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广播如何与时俱进.docx
5页浅谈广播如何与时俱进 王秀丽战争是一场生死的较量,有运筹谋划、优胜劣败的问题传媒领域,也一向是一个“大战场”,纷纷争争,无止无休这不仅让我看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生产经营同样也存在克“敌”制胜的谋略经营者在竞争中,应注意市场调查和预测,根据市场需求形势的变化采取灵活机动的应变措施,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由此联想到广播,广播在“媒战”中怎样能制胜,如何求生存?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马克思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正是这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广播由原来延安时期的“独家舆论工具”,发展到现在的多家媒体俗话说:“商海激战智者生存,多家媒体的出现,竞争就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不否认,当今的四大传媒——报纸(书刊)、广播、电视和网络,各有各的优势,而广播好像经受着“时势不由人”的创痛,宛如迟暮美人,被冷落到一边从辩证的角度看,“受众”由原来的一家“独有”,变为现在的多家“瓜分”,受众可以多角度地选择,这不能不说时代在发展但选择并不意味着放弃,也不意味着被放弃,我们必须知己知彼,要看到有一部分优秀广播人仍在继续努力,有一部分铁杆广播迷仍然在继续倾心关注,倾心聆听。
分析“匣子”热的时代,不但是因为那时还没有电视和网络的形成,更主要的是广播有它的独特优势:传播速度快,携带灵敏方便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能看见的除了电影就是舞台剧了,而且要想一饱眼福,那就非得去电影院和剧场不可,这就有了一个“不随意”的障碍,而广播的“大匣子”或“小匣子”则是既方便又灵活当时百姓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大多都是从“匣子中”听到的,当时流行一句话:“听见没有,匣子里都广播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播曾经让人敬畏甚至是膜拜的时代已被现今的高科技所影响,我一直觉得,“匣子”的比喻很是贴切匣子”就是封闭,一种另层意义上的“暗箱”广播里,传播者在发送着信息,听众在接受着信息,这一送一接,实际上听众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只能“听”而没有反馈或其他的余地,没有交流的空间这些声音从哪里来,成为一种不可知只是知道这声音一响,说明权威的发布当然,听众也可以打破自己的被动局面干脆抛弃这个“匣子”但是,从中发现,广播似乎还有个例外;就像我们被精彩恐怖片惊吓得双手捂住耳朵和眼睛还不忘留点指缝瞟上一眼一样,神秘的氛围一旦形成,印入脑海,就不是那么轻易就可以剔除的我们是否可以从正面去看这样一种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一些高新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卫星信号的传播让电视银屏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加密频道的增多让观众有种不知看哪个好了的感觉,再加上“网络”的普及,好似广播“一统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但从另一个侧面看,同处在一个改革的时代,同生存在一个科技发展的空间,是不是也都有水涨船高的道理有些人由此来低估广播的现实效用,恐怕也缺乏细致的斟酌廉颇老矣,雄姿难敌当年,但依然不失为一名英勇武将这个世界很多东西不是说能替代就能替代,只不过是跷跷板一样,一时这头高,一时这头低别忘了,想当年广播是那个时候的一种时尚;固定栏目的固定音乐,也成为一种“报时器”;一些优秀歌曲能够真正脍炙人口,除了电影,广播该记上一大功;古典音乐也是“破天荒”地走下圣坛,嵌入大众文化生活;而特别应该提及的是,“嗒滴嗒,嗒滴嗒…… 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亲脆的声音,恐怕不止伴随一代人成长广播人应该挺直腰板,证实自己、证实广播的特有实力以企业为例,有些企业在经受了冲击的考验之后,把危机变成了转机,使其更富有竞争力,在危机中求生存,谋发展企业成功的奥秘在于它没有顶牛式的对抗,而是以他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独辟蹊径二、发挥优势,取长补短鲁迅曾指出:“能造出辉煌大厦固然好,但我们又何拒做这一石一木的工程呢?”外国作家布洛克说:“每一活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每一颗石子里,都有沙漠的影子广播在现实的“媒战”中,好像“沙盘”上一个不显眼的“阵地”,但广播具有近百年发展的历史,已经在受众中投下了巨大而无法取代的影响,广播的权威形象和话语力量,依然没有、也不可能陨落。
深刻的历史渊源构成了广播的隐性财富广播虽然没有相对于电视和网络能够胜出一筹的整体优势,但广播媒体具有时效性强、传播面宽、收听便捷所形成的合力仍可使它保持个性化的强者姿态在现代生活变化多、节奏快的情况下,快速地记录和反映生活就显得十分重要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广播收听率就高于其他媒体,这正是因为广播不受版面限制而快于报纸,因传输便捷而快于电视,更适合受众的需要所以,我们广播人要振作精神,要有战场上打仗取胜的士气和谋略,好比经济市场上的困境,有如一池搅浑的水,陷入其中的一些经营者往往看不清方向,四处乱撞,唯有那些眼光独到的经营家能从困境中看到机遇和希望,能在一池浑水中摸到一条常人意想不到的“大鱼”我认为,要想在商海的激战中,能够钓到真正的“大鱼”,除了其他基本的要领外,“诱饵”至关重要,办广播也是如此广播是一种听觉艺术,如何调动广大听众的想象空间,这对广播人来说是办好节目、吸收众多受众的关键广播的改革处在高速运转的科技年代,广播人在观念更新的同时更要树立自己的信念,虽然高科技时代已发展到了今天,但广播人也应该放心,仍然没有一样能取代像半导体一样灵活的传递工具,带在身上,走到哪里听到哪里,这种唯一的特点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
我们不妨留心一下:每当清晨散步或夜幕降临,那些晨练和散步的人们,或那些不再忙活的人们,打开收音机或半导体,选择他们想要听的节目这已是广播几十年来给喜欢它的听众一个自然规律和多年养成的习惯一些晨练的老人和散步的人们,伴着和煦的阳光和傍晚的余晖,在风景秀丽、波光粼粼的湖畔、公园、广场或林荫道上的时候,手里拿着一台袖珍收音机,悠闲地散步,收音机在这里不仅是一个道具,现实生活中它还是老一辈人的一种寄托记得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当一些球迷们因工作和学习脱不开身, 垂涎欲滴, 却苦于看不到实况时,于是, 可以“隐形”的广播成了一种依托编辑/穆杨)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