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乒乓球拧拉的拓展和思考.doc
7页关于乒乓球拧拉的拓展和思考“拧” 球技术到了樊振东的那里,各种拧成为当今横拍技术的另一高峰,基本上可以说已经到无以复加的极致了,看樊振东的各种拧,感受就是两字---“可怕”对樊振东已经炉火纯青的“拧”,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那都是经典,但通过自己较长时间坚持不懈的练习和摸索,我还是坚持认为:樊振东的各种拧仅仅是“半拧” 而已(暂时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定义樊振东的拧,姑且先用“半拧”),乒乓球的“ 拧”球技术还有空间可以开拓,还有潜力可以挖掘! 下面就“拧”技术拓展的心得及思考,与乒乓球网的有心人进行一次交流,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得到些许裨益一、半拧为什么要把樊振东的“拧”定义为“ 半拧”呢,因为我个人觉得,他的“拧球”还没有涵盖所有可以“拧”的其他方式,换句话说,就是他的拧很完美,但还不够完整大家先可以结合湿父对樊振东反手拧拉视屏的讲解,再看看樊振东拧球的这几张图,看看樊振东的“拧”会有什么特点不难看出:1、樊振东的各种“拧”基本技术框架都是一致的2、拧球时,球拍在内转,使手腕与手臂形成的角度一般在 60-90 度之间3、极端情况下,手腕与手臂形成的角度超过 100 度4、无论什么情况,球拍在击球之前,击球后,球拍正面始终保持向上,5、内转手腕,最后球拍柄头朝向身体左右6、手腕内转过程,实际上是引拍的过程7、击球前,肘部和手腕都在身前,肘部抬高8、击球点一般在球体右侧面各部位,从 6 点钟到 12 点位置的区域 9、樊振东的各种“拧”一般主要在中线偏左的落点球10、对落点在中线偏右的位置的球,需要身体大范围移动二、全拧如果把上述樊振东的“拧”定义为“ 半拧”,那么我提出一个相对应的概念,那就是“全拧” 。
其实“全拧”也不好定义,我试着对其作如下描述:1、在“半拧”基础上,继续转动球拍2、翻转球拍直至不能翻转为止3、原来内转手腕与手臂之间的夹角消失4、手腕与手臂形成直线5、球拍背面(反面)向上,或垂直6、当拍面垂直时,手腕和手臂都有拧着的感觉7、相当于整个手,包括大臂,小臂,手腕伸直8、肘部和手腕可在身体前面,也可以在身体右侧面9、手腕最大旋转可以转动 360 度,小臂自然扭转10、击球时,手腕加速转动,同时手臂扭转向前推送11、击球点可以从 3 点钟,逆转到 12 点位置12、以上是一种机理状态的表述,实际过程不需要转拍,也不需要引拍13、即:直接将球拍翻过来,用反面(背面)去“拧” 三、“半拧” 与“ 全拧”之间的区别半拧 全拧1 击球点,击球面积相对小些 击球点,击球面积明显扩大2 球底部没有击球点、击球面 球底部(后部) 可以全部为击球点、击球面3 同样的力量摩擦小 摩擦更充分 更稳定4 球拍内转,引拍过程 直接可以省去这一过程5 内旋转,从 6 点位置到 12 点位置,拧转 180 度 翻转旋转,从 3 点位置,到 3 点位置,旋转 360 度6 球拍在击球之前和击球后,球拍正面始终保持向上 球拍在击球之前,球拍反面在 6 点至 9 点位置.击球后,球拍正面转为向上状态7 击球时,球、手腕、手臂都必须在身体前面 球、手腕、手臂可以在身体前面,也可以在右侧面,也就是说即使在右侧,照样可以“拧”8 一般情况下主要处理中线偏左路的球 一般情况下主要处理中线偏右,甚至偏很多的球9 中线偏右路球处理需要身体较大幅度调整 正好在右面,不需要身体调整10 中线偏右路球落点对方的右边,旋转减小,除非身体调整很好 落点可以顺势直接拧到对方的左边,而且旋转极强,不需要身体大范围11 特别近网球或稍微远离身体的球只能搓 不用搓,直接用拍反面,兜着底部拧12 需要练习搓球 不需要特别练习搓,任何球都用拧处理13 出球隐蔽性相对于全拧稍差 出球隐蔽性非常好,对方判断较难14 一般情况下,需要借力,特别是对无力的弱转,不转球,用拧处理稍难 完全不需要借力,靠自身发力,直接拧(手腕加力摩擦旋转,手臂力前送)15 起下旋转,力量要求大 基本不需要很大的力(直接用拍子反面摩擦球的底部,向上旋转送出去)15 出球效果一般是右侧旋,右侧上旋 除侧旋,侧上旋外,可以直接有侧下、不转16 出球一般都是正常球 出球可能出现非常规运动轨迹的球,如急下旋、急不转,极顶球等等17 远台拧拉实质就是拉球 可以演变成削球18 右边小三角不能拧 很困难,不建议拧,但有条件,一样也可以拧19 相对于全拧,手腕力,小臂支撑力相对较小 手腕力,小臂支撑力巨大,容易受伤!!!四、 “半拧” 与“ 全拧”之间的关系我之所以提出“全拧”的概念,并不是要否定 “半拧”,恰恰相反,我认为“半拧”与“ 全拧”都应该是乒乓球“拧”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半拧”与“ 全拧”共同形成一个“拧” 技术完整的技术形态。
缺少了“全拧 ”,乒乓球“拧” 技术就不完整,也就有遗憾这对于专业的和业余的提高乒乓球竞技技术一样重要如果你掌握了“半拧” 与“全拧”,你就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小身体的移动,避免在使用单一的“半拧” 时,身体的大幅度移动导致的不稳定或者回位困难的发生,这样可以实现全台范围内的“拧” 这对缺少移动的业余球迷来说,至少算是一个“便宜”可拣 当然“半拧” 与“全拧” 在实际打球过程中,可能没有严格的界限,运用的多少,都取决于除技术层面的因素外,主要好取决于个人的喜好 五、 “半拧” 、“ 全拧”---直拍也行面对不可逾越范振东的“拧”,甚至很多横拍运动员都很难达到那样一种高度,直拍好像也只能望其项背许昕直拍虽然也能来几下子,但在实战中,无论在拧运用广泛性,运用实际效果,比起小胖确实有不小的差距尽管如此,我坚持认为,无论有多少人如何鄙视直拍,但较之于横拍,直拍的在手腕、手指运用方面上,仍然存在有天然的优势,这是不争论的事实而拧技术主要靠手腕、手指运用因此,“半拧” 也好“全拧” 也好,无论什么形式的拧,直拍都不能,也不应该输给横拍,直拍同样具有“拧” 技术开拓的条件,也有技术拓展的空间,而且我个人认为直拍的“拧”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也许有那么一天,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直拍们会幸喜看到新一代的直拍标志性人物的横空出现,直拍的“ 拧”无敌于天下总之,直拍也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