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汉语-通论5音韵.ppt
107页古代汉语 通论·音韵 第一节 音韵学基本概念 一,声母及相关术语一,声母及相关术语1.声母、声纽、声类声母是汉语音节的开头辅音如“电影diàn yǐng”的“d”、“y”其中“y”是零声母声母古代又叫纽、声纽声类是反切上字的归类反切注音中,同一个声母往往用不同字表示,把表示同一声母的各个字归纳起来就成为一个声类如声母“d[]”,《广韵》分别用“都、丁、多、当、得、德、冬”七字表示,此七字即为一个声类——“都”类声类理论上应等于声母,但实际并不如此2.五音和七音五音是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辅音的统称辅音发音时气流会在唇、舌、齿、牙、喉五个口腔部位受到阻碍,辅音因此分为五类五音之外还有介于舌齿之间的“半舌音”和“半齿音”,一共七音五音 、七音是对辅音发音部位的描述唇音古代分为重唇、轻唇两类重唇音现代称“双唇音”,如“b、p、m”,轻唇音现代称“唇齿音”,如“f”舌音古代分为舌头、舌上两类舌头音现代称“舌尖中音”,如“d、t、n”舌上音现代称“舌面前音”,如36字母中的“知[]、彻[]、澄[]、娘[]”。
齿音古代分为齿头、正齿两类齿头音现代称“舌尖前音”,如“z、c、s”正齿音现代也称“舌面前音”,如“j、q、x”牙音现代称“舌面后音”或“舌根音”,如“g、k”喉音现代归入“舌根音”,古代另立,包括三小类:(1)喉塞音“影[]”,(2)喉擦音“晓[]”和“匣[]”,(3)半元音“喻[]”半舌音现代称舌尖中(边)音,只有“l”半齿音现代称舌面前(鼻擦)音,只有“日[]”重唇、轻唇、舌头、舌上、齿头、正齿、牙、喉、舌齿(即半舌、半齿)又合称“九音”3、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描述辅音发音方法的术语发音时,口腔中两部位闭合后突然打开的叫“塞音/闭塞音”,如“b、p、d、t、g、k”发音时,两部位不完全闭合、然后打开的叫“擦音/摩擦音”,如“f、h、x、s、sh、r”发音时,两部位闭合后缓慢打开的叫“塞擦音”——先塞后擦,如“j、q、z、c、zh、ch”发音时,两部位闭合后气流转道由鼻腔通过的叫“鼻音”,如“m、n”发音时,两部位闭合后气流从舌边通过的叫“边音”,如“l”4、送气与不送气也是描述辅音发音方法的术语发音时,呼出气流较强的叫“送气”,较弱的叫“不送气”两者相对而言。
如“b和p”、“d和t”、“g和k”、“j和q”、“z和c”、“zh和ch”的区别,前者不送气,后者送气送气在国际音标中加标[]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在汉语中能够区别意义: 鼻[]子——皮[]子 肚[]子——兔[]子 狗[]子——口[]子 精[]华——清[]华 清早[]——青草[] 工长[]——工厂[]5、清音与浊音也是描述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发音时,声带不震动的叫“清音”或“不带音”,震动的叫“浊音”或“带音”普通话声母只分“清、浊”两类,古代汉语声母则细分为四类:全清/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次清: 送气而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全浊/浊:带音的塞音、塞擦音次浊: 带音的鼻音、边音、擦音和半元音清与浊的对立在普通话中基本消失(只有“sh”和“r”),古代却非常普遍现代吴语系统保留了清与浊的对立 6、三十六字母标记声母的三十六个汉字,每个汉字都代表着自己所属的声母类别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重唇/双唇 塞 帮[] 滂[] 并[] 鼻 明[]轻唇/唇齿 擦 非[] 敷[] 奉[] 鼻 微[]舌头/舌尖 塞 端[] 透[] 定[] 鼻 泥[]舌上/舌面 塞 知[] 彻[] 澄[] 鼻 娘[]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齿头/舌尖 塞擦 精[] 清[] 从[] 擦 心[] 邪[]正齿/舌面 塞擦 照[] 穿[] 床[] 擦 审[] 禅[]牙/舌根 塞 见[] 溪[] 群[] 鼻 疑[]喉/ 塞 影[] 喉/舌根 擦 晓[] 匣[]喉/半元 擦 喻[] 半舌/舌尖 边 来[]半齿/舌面 鼻擦 日[]“36字母”是了解古代声母的基准点,应熟记。
