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述课件.ppt
85页第一章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涵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背景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涵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条件,党的历史方位变化 世情变化 国情变化 党情变化,“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江泽民,党的历史方位变化,世情变化,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还很不安宁 科技革命日新月异 文化冲突更为明显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主要体现为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与之相伴随的是执政东欧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或下台成为在野党,或改变了性质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1980年,波兰工人生活困难,进行罢工,波兰巨变过程,最大罢工委员会 团结工会 转变为当时 的反对派,1989年,执政的波兰统一工人 党无力挽救社会危机,不得不与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决定 实行议会大选,团结工会在大选 中获胜,波兰改 旗易帜,成为资 本主义国家,1,2,3,4,1989年柏林墙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资料:1989年,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使长期保持稳定的民主德国政局出现大动荡这时,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领导更换,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决定实行多党制1990年春天,称为“德国联盟”的三个反对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
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两德统一柏林墙打开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前往西柏林继波兰后,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也如洪水决堤般,相继发生了剧变各国发生剧变的起因虽然有所不同,但基本模式都是相似的,即反对派发动进攻-执政党分裂-圆桌会议-共产党下台-社会性质转变 苏联解体:指从1990年3月开始到1991年12月,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相继脱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而宣告独立,而且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苏联不复存在了,执政苏联70多年的苏共也失去了执政地位1991年12月25日夜,在克林姆林宫上空飘扬了近70年的苏联国旗在夜幕中缓缓降下,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十一说 “葬送说”这一观点认为戈尔巴乔夫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叛徒,是乱党乱国的罪魁祸首,是他葬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 “和平演变说”该观点认为苏联演变的主要原因是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 “民族矛盾说”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苏联实行大俄罗斯主义,对内搞霸权主义的结果苏联演变的过程也是苏联民族关系日趋紧张、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民族分立日见增长的过程 “上层自决说”这种说法认为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苏共内部,“是苏共的上层精英在对苏联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所做出的决策结果”。
5. “经济没搞好说”该观点认为,苏联剧变中首要的决定因素是现存社会主义在同西方经济的竞赛中失败了,特别是在最近的技术革命期间,苏联的中央集权经济不能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并驾齐驱 6. “斯大林模式说”这种说法认为苏联演变的原因是由于实行“斯大林模式”的结果,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7. “意识形态说”这种观点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新思维”是苏联演变的思想渊源;“民主化、公开化、多元化”迎合了国家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需要;“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和平演变的政治策略8. “错误路线说”该观点认为苏联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党的主要领导人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即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把国家引上了资本主义复辟的道路 9. “人心不足说”这一观点认为当经济发展到一个瓶颈之时,虽然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但是膨胀的野心催生了膨胀的欲望,如果当时坚持那么几年,很可能会出现另一种结果 10. “历史合力说”这一观点认为苏联演变是多种原因交错的结果11. “抛弃说”该说法认为苏共违背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背离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丧失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资料:苏联解体前不久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仅占,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苏联人民并不认为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代表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所谓多极化,就是指存在多个对世界政治、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力量中心苏联解体后,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为特征的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了新旧格局转换的新时期 ,正在往多极化格局发展1,6,2,3,4,5,世界多极化力量分布,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前那些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等因素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贸易全球化 二是投资全球化三是金融全球化四是跨国公司生产与经营的全球化世界还很不安宁,主要表现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了新的表现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本质上是要把本国的利益凌驾于其他各国家利益至上,凭借其经济军事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成为威胁世界与和平稳定的主要根源。
其新表现主要有:第一,强迫别国接受和照搬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第二,利用“民主”、“人权”甚至“价值观”等问题,任意干涉别国内政;第三,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到处侵略美国在发动伊拉克战争及占领伊拉克前,美国在全球130个国家有驻军,有752处军事设施,其中的65个军事基地驻扎了大约37万军人美驻中亚空军基地,1999年3月24日傍晚,北约对南联盟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空中打击,这是一场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严重违背联合国宪章的入侵行动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以伊位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公然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主要表现二: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联合国大会主席让平在新版成果文件草案中首次定义了恐怖主义,即任何以胁迫一定人口、某个政府或国际组织为目的,旨在造成平民或非战斗人员死亡或严重身体伤害的行为,均为恐怖主义行为今年以来,大规模劫持人质的恐怖主义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尤以亚太地区最为集中和突出,如缅甸武装分子扣留泰国医院人质;马来西亚海盗在马西部的西巴丹岛劫持20名游客作为人质,勒索巨额赎金;阿富汗客机上的73名乘客被劫持到英国;菲律宾反政府武装扣留两批人质,以此向政府讨价还价;南太平洋岛国斐济发生政变,总理乔杜里及一些阁员和近50名议员被扣为人质;所罗门群岛总理被软禁,等等。
上述恐怖活动一次又一次在世界上掀起轩然大波,引起国际社会的频频关注恐怖主义就像挥之不去的乌云一样笼罩着当今世界,给人类迈入新世纪的美好未来蒙上一层阴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年08月04日第七版),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主要表现三:地区争端和冲突时起时伏 地区争端和冲突,是地区间关于事实上或法律上或对某项权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主张不同而发生的对立和冲突地区争端在国家间交往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普遍存在的地区争端的存在往往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平安,解决不当就会武装冲突,甚至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中印边界争端,科技革命日新月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文化冲突更为明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国情新变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发展处于关键时期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机遇和挑战 三大历史任务仍待完成,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总的看改革滞后于开放和发展,存在五个不协调:(一)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不够协调。
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调整滞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滞后二)经济改革发展与社会改革发展不够协调一些地方乱占滥用耕地层出不穷,环境遭受污染,生态受到严重破坏,资源紧缺,能源紧张,持续发展后劲存在隐忧三)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改革发展不协调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都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其差距越拉越大三农”问题、城乡二元化结构问题比较突出四)社会收入分配不公,贫富距悬殊迅速拉大以广东省为例,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比例由1989年的1.541扩大到2003年的3.051五)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配套,不够协调政府职能还有待转变,民主与法治、监督机制有待健全改革发展阶段简图,,年份,1978,,,1992,攻坚,,1997,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 中国人均GDP在2003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一指数标志着中国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性时刻”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后,可能出现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保持一个较长时间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矛盾凸显时期,各种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四个多样化之一:社会经济成分日益多样化,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变化,四个多样化之二:社会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社会组织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除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外,还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据统计,目前全国各类社团总数已达多万个来源:新华社 2002年5月22日),四个多样化之三:社会就业形式日益多样化,中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变化,资料:截至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104个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人事部有50个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其中劳动部门要求实行持证上岗、就业准入的职业有87个;而根据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我国的职业划分为1838个职业,2005年增补本又收录了77个新职业,共计近2000种职业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