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照顾详解(从1个月到12个月).doc
6页新生儿照顾详解新生儿照顾详解( (从从 1 1 个月到个月到 1212 个月个月) )新生儿照顾详解(从 1 个月到 12 个月)第一个月新生儿像嫩苗全靠父母来照料提示语新生儿像刚出土的幼苗,生命力脆弱,需要得到父母的精心呵护了解新生无私的生理特点和发育过程,是照料婴儿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喂养婴儿,没有什么比母乳更好的了 预防接种可使您的宝宝在传染病前得到有效的保护做母亲的您,固然要照好婴儿,可也不要忘了您自己产后保健对您和您的宝宝都很重要分清哪是正常生理现象,哪是疾病,可帮您解除不必要的忧虑,又可使您的宝宝得到及时的诊治新生儿发育特点了解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可以帮助您认识不正常表现国内以出生到满月(满 30 天)为新生儿新生儿时期是小儿从胎儿时期依靠母亲到依靠自己独立生活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新生儿抵抗力低,容易得病父母必须了解新生儿的特点和正确的护理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长出生时胎龄为 37 至 42 孕周,体重大于 2500 克(即 5 斤) ,身才大于 45 厘米为正常新生儿孕满 28 周但未满 37 孕周,出生体重小于2500 克,身长小于 45 厘米的婴儿叫早产儿有的婴儿尽管满 40 孕周,但体重低于 2500 克,称低体重出生儿,亦称为足月小样儿。
一般情况下,都把早产儿与低体重出生儿视为一体出生体重低于1500 克(即 3 斤)的新生儿,称为极低体重出生儿超过预产期 2周以上,大于 42 周的出生婴儿,称为过期产儿,亦称为过熟产儿出生时体重大于 4000 克(即 8 斤) ,称为巨大儿新生儿外观足月新生儿,头发分条清楚,全身覆盖胎脂,基本上已无胎毛,耳壳软骨发育良好、轮廓明显,乳腺可摸到结节,指甲长到或长过指端,整个足底有足纹交错分成,男婴阴囊有较多皱褶、睾丸已下降,女婴大阴唇覆盖小阴唇早产儿头发稀少而短,皮肤仍可见长的胎毛,耳壳平软与颅骨相贴,乳腺摸不到结节,指甲尚未到指端,男婴睾丸尚未降至阴囊,女婴小阴唇突出,手掌足底皱褶少新生儿皮肤新生儿的皮肤上覆盖着一层白色油腻样的东西叫胎脂刚刚出生的新生儿皮肤娇嫩,皮肤很薄,皮下血管丰富,所以新生儿皮肤呈粉红色,但出生后由于光、空气中的理化因子及温度的刺激,使新生儿的皮肤变为斑状鲜红色,以颜面暴露部位最明显,称为新生儿红斑红斑与红斑之间有正常的皮肤,3~4 日红斑逐渐消退刚出生的婴儿皮肤呈现紫色从出生第一声啼哭起,便开始呼吸通过呼吸给血液输送了大量的氧气,由此皮肤便渐渐转向红色如果紫色长时间不退,是血液供氧不足出现的紫绀,这多数是新生儿心脏或呼吸系统有病,应到医院小儿科去看病。
大部分新生儿在生后 2~3 天出现黄疸,黄疸必须在阳光充足情况下才看得清楚,巩膜(白眼珠)更为清楚黄疸在第 4~6 天最重,10~14 天自然消退,早产儿黄疸可持续 3~4 周新生儿虽出现黄疸,但一般状态好,吃奶好,没有什么不适表现,也没有贫血,大便不发白,可能是生理性黄疸如果足月新生儿在生后 2 周,早产儿在生后 4 