过去学者以为“36字母”为唐末和尚守温所创,称“守温三十六字母”其实“守温字母”只有30个,没有“非敷奉微、娘、床”6个(且“帮滂”写作“不芳”),宋代学者补充为36,反映了汉语在宋代的声母系统二,韵母及相关术语二,韵母及相关术语1、韵母、韵、韵类、韵部、韵摄、韵目韵母是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由韵头、韵腹、韵尾三要素构成头+腹+尾:宣扬-uan、-iang腹: 社稷-e、-i头+腹: 华夏-ua、-ia腹+尾: 山峰-an、-eng韵腹由元音充当,是汉语音节的必备要素;韵头由半元音[、、]”充当;韵尾由元音、鼻音[、、]或塞音[、、]充当,比现代复杂 韵是韵部的简称,指形成诗歌韵脚的同一类韵母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jian),千里江陵一日还(huan)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shan)。
间、还、山”的韵母不完全相同,但能形成韵脚,即属同一韵——平水韵的“删韵”韵和韵母的区别:第一,韵是类别概念;韵母是个别概念单个的韵母不能称韵第二,韵包括韵腹、韵尾(如果有韵尾)和声调,不包括韵头;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不包括声调因此,韵腹、韵尾相同而韵头不同可属一韵,如“间-ian、还-uan、山-an”,韵头、韵腹、韵尾相同而声调不同却分为不同的韵,如《广韵》“东、董、送”——“平、上、去”三韵韵强调声调相同,而不论韵头;同一韵母则强调韵头相同,而不论声调 韵类是反切下字的归类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声调,因此“韵类”是指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的音节韵不要求韵头相同,韵母不要求声调相同,比较之下,韵类的外延比“韵”、“韵母”都小《广韵》共206个韵,陈澧区分为311个韵类韵部就是“韵”如《广韵》206韵可称为206个韵部声调是“韵”或“韵部”的必备要素,但讨论上古韵部时,一般不论声调,因为说不清韵摄是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一类韵母,不论韵头和声调是否相同每一韵摄都包括若干韵,如“效摄”包括《广韵》的“萧、宵、肴、豪”四韵韵目是韵母各种分类的标目,如“某韵”、“某部”、“某摄”。
2、四呼呼是关于韵头的概念,目的是以韵头区分韵母音韵学家最初以“[]”把韵母分为两类:韵头或韵母是“[]”的叫“合口呼”,其他都叫“开口呼”后来语音发展,韵头“[i、u]”可 同 时 出 现 , 如 “[uan]”前 出 现 “[i]”, 变 成“[iuan]”,“[un]”前出现“[i]”,变成“iun”,两个韵头连读,就成了“[]”于是以“[、、]”三个韵头区分韵母,韵母被分为四类:“开、齐、合、撮”开口呼——韵头或韵母不是“[]、[]、[]”的韵母;齐齿呼——韵头或韵母是“[]”的韵母;合口呼——韵头或韵母是“[]”的韵母;撮口呼——韵头或韵母是“[]”的韵母江永:“音呼有开口、合口,合口者吻聚,开口者吻不聚也3、四等“等”是关于韵腹的概念,目的是以韵腹(主要元音)区分韵母韵腹由元音构成,元音发音时,口型有大小、舌位有高低,古人据此将韵母分为四个等级。
王力对“四等”的理解是:一等韵韵腹为[]二等韵韵腹为[]三等韵韵腹为[]四等韵韵腹为[]从一等到四等,舌位依次前移、口腔依次张大而三、四两等又都带韵头[]江永:“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四等尤细 “等”虽是关于韵腹的概念,但它涉及韵头,而韵头又和声母有着搭配关系,因此“等”又和声母发生了关系三十六字母”与四等的搭配关系如下:“帮滂并明”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非敷奉微”只和三等韵相配;“端透定泥”只和一、四两等韵相配;“知彻澄娘”只和二、三两韵等相配;“精清从心”只和一、四两等韵相配;“邪”只和四等韵相配;“照穿床审”只和二、三两等韵相配;“禅”只和三等韵相配; “见、溪、疑”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群”只和三等韵相配;“影、晓”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匣”只和一、二、四等韵相配;“喻”只和三、四两等韵相配;“来” 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日”只和三等韵相配。
