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辨肾病证候1、生理提要位置:肾位腰部,左右各一,腰.pdf
12页1 第五节 辨肾病证候1、生理提要位置:肾位腰部,左右各一,腰为肾之府功能: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膀胱贮存尿液,排泄小便联系: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合骨,齿为骨之余,开窍于耳及二阴, 其华在发,与女子胞等奇恒之府关系密切络属:肾与膀胱相表里特性:肾宜潜藏2、主要病变及常见症状:肾位于腰,藏精;主命火——腰酸痛、遗精、阳萎、不育、发育迟缓肾主水——浮肿,腰以下肿甚肾主纳气——喘息,呼多吸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脱发、 白发、耳鸣、耳聋肾司膀胱开合——尿频、余沥不尽、遗尿3.常见证候及病因:禀赋不足、精气亏损、房劳不节、他脏及肾→肾阳虚、肾虚水泛、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一)肾阳虚证:1、含义:指肾阳亏虚,机体失却温煦,以腰膝酸冷、性欲减退、夜尿多为主要表现的证候2、病因:素体阳虚、年高火衰、久病虚劳、他脏累及3、证候 : (1)病位——肾命门火衰——阳痿精冷、宫寒不孕、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气化失职——夜尿多,小便频数(2)病性——阳虚:温煦失职——腰膝冷痛、肢冷、精神萎靡4、辨证依据:本证以腰膝酸冷、性欲减退、夜尿多与虚寒症状共见为辨证依据5、治法方药:温补肾阳——金匮肾气丸( 《金匮要略》思考:为何肾阳虚证病人,既可出现“尿多” ,又可“尿少”?答:因肾气主水,能主膀胱开合。
其气化主水的功能即升清降浊, 能将“浊中之清”上输于脾——升清,能将“浊中之浊”下入膀胱——降浊当阳气不能气化水液,“升清”障碍,则水液下趋, 故夜尿清长;当肾阳虚衰、气化无权, “降浊”障碍,故尿少浮肿二)肾虚水泛证:1、含义:指肾的阳气亏虚,气化无权,水液泛滥,以水肿下肢为甚、尿少、畏肢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2、病因:久病失调、素体虚弱3、证候:肾阳虚基本证候气不化水 ——浮肿尿少,下肢尤甚2 累及他脏肾水凌心 ——浮肿、心悸(水气凌心)肾水犯肺 ——浮肿、咳喘(水寒射肺)不温脾土 —— 完谷不化,五更泄泻(脾肾阳虚)4、辨证依据:本证以水肿下肢为甚、尿少、畏冷肢凉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5、治法方药:温肾利水——真武汤《伤寒论》6、鉴别诊断:肾阳虚偏重脏腑功能衰退,性功能减弱;肾虚水泛偏重于气化无权而以水肿、尿少为主证三)肾阴虚证:1、含义:指肾阴亏虚,失于滋养,虚热内扰,以腰酸而痛、遗精、经少、头晕耳鸣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2、病因:内:虚劳久病、素体阳亢、房事不节外:温邪久羁、过服温燥3、证候:(1)病位——肾:骨骼失养——腰膝酸痛,齿松脑海失充——耳鸣、健忘、脱发相火妄动——遗精梦泄冲任失养——女子经少、闭经(2)病性——阴虚火旺:虚火内扰——潮热、盗汗、心烦、咽干形瘦、颧红、舌红少苔4、辨证依据:本证以腰酸而痛、遗精、经少、头晕耳鸣等与阴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5、治法方药:①阴虚为主:滋阴补肾——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②虚火明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6、鉴别诊断:①肾阳虚证与肾阴虚的区别同:腰膝酸软、齿松发落、耳鸣失聪、尺脉无力、性机能障碍异:肾阴虚证:阴虚内热(潮热、盗汗)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肾阳虚证:形寒肢冷、面色晃白舌淡而胖,脉沉而弱②五脏阴虚有何异同?同:阴虚之象异:心阴虚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肺阴虚证:干咳、少痰、声嘶、咯血胃阴虚证:饥不欲食、嘈杂、痞胀肝阴虚证:目涩、肢麻、震颤、经闭肾阴虚证:腰膝酸软、齿松、耳鸣(四)肾精不足证:1、含义:指肾精亏损,脑与骨、髓失充,以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育机能低下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2、病因:先天:禀赋不足3 后天:后天失养、劳倦过度、久病伤肾、房事不节3、证候:骨骼失养 (生 长)髓海失充(发育 ) 精亏血少 (生殖) 小儿发育迟缓、 矮小骨软, 囟门 迟闭智力 低下,动作 迟钝成 人齿松、发落、 足痿无力健忘,耳 鸣失聪精少不育 经闭不孕 