周,黄疸仍未消失,则应到医院请儿科医生看病新生儿的呼吸新生儿的呼吸有两种类型,即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呼吸时表现为胸廓起伏的称胸式呼吸,呼吸时表现为腹部起伏的称腹式呼吸成人以胸式呼吸为主,新生儿呈现腹式呼吸当新生儿呼吸急促时,常表现为小肚子起伏加快足月新生儿呼吸浅表,呼吸频率可达每分钟 40~45 次睡眠中呼吸快慢、深浅不均正常未成熟儿呼吸频率可达 60 次/分,呼吸快慢、深浅不均更为明显新生儿呼吸过快或过慢都是不正常现象,应找儿科医生诊治新生儿的心跳人每分钟心跳次数叫心率心率随年龄增长而减慢,年龄越小则心率越快新生儿心跳波动较大,出生时心率较慢,每分钟 100~120次,以后逐渐加快,到 7 天时心率最快可达每分钟 140~180 次以后逐渐减慢,到满月时达 120~160 次/分。
未成熟儿心率比足月新生儿快新生儿的大小便次数新生儿在出生后 6 小时内排第一次小便如出生 24 小时尚未排尿的,应找儿科医生看病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 10~12 小时内排第一次大便,称为“胎便” ,呈黑紫色若生后 24 小时尚未排出大便,尤其是有肚子胀和呕吐的,应到医院请医生诊治新生儿胃容量了解新生儿的胃容量,可以掌握每次喂奶量,也可间接了解是否吃饱足月产儿的胃容量约为 20~45 亳升,平均为 30 亳升出生后第二周后明显增加各婴儿钦入量的差异也愈来愈大早产儿的胃容量较足月儿要小,体重越低,胃容量愈小如出生体重为 2000 克(4 斤)者,胃容量为 10~25 亳升,平均 15 亳升;体重为 1500 克者,胃容量仅 6~14 亳升,平均 9 亳升新生女婴阴道流血女婴在生后 5~7 天时,阴道可见少量血液流出,一般 1~2 天不经处理而自行消失这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孕妇体内的雌性激素进入胎儿体内,当婴儿出生后,雌激素的影响突然中断,因而出现阴道出血如阴道出血时间提早或延晚,出血的量较多,出血的时间延长,身体其他部位也有出血,则应到医院诊治新生男、女婴乳房增大新生儿不论是男婴或女婴在出生后 3~5 天时,乳房内可发现黄豆至鸽蛋大小的肿块,乳房表面皮肤不发红,也没有发热感,触之婴儿无反应,说明不痛,有时可挤出些乳汁。
肿块会在 2-3 周内自然消失这不是乳房内长东西,而是正常现象,千万不要用手去挤,防止细菌进入,引起局部感染新生儿的“马牙” 在新生儿的上腭中线上可见到灰白色小点叫上皮珠在齿龈边缘也可见到灰白色隆起,俗称“板牙”或“马牙” 这些灰白点都是上皮细胞堆积或粘液腺滞留而引起的肿胀,一般经九周或数月自然消失,对婴儿无任何不良影响,也不影响婴儿的吸吮,所以不必作任何处理有些地方,特别是老人,认为必须把马牙用针挑破这种做法不仅不必要,而且有危险口腔粘膜挑破后,口腔内的病菌可由伤口进入血液而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所以“马牙”千万不要挑破新生儿的“螳螂嘴” 在新生儿二侧颊部可见到隆起的“疙瘩肉” ,医学上叫“吸奶垫” ,有些地区俗称为“螳螂嘴” 此系发达的咀嚼肌,是适应婴儿吸奶的需要而存在的,是有用的东西但在有些农村,有一种传说和习惯,认为这块肉是肿物,不割破会长大,故用小刀将其割破,经常因此而发炎,这是错误的,千万不要这样做新生儿一过性斜视和眼球颤动人的眼球运动受肌肉和神经支配新生儿的眼球运动还不能很好协调,可以看到两个黑眼珠不向同一方向移动,这种情况叫斜视,俗称“斗鸡眼” 有的新生儿的黑眼珠上下或左右颤动,医学上叫眼球震颤。