这种搭配关系客观存在,所以音韵学有“照二、照三”、“喻三、喻四”之类的说法,似乎声母也分“等”其实“等”只是对韵腹的区分,而涉及声母罢了,所以陈澧说:“等之云者,当主乎韵,不当主乎声 4、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者是关于韵尾的概念,目的是以韵尾区分韵母古代汉语有三种韵尾:元音韵尾、鼻音韵尾、塞音韵尾1)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的韵母叫“阴声韵”,如《广韵》:肴韵[] 佳韵[] 麻韵[] 模韵[] 脂韵[](2)以鼻音收尾的韵母叫“阳声韵”,如《广韵》:寒韵[] 唐韵[] 谈韵[]先韵[] 青韵[] 添韵[](3)以塞音收尾的韵母叫“入声韵”,如《广韵》:帖韵[] 屑韵[] 锡韵[]盍韵[] 曷韵[] 铎韵[] “阴阳入”三分的意义:第一,反映汉语语音的系统性。
《广韵》阳声韵26、阴声韵35,入声韵34(实为35),三类韵母一一对应: 阳声韵 阴声韵 入声韵 东韵[] 模韵[] 屋韵[] 寒韵[] 歌韵[] 曷韵[]只是阳声韵少9个第二,反映汉语语音变化的规律1)韵腹不变而韵尾变化,称“对转”或“阴阳(入)对转” 吾[]—卬[] 饥[]—馑[]——阴变阳 非 []—弗 [] 负 []—背[]——阴变入 陟[]—登[] 类[]—伦[]——入变阳(2)韵尾不变而韵腹变化,称“旁转” 省 []—相 [] 合 []—阖[] ——主要元音舌位升降“对转”虽属韵尾变化,但入声韵尾变化导致声调变化,即“入声四派” 第二节 《广韵》和中古音汉语语音发展的四个阶段:1.先秦两汉时期的汉语语音称“上古音”,以《诗经》音为代表。
2.汉魏六朝隋唐宋时期的汉语语音称“中古音”,以《广韵》为代表3.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称“近古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4.“五四”以后的汉语语音称“现代音”,以北京话为代表《广韵》是中古音的代表《广韵》对于音韵研究的重要性:一是中古音的全面记载,二是上推上古音、下联近古音的桥梁《广韵》之于音韵学,如同《说文》之于文字学一,《广韵》的由来和性质一,《广韵》的由来和性质《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由北宋陈彭年、邱雍等人于大中祥符元年(1108)奉敕据隋陆法言《切韵》重修我国韵书首见于魏晋,第一部为三国魏人李登的《声类》,稍后是晋吕静的《韵集》南北朝时期,韵书纷出,见于《隋书·经籍志》者凡数十种,如周研《声韵》、阳休之《韵略》、沈约《四声》,见于它书者尚有周颙《四声切韵》、杜台卿《韵略》等,正如颜之推所云“音韵蜂出”韵书大量出现带来了新问题:标音不统一,“各有土风”《切韵》即为“正音”而作陆法言《切韵序》论及是书编写缘起,其言云:昔开皇初,有刘仪同臻、颜外史之推、卢武阳思道、李常侍若、萧国子该、辛咨议德源、薛吏部道衡、魏著作彦渊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
又,“支”章移反、“脂”旨夷反、“鱼”语居反、“虞”遇俱反,共为一韵,“先”苏前反、“仙”相然反、“尤”于求反、“侯”胡钩反,俱论是切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吕静《韵集》、夏侯该《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各有乖互,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颜外史、萧国子多所决定 魏著作谓法言曰:“向来论难,疑处悉尽,何为不随口记之?我辈数人,定则定矣法言即烛下握笔,略记纲纪后博问英辩,殆得精华于是更涉馀学,兼从薄宦,十数年间,不遑修集今返初服,私训诸弟凡所文藻,即须明声韵屏居山野,交游阻绝,疑惑之所,质问无从亡者则生死路殊,空怀可作之叹;存者贵贱礼隔,以抱绝交之旨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为《切韵》五卷,剖析毫厘,分别黍累何须泣玉,未可悬金藏之名山,昔怪马迁之言大;持之盖酱,今叹扬雄之口吃非是小子专辄,乃述群贤遗意,宁敢施行人世?直欲不出户庭于时岁次辛酉,大隋仁寿元年也可见《切韵》为统一诗文用韵而作统一诗文用韵的标准,颜之推认为应“以帝王都邑,参校方言,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
颜氏家训·音辞) 陆法言原则上接受颜之推的看法,但同时又认为:“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广文路”、“赏知音”两者兼顾所以《序》文最后说:“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为《切韵》五卷,剖析毫厘,分别黍累因此《切韵》成为以洛阳话为基础、兼顾古音和某些方言的读书音系,代表当时的雅言,“准普通话”,与明请“官话”性质相当 宋代以《切韵》、《唐韵》为基础重修韵书,书成定名为《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对《切韵》系韵书的修订有四个方面:1)增加收字,由12158字增加到26194字2)增加韵数,由193韵增加到206韵3)改换少数反切4)增加释义可见《广韵》未改变《切韵》语音系统,它产生于宋代,而反映的却是汉魏六朝的旧音《广韵》编排体例:共三个级次首先按四声分卷:平声两卷,其他三声各一卷,共五卷其次按韵母分韵:平声57韵(上平声28+下平声29),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共206韵。