4、辨证依据:本证以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育机能低下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5、治法方药:补益肾精——河车大造丸《扶寿精方》6、鉴别诊断:肾阴虚与肾精不足同异肾 阴虚都是肾虚,都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齿松发脱等症状肾阴虚有阴虚内热的表现:性欲偏亢、梦遗、经少肾 精不足肾精不足主要为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育机能低下为主要表现,无虚热表现(五)肾气不固证:1、含义:指肾气亏虚,失于封藏、固摄,以腰膝酸软、小便、精液、经带、胎气不固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病因:年高肾衰、年幼失充、久病房劳、过用滑利3、证候:(1)封固失职:膀胱失约 ——尿频、失禁、余沥不尽精关不固——男子滑精,梦遗早泄带脉失摄——女子带下清稀量多胎元不固——滑胎流产后关失摄——大便失禁,滑泻(2)机能低下:腰酸、神疲、耳鸣、健忘、尺脉弱4、辨证依据:本证腰膝酸软,小便、精液、经带、胎气不固与气虚症状高能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5、治法方药:补肾固摄——菟丝子丸《济生方》膀胱失约:固肾缩尿——缩泉丸精关不固:固肾涩精——金锁固精丸带脉失摄:固肾止带——白带丸胎元不固:固肾安胎——胶艾安胎汤后关失摄:固肾止泻——四神丸第六节辨腑病证候1、生理提要位置: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小肠位于腹中, 上连胃口, 下接大肠;大肠位于腹边,上承阑门,下通广肠胆附于肝,在肝之短叶间;膀胱位下腹,为州都之官功能: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小肠主化物,分清别浊(小肠主液) ;大肠传化糟粕,排泄大便,吸收水份(主津)胆主决断(精神意识,判断事物,作出决断的能力);膀胱贮存尿液,排泄小便4 1、生理提要络属:脾与胃相表里,同为“气血之源,后天之本” ;心与小肠相表,心移热于小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宣通,则腑气通畅;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特性:胃、小肠、大肠均为六腑器官,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排泄,因此必须以通为用, 以降为顺;胆为“中精之府” (胆汁洁净,含有精气,不能随便外泄)膀胱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即尿液宜正常通利2、主要病变及常见症状:胃主受纳:纳差、脘胀、脘痛、易饥;胃气宜降:呃逆、嗳气、呕吐、口臭;心与小肠相表里:尿赤、涩、灼、痛;大肠主津,以通为用:腹泻、腹胀、腹痛、便秘、便血胆主贮,泄胆汁:黄疸、口苦胆主决断——胆怯,易惊膀胱贮排尿液——尿急、频数、痛、血(一)胃气虚证1、含义:指胃气虚弱,胃失和降,以胃脘隐痛或痞胀、喜按,食少与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2、病因:饮食伤胃、劳倦伤中、久病失养3、证候胃失和降——脘痛痞胀,纳差嗳气化源不足——面色萎黄机能衰退——气短神疲、舌淡脉虚4、辨证要点:本证以胃脘痞满、隐痛喜按、食少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5、治法方药:健脾和胃益气——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二)胃阳虚证1、含义:指阳气不足,胃失温煦,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2、病因:嗜食生冷、脾虚及胃、久病失养、过用苦寒3、证候:胃失温煦——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呕泛清水胃气亏虚——食少脘痞,神疲乏力阳虚生寒——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胖脉迟4、辨证要点:本证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5、治法方药:益气温胃——黄芪建中汤( 《金匮要略》)6、鉴别5 证型共同点病机部位突出症状脾气虚均 有 食少 、 脘腹隐痛 、 气虚 或 阳虚 的 共同症状以 脾 失 运 化为主大 腹部腹胀、腹痛便溏、水肿脾阳虚胃气虚受 纳 腐 熟 功能减弱,胃失和降为主胃脘脘痞、隐痛嗳气、胃阳虚(三)胃阴虚证1、含义:指阴液亏虚,胃失濡润、和降,以胃脘嘈杂、饥不欲食、脘腹痞胀、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2、病因:温邪伤阴、呕泻伤津、七情化火、过食辛辣3、证候:阴虚胃热 ——饥不欲食,脘痞嘈杂胃失和降——脘痛隐隐,干呕、呃逆阴津亏少——口干咽燥,便结尿少虚火内炽——舌红少津,脉细而数4、辨证要点:本证以胃脘嘈杂、灼痛、饥不欲食、脘腹痞胀为辨证要点5、治法方药:滋阴养胃——益胃汤( 《温病条辨》 )(四)胃热炽盛证1、含义:指火热壅滞于胃,胃失和降,以胃脘灼痛、消谷善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2、病因:邪热犯胃、过食温热、七情郁火3、证候:火热郁胃——胃脘灼痛,消谷易饥胃火上熏——龈肿齿衄,渴喜冷饮浊气上泛——口臭,舌红、苔黄4、辨证要点:本证以胃脘灼痛、消谷善饥等与实火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5、治法方药:清胃散( 《兰室秘藏》)玉女煎( 《温病条辨》)6、鉴别诊断:胃阴虚证与胃热炽盛证共同点病势症状性质胃 阴虚证脘痛、口渴、脉数等症程长势缓饥不欲食,脘痛隐隐脘痞嘈杂,口干咽燥虚热胃 实热证程短势急消谷善饥,胃脘灼痛龈肿齿衄,渴喜冷饮实热(五)寒饮停胃证1、含义:指寒饮停积于胃,胃失和降,以脘腹痞胀、胃中有震水声、呕吐清水等为主要表现得证候。
2、病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手术创伤3、证候:胃失和降——脘胀, 振水有声、呕吐清涎,饮停肠间——腹满,水身漉漉饮邪内阻——头晕目眩,苔白滑,脉沉滑4、辨证要点:本证以脘腹痞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为辨证要点5、治法方药:化气利水——五苓散( 《伤寒论》 )6 (六)寒滞肠胃证1、含义:指寒邪侵胃肠,阻滞气机,以胃脘、腹部冷痛,痛势急剧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2、病因:过食生冷、脘腹受寒3、证候:胃气失和——胃脘冷痛,口泛清涎肠传失司——腹痛腹泻,腹胀便秘寒邪伤阳——肢冷面白,寒重温缓,4、辨证要点:本证以胃脘、腹部冷痛,痛势急剧为辨证要点5、治法方药:温中散寒降逆——吴茱萸汤( 《伤寒论》)(七)食滞胃肠证1、含义:指饮食停积胃肠,以脘腹痞胀疼痛、呕泻酸馊腐臭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2、病因:脾胃索弱、饮食不慎、暴饮暴食3、证候:胃气上逆——嗳腐吞酸,厌食、呕吐;阻滞气机——脘腹胀闷,疼痛拒按;浊气下移——肠鸣矢气,便下臭秽4、辨证要点:本证多以有伤食病史,以脘腹痞胀疼痛、呕泻酸馊腐臭等为辨证要点5、治法方药:消积导滞——保和丸( 《丹溪心法》 )(八)胃肠气滞证1、含义:指胃肠气机阻滞,以脘腹胀痛走窜、嗳气、肠鸣、矢气等为主要表现得证候。
2、病因:外邪侵扰、情志不遂3、证候:气机阻滞——脘腹胀痛,嗳矢胀减气窜不定:气逆于上——嗳气欲呕气机下迫——欲泻不爽气停下降——大便秘结4、辨证要点:本证以脘腹胀痛走窜、嗳气、肠鸣、矢气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5、治法方药:理气止痛,和胃调中——木香顺气散《统旨方》6、鉴别诊断:寒滞胃肠与胃肠气滞证型共同点特点表现寒滞胃肠均 可见脘、腹痞胀 及疼痛,呕泻等症有 寒 邪 刺 激病因冷痛喜温、 恶寒肢冷、脉紧胃肠气滞以胀痛为主,无寒因、寒症嗳气、 肠鸣、 矢气(九)虫积肠道证1、含义:指蛔虫等寄生肠道,耗吸营养,阻滞气机,以腹痛、面黄体瘦、大便排虫等为主要表现得证候2、病因:饮食不洁、虫入肠道3、证候:争食水为——胃中嘈杂,面黄形瘦7 蛔虫钻窜——扪之条块,呕吐肢厥虫扰阻滞 ——腹痛时作,随便排虫湿热循经——鼻痒、噛齿、虫斑、兰斑4、辨证要点:本证以腹痛、面黄体瘦、大便排虫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5、治法方药:祛虫消积,止痛——使君子散(《医宗金鉴》 )(十)肠热腑实证1、含义:指里热炽盛,腑气不通,以发热、大便秘结、腹满硬痛为主要表现得实热证候2、病因:邪热津伤、误汗津泄3、证候:肠燥不通 ——便秘腹满,硬痛潮热;邪迫津泄——热结旁流;热扰心神——神昏谵语;里热炽盛——高热、汗出、尿黄、苔黑、脉沉实。
4、辨证要点:本证以发热、大便秘结、腹满硬痛为辨证的主要依据5、治法方药: 通腑清热——大承气汤 《伤寒论》(十一)肠燥津亏证1、含义:指津液亏损,肠失濡润,传导失职,以大便燥结、排便困难及津亏症状为主要表现得证候2、病因:外燥、温病久病、呕泻、年老、阴亏、失血、新产3、证候:肠道失调 ——便结难解,数日一行府浊上泛 ——口臭、头晕津亏失充——口干咽燥,舌干、脉细涩4、辨证要点:本证以大便秘结、排便困难与津亏症状为辨证的主要依据5、治法方药:润肠通便①年老津亏——麻仁丸( 《伤寒论》)②外感热病——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③产后失血——益血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十二)肠道湿热证1、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