这二种情况如发生在大孩子或成人身上是一种病态,而在机关报生儿时期是正常现象,经 2~4 周会自行消失新生儿的蛙形腿新生儿仰躺着时,二腿的膝关节常呈屈曲状,和青蛙腿的姿势一样手也常因肘关节屈曲,放在胸前,手常常是握拳状这是新生儿的正常姿势如新生儿的四肢是伸直的,或四肢肌力偏低,反而是不正常,是有病的表现新生儿的免疫功能所谓免疫功能,就是免疫力,即抵抗疾病的能力人体的免疫力可分为特异性免疫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特异性免疫力主要来自母体总的来讲,新生儿时期细胞免疫功能基本成熟,但免疫的水平较低非特异免疫力包括多方面,如皮肤、粘膜、毛发、淋巴组织等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新生儿的皮肤妖嫩,防线不够坚固,易被病菌突破而入口腔粘膜是防止病菌侵入消化道和呼吸道的防线,新生儿分泌唾液少,口腔粘膜易干燥,病菌常有机会可乘这些都是造成新生儿疾病的原因新生儿的体温调节胎儿在母体内的体温比妈妈高 0.5℃,出生后进入外界环境,即使分娩室温度高达 24℃,比新生儿体温还低 13℃这么大的温度差,加上新生儿体表面积大、皮肤薄、皮下脂肪少、血管多等使其散热更快,出生后 1 小时体温可降至 35℃;如当时室温在 30~32℃,那末体温在生后 6~8 小时可恢复至 36℃~37℃。
室温第二天须降至22~26℃,这样体温才能保持正常水平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体温调节功能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室温过高,新生儿通过皮肤蒸发和出汗散热,若同进体内水分不足,血液浓缩,新生儿就会发生“脱水热” 所以炎热的夏天要注意通风,供给足够的水分冬天天气寒冷,新生儿体表面积大,散热快,能量贮备不足,容易发生硬肿症状及肺炎,所以冬天要保暖新生儿的特殊反射在新生儿时期有许多特殊反射,它是大脑皮层未发育成熟的暂时表现,随年龄增长逐渐消失新生儿时期没有这些反射或这种反射长期不消失,都是不正常的表现,是脑部有病的表现以下是新生儿时期的特殊反射:吸吮反射 当新生儿口唇触及乳头时,便张口且出现口唇、舌的吸吮动作,称为吸吮反射该反射 1 岁后消失若新生儿期吸吮反射消失或明显减弱,提示脑内病变;若亢进则为饥饿表现1 岁后仍存在,提示大脑层功能障碍觅食反射新生儿面颊部触及母亲乳房时,头即转向乳房,找乳头;用手指或其他物体触之,亦有类似反射,其意义同吮吸反射握持反射又称“达尔文反射” ,用手指或木棍触新生儿手掌,引起指节屈曲活动,手抓紧手指或木棍手的握持反射生后 4~6 个月逐渐消失,为随意动作取代。
新生儿期该反射缺失或二侧不对称均为病态;6 个月后仍存在,也提示大脑病症拥抱反射新生儿仰卧,操作者一手托其肩,一手将其头抬高 15,然后迅速将手从头下撤出,其头即迭落这时其四肢外展伸直,除拇指末节屈曲外,其余各指伸直且呈扇形张开脊柱与躯干亦伸直,数秒钟后四肢又内收屈曲,犹如拥抱动作随后新生儿面部紧张,在双臂放松时发出哭声拥抱反射 3~4 个月消失出生后暂时消失,提示大脑损伤;若一侧消失,考虑为臂丛神经损伤或锁骨、肱骨骨折;若长期存在消失现象则为大脑疾患新生儿的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新生儿不是只能吃,只能睡,而是已有丰富的感觉能力:视觉新生儿在出生后 10~24 小时,就可以将眼睛转向光源但由于小儿出生 2~3 周内,两眼的活动常常是不协调的;同时,一遇到光线,眼睛就眯缝成线或闭合起来因此,一般认为,此时新生儿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