再次按声母分小韵同一“小韵”的各个字,声韵调全同(即同音),其中第一个字用反切注音,其他各字省略不注每一小韵前用“〇”断开二,《广韵》声母系统二,《广韵》声母系统《广韵》是韵书,声母需要归纳其中的反切上字才能得出王力把《广韵》声母定为35个:唇音4: 帮[] 滂[] 并[] 明[]舌音7: 端[] 透[] 定[] 泥[] 知[] 彻[] 澄[]齿音14: 精[] 清[] 从[] 心[] 邪[] 庄[] 初[] 崇[] 山/生[] 章[] 昌[] 船[] 书[] 禅[]牙音4: 见[] 溪[] 群[] 疑[]喉音4: 影[] 晓[] 匣[] 喻[]半舌1: 来[]半齿1: 日[]《广韵》声母与“36字母”差异:第一,唇音不分轻重即“36字母”的轻唇音声母“非敷奉微”仍读重唇“帮滂并明”,尚未分化出来第二,舌音“娘、泥”不分。
即“36字母”的舌上音声母“娘”仍读舌头音“泥”,尚未分化出来第三,正齿音分为两类即“36字母”的“照穿床审禅”分为“庄初从山”和“章昌船书禅”两组,即尚未合流第四,喉音喻母分为“云/于、馀/以”两类云类”《广韵》属匣纽、“馀类”即《广韵》喻纽”上表无法看出)《广韵》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对应关系:唇音:帮滂并明 →b、p、m →f舌音:端透定泥 →d、t、n 知彻澄 →zh、ch齿音:精清从心邪→j、q、x →z、c、s 庄初崇山 →zh、ch、sh 章昌船书禅→zh、ch、sh牙音:见溪群 →g、k →j、q 疑 → 零声母喉音:影 →零声母 晓匣→h 喻 →零声母半舌:来 →l半齿:日 →r差别在于:第一,全浊清化《广韵》10个全浊声母,在普通话中已与对应的清声母合流:并[]帮[]、滂[] 澄[][]、[]定[]端[]、透[] 群[]见[]、溪[]从[]精[]、清[]、章[]、昌[]邪[]心[]、书[]崇[][]、[] 禅[][]、[]、[]船[][]、[] 匣[]晓[]第二,“帮滂并”分化出轻唇音“”。
先分化出“非敷奉”,后又合流为“f”第三,“精清从心邪”和“见溪群晓匣”分化出“j、q、x”经过浊音清化,“精清从心邪”只剩“精清心z、c、s”,“见溪群晓匣”只剩“见溪晓g、k、h”后又受韵头“[、]”同化,进一步变成“j、q、x”第四,“知彻澄”、“庄初崇山”、“章昌船书禅”三组合流为“zhi、chi、shi”具体说:知澄(仄)庄章崇(仄)船(仄)禅(部分仄)变为zhi;彻澄(平)初昌崇(平)船(平)禅(部分平)变为chi;山、书、禅(部分)变为shi三,《广韵》韵母系统三,《广韵》韵母系统《广韵》206韵的实际读音,王力拟测如下: 平上去 入1.东董送[,] 屋[,]2.冬◎宋[] 沃[]3.钟肿用[] 烛[]4.江讲绛[] 觉[]5.支纸寘[,]6.脂旨至[,]7.之止志[]8.微尾未[,]9.鱼语御[]10.虞麌遇[] 11.模姥暮[]12.齐荠霁[,]13.〇〇祭[,]14.〇〇泰[,]15.佳蟹卦[,]16.皆骇怪[,]17.〇〇夬[,]18.灰贿队[]19.咍海代[]20.〇〇废[,]21.真轸震[,] 质[,]22.谆准稕[] 術[]23.臻◎◎[] 栉[]24.文吻问[] 物[]25.欣隐焮[] 迄[]26.元阮愿[,] 月[,] 27.魂混慁[] 没[]28.痕很恨[] ▲ 29.寒旱翰[] 曷[]30.桓缓换[] 末[] 31.删潸谏[,] 鎋*[,]32.山产裥[,] 黠*[,]33.先铣霰[,] 屑[,]34.仙狝线[,] 薛[,]35.萧篠啸[]36.宵小笑[]37.肴巧效[]38.豪皓号[]39.歌哿箇[]40.戈果过[,,]41.麻马祃[,,]42.阳养漾[,] 药[,]43.唐荡宕[,] 铎[,]44.庚梗映[,,,] 陌[,,]45.耕耿诤[,] 麦[,]46.清静劲[,] 昔[,]47.青迥径[,] 锡[,]48.蒸拯证[,] 职[,]49.登等嶝[,] 德[,]50.尤有宥[]51.侯厚候[]52.幽黝幼[] 53.侵寝沁[] 缉[]54.覃感勘[] 合[]55.谈敢阚[] 盍[] 56.盐琰艳[] 叶[]57.添忝囗[] 帖[]58.咸豏*陷* [] 洽[]59.衔槛*鉴* [] 狎[]60.严俨*57酽* [] 业[]61.凡范梵[] 乏[]附:平水韵106韵韵目: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1.东 1.董 1.送 1.屋2.冬(钟) 2.肿 2.宋(用) 2.沃(烛)3.江 3.讲 3.绛 3.觉4.支(脂之) 4.纸(旨止) 4.