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地理复习(真题模拟)专题自然灾害与防治(学生版).docx
12页高三地理复习(真题模拟)专题自然灾害与防治(学生版) 专题16 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特点,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分析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防灾与减灾预计今后高考命题关注点:⑴以某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为线索考查有关该灾害的基础知识及综合分析对人类的影响并能够提出防灾减灾等措施;⑵结合20221年旱涝灾害、台风、泥石流、世界范围内危害严重的地震地震等灾害考查相关知识 考点高考命题预测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 布 2.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 响 3.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 4.防灾与减灾 1.结合社会热点,以国内、外重大、偶发自然灾害为切入点, 以图、表、文字、数字等为载体,重点考察气象灾害、地质 灾害的形成、分布、危害、防治 2.教材中或考纲未涉及或未要求的知识,如:海水入侵、咸 潮等,可能会引入试题中作为新颖背景材料,并要求结合所 学知识、原理予以分析解决,以此考察考生的学习探究、知 识迁移能力。
一、自然灾害概述 1.自然灾害的判断 判断一些现象或事件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关键是看其是否以自然变异为诱因,是否有人、财等承灾体 2.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成因分析 应该从自然地理背景和人文地理背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下表所示: 灾害带自然地理背景人文地理背景 环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多海啸;热人口集中、经济发达 人口、城市的分布状况,因此,以上两大自然灾害带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自然灾害集中;人口、经济集中,从而形成了两个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带 3.分析不同地区灾情大小的方法 灾情的大小是指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的程度,灾情的分析主要依据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致灾因子强度和受灾体特性确定受灾体特性包括防抗灾能力和经济密度,而影响受灾体特性的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因素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二、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1.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我国有些地区,由于常常出现的自然灾害而成为自然灾害多发区由于自然灾害之间有相互联系的特点,因此,某一地区多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是由一种主要的自然灾害引发了其他的自然灾害,从而使得多种自然灾害同时发生。
因此,抓住该地区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再结合该地区的地形地势、海陆位置、气候等特点,就能分析出该地区易发生哪些自然灾害,原因是什么 下面,分析一下我国几个自然灾害多发区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1)华北地区 最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有干旱、寒潮、沙尘暴、洪涝、农作物病虫害等 华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温带季风气候,由于夏季风的强弱不定,而使得降水的年际、年内变化都很大,因此,旱涝灾害频发,再加上距冬季风发源地较近,地势平坦,因此,冬春季节强劲的冬季风带来了多种灾害所以,这些灾害主要以气象灾害为主 (2)西南地区 最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为地震、滑坡、泥石流,而这些灾害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再加上气候和地形的特点,就造成了这里多种地质灾害的群发性特点 (3)东南沿海地区 多发的自然灾害有台风、洪涝、风暴潮等,这主要是由于气象灾害——台风引起的 2.滑坡的形成条件 结合滑坡发生区的剖面图分析如下: (1)滑坡发生的条件 第一是自然因素:①地形条件,地势起伏大的山地丘陵地区;②物质条件,物质破碎,多断裂构造;③植被条件,植被条件差,多荒山秃岭。
第二是人为因素:①人类活动破坏了地表结构,增加了地势的起伏;②人类活动堆放了大量的碎屑物质;③人类活动破坏了地表植被 (2)影响滑坡强度的因素 3.干旱之年多蝗灾的原因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 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 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③我国非季风区距海遥远,加上地形阻挡,因此降水少,干旱灾害多 (5)沙尘暴的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大风;二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地面沙质沉积物;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每年的3~4月,华北地区受西伯利亚冷空气进退的影响,大风天气较多(具有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此时草木初生,许多农田开耕,地表比较裸露(地面缺少植被保护,具有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此时地表已经解冻,春季加速升温使地表干旱加速,干燥疏松的地面物质极易被大风扬起,形成沙尘暴天气(满足了形成沙尘暴的热力条件)防治沙尘暴,应该从克服沙尘暴发生条件入手,因地因时制宜地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因为造林种草一是可以增加植被覆盖和粗糙度,减小风速,减少沙尘暴形成的动力条件;二是能够增加空气湿度,调整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三是可以减轻沙化,减少沙尘暴的物质来源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 1.自然灾害危害的地域差异 (1)表现 ①从个例看:强度相当的同种灾害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其损害程度可能大不相同如: ②从总体看:灾害损失的区域分布差异极大,与灾害发生次数相呼应。
(2)原因分析 四、防灾与减灾 1.分析我国的救灾方针和救灾管理体系 2.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功能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遥感技术(RS) 观测范围广、信息获 取量大、速度快空 间上:多波段、多时 相和全天候;时间 上:同步观测①除了能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常规大气云图外,还可以看到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 ②利用遥感影像可以迅速地发现一些初发时人眼难以察觉的突发性灾害,如森林火 灾、赤潮等 ③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可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 ④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 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 地理信息系统(GIS) 对信息进行综合处 理和空间数据分析, 具有空间定位、定性 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 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 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RS和GIS结合信息获取和空间分 析结合灾前:圈定危险区,对危险程度作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灾中: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灾后:评价损失,指导救灾活动 4.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5.面对自然灾害应该采取的做法 做法内容 学认真学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和减灾知识 听经常注意收听国家或地方政府以及主管自然灾害部门发布的自然灾害信息 备根据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状况,做好个人、家庭的各种行动准备和物资、技术准备 察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自然现象 报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的自然现象,不必惊恐,而要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抗自然灾害一旦发生,要组织大家和个人自卫 避自然灾害一旦发生,要组织大家进行避灾 断切断可能导致次生灾害的电、火、煤气等灾源 救要学习一定的医救知识,准备一些必备药品,在灾害期间,及时自救和救治他人 保为减少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损失,要充分利用社会的防灾保险 (2022年高考江苏卷)图4为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特点是 A.由北向南深度增大B.由南向北深度增大 C.由西向东深度增大D.由东向西深度增大 10.2022年3月11日,日本以东海域发生了9级地震,福岛核电站遭受破坏,其泄漏的污染物随洋流扩散的主要方向是 A.西南B.东北C.西北D.东南 (2022年高考新课标卷)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11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2022年高考北京卷)图2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读图,回答第2题 图2 2.该年发生地质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A.横断山和秦岭 B.太行山和雪峰山 C.大巴山和巫山 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2022年高考北京卷)3.在图3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图3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2022年高考上海卷)(四)近年来,大地震频繁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然而,目前地震预防与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
9.地震多发生在板块的消亡边界在下列板块中,与相邻板块形成消亡边界最多的是 A.南极洲板块 B.美洲板块 C.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 10.下列我国省区中,属于地震重点预防区的是 A.湖南、内蒙古 B.内蒙古、云南 C.台湾、云南 D.台湾、湖南 11.在下列选项中,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检测的是 A.山体位移 B.地震震级 C.震源深 度 D.地震烈度 (2022年高考山东卷)31. 图12为1969-2022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