州治所当时蓟城地区佛教开始流行,北京现存的最早佛寺潭柘寺即建于晋代五)南北朝时期后赵永宁元年(公元350年)鲜卑族的前燕君主慕容傀从辽西地区南下,分兵由今冀东、喜峰口、居庸关三路攻进蓟城,后从龙城(今辽宁朝阳)迁都蓟城这是继燕之后,北京第二次成为都城也是北京历史上由方国的都邑、北方重镇,变为少数民族政权都城的重要转折北魏统一北中国后,燕郡属幽州州、郡治所俱在蓟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发幽州等地10万人,筑畿上塞围,东起上谷,西至黄河,广袤千里六)隋隋文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代初年废燕郡存幽州,大业初年又改幽州为涿郡,均治蓟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运河南段的通济渠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又开运河北段,即自洛阳到涿郡的永济渠,从而完成了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达华北平原北端门户——蓟城的大运河。
七)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兴隋亡原控制涿郡、自称幽州总管的隋将罗艺,归附于唐唐改涿郡为幽州,仍治蓟城(亦称幽州城) 是一座不大的藩镇城据《元和郡县志补志》载,幽州城南北7里,周长32里(约相当于今25里),城墙坚实而高大它的东城墙在今宣武门大街西侧,南城墙在今白纸坊大街以南,西城墙在今莲花池东岸,北城墙在今新文化街一线稍南,共12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用兵辽东,往返都经过蓟城为追念阵亡将士,安抚军心,唐太宗下诏在蓟城修建佛寺寺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建成,赐名悯忠寺该寺曾几度隳毁和重修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修葺时赐名法源寺它是北京城区内现存历史最久的名刹 总之,从秦汉至隋唐,蓟城一直是燕山南北各民族相互角逐的疆场而从魏晋十六国北朝将近400多年间,蓟城的政治形势变幻无常,尤其是当汉族的统治濒于崩溃,以至边防不守的时候,游牧民族便乘虚而入,进据蓟城,并从这里进一步入侵中原腹地这种情形本身就在客观上加速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的进程三、唐后(一)辽金元1.辽朝的陪都----南京城 辽是契丹族建立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契丹统治者在吞并燕云十六州后不久,便改国号为辽,建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并在幽州城建立陪都(首都以外另建的国都)。
因为这个陪都位于它所统辖的疆域南部,所以叫南京,又称燕京辽把北京定为析津府,开始在今广安门一带扩建城池,城周36里,高3丈,共8个城门:东面为安东门、迎春门,南面为开阳门、丹凤门,西面为显西门、清普门,北面为通天门、拱辰门2.金朝的统治中心----中都城金天德三年(1151年)三月,金主完颜亮命梁汉臣、孔彦舟等人在燕京城的基础上扩建新都,金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正式迁都,改燕京为中都从此,北京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历史,真正开始了扩建结果——内城27里;外城扩为75里,城门12:正东面为宣曜门、阳春门、施仁门,正西为灏华门、丽泽门、彰义门,正南为丰宜门、景风门、端礼门,正北为通玄门、会城门、崇智门 也有13门一说,北面再多一光泰门3.大汉之城----元大都北京城的基本框架是元朝建大都城时奠定的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从蒙古草原移都燕京,以便挥兵南下,统一中国由于金中都城依托的莲花池水源不足,并且已在战乱中成为一片废墟,他放弃了金中都旧城,改在东北郊外另建新城,命名“大都”首行在湖泊东北的高地确定全城平面布局的几何中心:中心台(今鼓楼),划定城市的南北中轴线,沿着中轴线兴建皇城“大内”;皇城后(北)面的湖泊积水潭是治运河北来的漕船停泊处,沿岸的斜街与钟鼓楼一带发展成为最繁华的商业市场。
相比辽金元城墙略小些,周60里,分11门:正南为丽正门、左文明门、右顺承门;正东为崇仁门,南齐化门、北光熙门;正西为和义门,南平则门、北肃清门;北面为健德门、安贞门这就奠定了现在北京城的基础 这11座城门的数目配置及命名皆取自《周易》乾坤之文,是我国古代道家天人观念在城市建设上的突出反映值得指出的是,大部分城门的旧称用的是元大都城门之名,而唯独广安门旧称用的是金中都彰仪门旧称,而且彰仪门和广安门根本就不是一个城门因为彰仪门是金中都城西城墙三门中最北边的一个门,故址大致在广安门外西边的马连道北,它正在自东而西横贯中都城的(即今广安门内外大街)干路上,而在其东方的广安门也正好在这条干路,但两城门相距至少四里地,所以称广安门为彰仪门比较勉强并且,广安门刚建城门时本来叫广宁门,清朝道光年间为避道光皇帝旻宁的讳而改为广安门,因此广安门之称比其他城门叫的时间短一些.(二)明清1.明明朝废弃了元朝的大内宫殿,在元代延春阁旧址筑万岁山(今景山)以表压胜前朝之意,从而突出城市几何中心的视觉效果明朝新宫亦南移而建,外朝建三大殿:皇极(清改称:太和)、中极(清改称:中和)、建极(清改称:保和)殿;内迁建三大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外围建城墙,又称紫禁城。
紫禁城有内、外金水河流贯;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