寘(至志)5.微 5.尾 5.未6.鱼 6.语 6.御7.虞(模) 7.麌(姥) 7.遇(暮)8.齐 8.荠 8.霁(祭)9.佳(皆) 9.蟹(骇) 9.泰 10.卦(怪夬)10.灰(咍) 10.贿(海) 11.队(代废)11.真(谆臻)11.轸(准) 12.震(稕) 4.质(術栉)12.文(欣) 12.吻(稳) 13.问(焮) 5.物(迄)13.元(魂痕)13.阮(混很)14.愿(慁恨) 6.月(没)14.寒(桓) 14.旱(缓) 15.翰(换) 7.曷(末)15.删(山) 15.潸(产) 8.黠(鎋)1.先(仙) 16.铣(狝) 16.谏(裥) 9.屑(薛) 17.霰(线)2.萧(宵) 17.篠(小) 18.啸(笑)3.肴 18.巧 19.效4.豪 19.皓 20.号5.歌(戈) 20.哿(果) 21.箇(过) 6.麻 21.马 22.祃7.阳(唐) 22.养(荡) 23.漾(宕) 19.药(铎)8.庚(耕清) 23.梗(耿静)24.映(诤劲) 11.陌(麦昔)9.青 24.迥(拯等)25.径(证嶝) 12.锡10.蒸(登) 13.职(德)11.尤(侯幽)25.有(厚黝)26.宥(候幼)12.侵 26.寝 27.沁 14.缉13.覃(谈) 27.感(敢) 28.勘(阚) 15.合(盍)14.盐(添严)28.琰(忝俨)29.艳(掭酽) 16.葉(帖业)15.咸(衔凡)29.豏(槛范)30.陷(鉴梵) 17.洽(狎乏)30(=15+15) 29 30 17=106《广韵》韵母与普通话韵母对应关系:1.东 [, ]→eng[]蓬 蒙 、 ueng[]翁 瓮 、ong[]同 红、iong[]穷穹2.冬[] →ong[]统农3.钟 [] →eng[]封 奉 、 ong[]龙 从 、iong[]凶用4.江 [] →ang[]邦 胖 、 iang[]项 腔 、uang[]窗 双5.支[,]→i[]皮奇、i[]紫斯、i[]知池、er[]儿尔、 ei[]碑累、uei[]规吹6.脂[,] →i[]地夷、i[]自私、i[]致迟、er[]二贰、 ei[]悲类、uei[]轨虽7.之[] →i[]里喜、i[]兹词、i[]痴治、er[]而耳8.微 [, ]→i[]机 岂 、 ei[]费 非 、uei[]鬼辉9.鱼[] →u[] 猪初、ü[]女居10.虞[] →u[]主树、ü[]趣雨11.模[] →u[]布胡12.齐[,]→i[]米妻、uei[]圭惠13.祭 [, ]→i[]蔽 例 、 i[]制 世 、uei[]岁税14.泰 [, ] →ai[]太 害 、 uai[]外 侩 、uei[]最绘15.佳[,]→ai[]柴派、ie[i]鞋解、a[]罢洒、ia[] 佳、ua[]蛙挂16.皆 [, ] →ai[]斋 排 、 uai[]乖 淮 、ie[i]界届17.夬[,]→ai[]寨败、uai[]快狯18.灰[] →ei[]辈梅、uei[]堆回19.咍[] →ai[]来开 20.废[,] →ei[]肺吠,uei[]秽21.真[,]→en[]珍陈、ün[]窘陨、in[]宾民22.谆[] →uen[]春伦、ün[]均循23.臻[] →en[]臻榛24.文[] →en[]分愤、uen[]问纹、ün[]君训25.欣[] →in[]勤隐26.元[,]→an[]反烦、ian[]建言、uan[]晚 万、üan[]喧远27.魂[] →en[]本盆、uen[]敦论28.痕[] →en[]跟很29.寒[] →an[]单难30.桓[] →an[]般漫、uan[]端乱 31.删 [, ] →an[]班 栈 、 ian[i]雁 颜 、u[]还湾32.山 [, ]→an[]盼 绽 、 ian[i]艰 眼 、u[]鳏幻33.先[,]→ian[i]边天、ü[]玄犬34.仙[,]→an[]善然、ian[]编连、u[]传 软、[]全宣35.萧[]→iao[]条晓36.宵[] →ao[]朝昭、iao[]标苗37.肴[]→ao[]包稍、iao[]巧效38.豪[]→ao[]保劳39.歌[] → e[]歌何、uo[]多罗40.戈 [, , ]→e[]科 讹 、 o[]磨 颇 、uo[]朵坐、 üe[]瘸靴 41.麻[,,] →a[]巴拿、ia[]家牙、ua[]瓜花、 ie[]姐些、e[]车社42.阳[,]→ang[]张昌、iang[]良将、uang[] 庄爽43.唐[,] →ang[]帮忙、uang[]光黄44.庚 [, , , ]→eng[]彭 冷 、ing[]兵景、 iong[]兄永45.耕[,]→eng[]萌争、ing[]莺幸、ong[]轰宏46.清[,]→eng[]正声、ing[]名令、iong[]琼47.青[,]→ing[]并丁、iong[]迥炯48.蒸[,]→eng[]称胜、ing[]冰陵49.登[,] →eng[]朋能、ong[]弘肱50.尤[] →[]富浮、ou[]手谋、iou[]牛秋 51.侯[] →ou[]走勾、u[]母亩52.幽[] →iou[]纠幼53.侵[] →en[]沉针、in[]心林54.覃[] →an[]贪南 55.谈[] →an[]甘三56.盐[] →an[]沾陕、ian[]贬廉57.添[] →ian[]点念58.咸[] →an[]站斩、ian[]减陷59.衔[] →[]衫忏、ian[]监岩60.严[] →ian[]剑腌61.凡[]→an[]泛范1.屋[,]→[]卜木、ü[]菊育、ou[]粥肉、iou[]六2.沃[] →[]督酷3.烛[]→[]录足、ü[]曲玉4.觉[] →o[]驳剥、uo[]桌浊、ie[]歇揭、üe[]确 学5.质[,]→i[]必七、i[]秩日6.術[] →[]出述、ü[]律戌7.栉[] →i[]栉虱8.物[] →[]弗勿、ü[]屈鬰9.迄[] →i[]乞讫10.月 [, ]→a[]发 伐 、 ua[]袜 、ie[]歇揭、üe[] 越阙11.没[] →o[]勃没、[]突忽12.曷[] →a[]达擦、e[]割喝13.末[] →o[]拨沫、uo[]夺撮14.鎋[,] →a[]铡、ia[]瞎辖、ua[]刷刮15.黠[,]→a[]察八、ia[]轧、ua[]滑挖16.屑[,]→ie[]铁节、üe[]决血17.薛[,]→uo[]拙说、ie[]别列、üe[]绝雪、 e[]哲热18.药[,]→uo[]酌若、üe[]略雀19.铎[,] →o[]博摸、uo[]托络、e[]各恶20.陌[,,]→o[]伯帛、uo[]虢、e[]客泽、i[] 戟逆21.麦[,]→o[]脉、uo[]获、e[]责革22.昔[,]→uo[]硕、i[]碧益、i[]掷尺23.锡[,]→i[]劈析24.职[,]→i[]逼极、i[]直食25.德[,]→o[]默、uo[]国或、e[]得刻26.缉[] →i[]立集、i[]执十27.合[] →a[]答杂、e[]鸽盒28.盍[] →a[]塔腊、e[]磕盍29.叶[] →ie[]接聂30.帖[] →ie[]叠帖31.洽[] →a[]眨插、ia[]夹洽32.狎[] →a[]翣、ia[]甲压33.业[] →ie[]怯胁、e[]辄涉34.乏[] →a[]法乏普通话韵母与《广韵》韵母相比,大为简化:第一,韵头合并。
[、][],[、][],[、][]第二,韵尾合并1)入声韵因韵尾[-、-、-]脱落变成相应的阴声韵2)双唇鼻音韵尾[-]变为舌尖鼻音韵尾[-],从而消失第三,韵母合并如“萧[]、宵[]、、肴[]、豪 []”韵 腹 [、 、 、 ], 合 并 为 ao[]、iao[]两类其他仿此四,四,《《广韵广韵》》声调声调《广韵》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及收藏——《康熙字典》卷首《广韵》声调与普通话声调的对应关系: 平 上 去 ↙ ↘ ↙ ↘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 ↖ ↗ ↗ 入 变化有三:第一,平分阴阳即中古平声字普通话读阴平或阳平1)清声母平声字读阴平,如“东、方”2)浊声母平声字读阳平,如“朦、胧”第二,浊上变去即中古全浊声母的上声字普通话读去声,如“善、断”清声母上声字和次浊上声字仍读上声第三,入声四派即中古入声字普通话读阴平、阳平、上声或去声。
1)全浊声母的入声字读阳平,如“白、读”2)次浊声母入声字读去声,如“植、物”3)清声母入声字分别读阴、阳、上、去如“七、八”读阴平,“别、国、”读阳平,“百、尺”读上声,“设、策”读去声入声字识别:(1)声母为b、d、g、z、zh、j的阳平字古读入声,如“白拔博别薄”,“达敌夺独迭”、“革格国”、“杂则卒凿”、“疾节局夹绝”、“哲直竹轴浊”2)韵母为“ie、ue”的音节古读入声,如“别灭跌铁列捏”、“决月学虐略雀”例外“爹靴瘸”3)音节“de、te、ne、le、ze、ce、se”古读入声,如“德特讷勒乐则册色”例外“了呢”4)音节“fa、za、ca、sa”古读入声,如“发罚法扎擦撒”5)音节“zhuo、chuo、shuo、ruo”古读入声,如“捉桌戳辍说硕若”6)以前后鼻音n、ng收尾的音节古代不读入声 杜甫《绝句》中古拟音杜甫《绝句》中古拟音两 个 黄 鹂 鸣 翠 柳, 一 行 百 鹭 上 青 天 窗 含 西 岭 千 秋 雪, 门 泊 东 吴 万 里 船。
——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第三节 上古音研究一,依据和方法一,依据和方法依据反映古代语音的书面记载,主要有古代注音、韵书反切、诗文韵脚、谐声偏旁、古书异文、中外对音等现代方言也常用来参证和比较方法一是归纳,一是演绎1.古代注音方法主要有直音、读若、反切《汉·楚元王传》:“嫂厌叔与客来,阳为羹尽,轑釜,客以故去颜师古注引服虔曰:“音劳轑,轹也《说文》:“氓,民也,从亡民声《语·周上》:“其后稷省功韦昭注:“(省)息井反注音是最原始的语音记录,极可珍视,但零碎不成系统,且散见群书,不易收集古代“声训”也具有注音作用《尔雅》:“鬼之为言归也《说文》:“马,怒也、武也声训”目的是释义,声音相同是其必备条件,故反映读音声训”材料非常丰富,不仅散见群书,而且还有专著,如东汉刘熙《释名》其缺陷在于所涉之字未必完全同音,可靠性因此降低 2.韵书反切反切不仅用于疑难字注音,而且用于韵书收字的注音,后者反映语音系统反切方法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兼取声调据此,归纳一部韵书的全部反切上字就形成该韵书的声母系统、归纳一部韵书的全部反切下字就形成该韵书的韵母系统。
陈澧是归纳韵书反切的第一人,创立并阐述了归纳的方法其言云:“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也同用者如‘冬,都宗切’、‘当,都郎切’,同用‘都’字也;互用者如‘当,都朗切’、‘都,当孤切’,‘都’、‘当’二字互用也;递用者如‘冬,都宗切’、‘都,当孤切’,‘冬’字用‘都’字、‘都’字用“当”字也按照“同用、互用、递用”和“又音”、“互见”之法,陈澧把《广韵》声母归纳为40类、韵母归纳为311类,成为系统研究声母、韵母的创举陈澧的方法被称为“反切系联法”反切是古音研究最基本、最可靠的依据,但其作用也有局限:第一,不能据以得出声母和韵母系联反切上下字,只能得出声类和韵类,因为:(1)声类划分受韵头影响,声母则不论韵头如《广韵》声母“见[]”按与之相配合的韵母有无韵头[]而分为两类,无韵头[]的叫“古类”,有韵头[]的叫“居类”,而实际只是一个声母2)韵类有声调的区别,韵母没有第二,不能反映上古音反切产生于东汉,此前语音没有反切记载3.诗文韵脚诗歌韵文都是押韵的,把押韵字(韵脚)归纳起来,可以得出韵母类别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
淑人君子,其德不犹小雅·鼓钟)上例“鸠、洲、逑”押韵,下例“鼛、洲、妯、犹”押韵此六字由于“洲”的联系而属于一个韵部——上古音“幽部[-]”音韵学称此法为“丝联绳引法”归纳韵脚的前提是要确定这个字是不是韵脚,确立韵脚的依据是“韵例”——即押韵规则汉语诗文的押韵规则主要有:第一,押尾韵即诗句最后一个字押韵,因此押韵字叫“韵脚”《诗经》尾韵还有一种变式,即韵脚后面还跟着一、两个虚字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周南·关雎)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郑风·羔裘)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齐风·著)真正的韵脚在句尾虚字的前面,古代称之为“富韵”第二,连句押韵和隔句押韵第三,一韵到底和中途换韵《诗经》换韵规则主要有三甲)随韵即每两句押一种韵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洵兮,不我信信兮邶风·击鼓)(乙)交韵即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肃肃兔罝,椓之丁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城周南·兔罝)(丙)抱韵即四句诗中,首尾两句押韵,中间两句押韵思文后稷,克配彼天天立我烝民民,莫非尔极周颂·思文)诗文韵脚是韵部归纳的直接依据,但其作用也有局限:第一,不能考定韵母,只能考定韵部。
诗文押韵不论韵头,而韵母则有韵头的区别第二,不能区别合韵诗文押韵常常邻韵通押,此谓“合韵”合韵”是押韵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同一个韵母第三,适用的韵例往往因人而异某个字依据这种韵例是韵脚,依据另一种韵例则可能不是韵脚,依据何种韵例往往取决于人的主观认识第四,韵脚只占汉字的一部分,不能据以得出全部汉字的所属韵部4.谐声偏旁即形声字的声旁对于古音研究有两方面作用第一,确认原始字音相同同一谐声的形声字,在造字之初,读音相同、至少近似,否则造字者不会用同一个字做声符工功攻,《广韵》“古红切”,见母东韵、平声贡, 《广韵》“古送切”,见母送韵、去声江豇, 《广韵》“古双切”,见母江韵、平声空, 《广韵》“苦红切”,溪母东韵、平声项, 《广韵》“胡讲切”,匣母江韵、上声汞, 《广韵》“胡孔切”,匣母董韵、平声红虹鸿,《广韵》“户公切”,匣母耕韵、平声除“功攻”与所谐之声“工”同音之外,它皆有异,但相去不远第二,弥补韵脚系联不足没有做过韵脚的汉字无法进入韵脚的归纳系联,但汉字80%以上是形声字,没做过韵脚的汉字大都可凭借谐声偏旁联系起来谐声偏旁在音韵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只适用于上古时代,具体地说只能适用于小篆以前的音韵研究——以《说文解字》为下限。
5.古书异文是指一个词在不同书籍或不同版本中的不同写法,简称“异文”具体形式有三第一,异体字如“桴”和“枹”第二,假借字如“劳”假借为“忧”第三,记音字如:地名“姑苏”又写作“姑胥”,国名“乌桓”又写作“乌丸”;联绵字“逶迤”又写作“委蛇、委迟、威夷”异文”的共同特点是读音相同或相似,因此可以用来推论字音相同,但其作用也有局限:第一,无法系统利用异文是偶然现象,不具系统性,且又散见群书,不易搜集第二,受时代限制不同时代产生的异文不能证明字音必然相同或相似二,上古声母考证二,上古声母考证上古声母的研究创始于钱大昕,起因是他对“类隔切”的怀疑如《广韵》反切: 阪,扶板切 贮,丁吕切“扶板”切fǎn,“丁吕”切dǔ,与今音不同,前人称为“类隔切”凡切与被切的声母大类相同而小类不同的反切叫“类隔切”,凡切与被切的声母大类相同、小类也相同的反切叫“音和切”钱认为“类隔之说不可信”,“古人制反切,皆取音和,……后人不识古音,谓之类隔”自钱以来,上古声母研究的重要成果有七个方面1、古无轻唇音由钱大昕提出,认为“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意即 “36字母”的轻唇音“非敷奉微”上古读作重唇音“帮滂并明”,上古 “帮滂并明”中古一分为二:帮→帮[] 滂→滂[] 并→并[] 明→明[] ↘非[] ↘敷[] ↘奉[] ↘微[]“古无轻唇音”证据:(1)古代注音《说文》:“凭,任几也。
……读若冯——凭,扶冰切,并[]、重唇音;冯,房戎切,奉[]、轻唇音西晋吕忱《字林》:“邶,方代反——方,府良切,非[]、轻唇音;邶,蒲昧切,并[]、重唇音东汉刘熙《释名》:“邦,封也 ——封,府容切,非[]、轻唇音;邦,薄江切,帮[]、重唇音《礼记·明堂位》:“天子负斧依郑玄注:“负之言背也 ——负,房九切,奉[]、轻唇音;背,蒲昧切,并[]、重唇音2)谐声偏旁畐声字有“愊逼”,又有“福富”——畐愊,芳逼切,滂[],逼,彼侧切,帮[],皆重唇音;福,方六切,富,方副切,非[]、轻唇音卜声字有“仆”,又有“赴讣”——卜,博木切,帮[],仆,普木切,滂[],皆重唇音;赴讣,芳遇切,敷[]、轻唇音免声字有“冕勉”,又有“晚挽”——免冕勉,亡辨切,明[]、重唇音;晚挽,无远切,微[]、轻唇音(3)古书异文“凤”《说文》重文作“朋、鹏”——凤,冯贡切,奉[]、轻唇音;朋鹏,步崩切,并[]、重唇音联绵字“匍匐”又写作“扶服”;人名“伏羲”又写作“庖犠”;《左传》人名“士鲂”《公羊传》写作“士彭”——扶,防六切,伏,房六切,鲂,符方切,皆奉[]、轻唇音;匍,薄胡切,庖,薄交切,彭,薄庚切,皆并[]、重唇音。
从现代语音观察,“古无轻唇音”即:(1)“f”上古读“b或p”;(2)部分“w”上古读“m”2、古无舌上音由钱大昕提出,认为“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意即“36字母”的舌上音“知彻澄”上古读作舌头音“端透定”,上古“端透定”中古一分为二:端→端[] 透→透[] 定→定[] ↘知[] ↘彻[] ↘澄[]“古无舌上音”证据:(1)古代注音《说文》:“冲,……读若动——冲,直躬切,澄[]、舌上音;动,徒揔切,定[]、舌头音《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梦之法,……三曰咸陟郑玄注:“陟之言得也——陟,竹力切,知[]、舌上音;得,多则切,端[]、舌头音(2)谐声偏旁童声字有“撞幢”,又有“潼瞳”——童潼瞳,徒红切,定[]、舌头音;撞幢,直绛切,澄[]、舌上音占声字有“点店、拈”,又有“沾站”——点,多忝切,店,都念切,皆端[]、舌头音;拈,奴兼切、泥[],亦舌头音;沾,张廉切,站,陟陷切,皆知[]、舌上音者声字有“都睹、屠”,又有“猪著、禇楮、储躇” ——都,当孤切,睹,当古切,端[]、舌头音;屠,同都切,定[],亦舌头音;猪,陟鱼切、著,陟虑切,知[]、舌上音;禇楮,丑吕切,彻[]、亦舌上音;储躇,直鱼切、澄[],亦舌上音 。
(3)古书异文《论语》人名“申棖”《史记》写作“申棠”;《春秋》人名“陈完、陈乞”《史记》写作“田完、田乞”;地名“滹沱河”又写作“滹池河”——棖、直庚切,陈、直珍切,池、直离切,皆澄[]、舌上音;棠、徒郎切,田、徒年切,沱、徒河切,皆定[]、舌头音枚乘《七发》:“踰岸出追李善注:“追亦堆字,……古字假借也——追,陟隹切,知[]、舌上音;堆,都回切,端[]、舌头音从现代语音观察,“古无舌上音”即:部分“zh、ch”上古读“d或t” 3、照三归端由钱大昕提出钱在论述“古无舌头舌上之分”后,意犹未尽,又说“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也”,意即“36字母”的正齿音“照穿床”有一部分上古读作“端透定”,这也就是说上古“端透定”中古不仅分化出“知彻澄”,而且还分化出“照穿床”的一部分,一分为三: ↗端[] ↗透[] ↗定[]端→知[] 透→彻[] 定→澄[] ↘照三/章[] ↘穿三/昌[] ↘床三/船[] 这部分“照穿床”只与带韵头[]的韵母相配,称“照系三等”、简称“照三”,又称“章昌船”。
照三归端”证据: (1)古代注音《周礼·地官·小司徒》:“四丘为甸,四甸为县郑玄注:“甸之言乘也——乘,食陵切,床三/船[]、正齿音;甸,堂练切,定[]、舌头音《吕氏春秋·适音》:“不充则不詹高诱注:“詹,足也,詹读如澹然无为之澹——詹,职廉切”,照三/章[]、正齿音;澹,徒滥切,定[]、舌头音2)谐声偏旁它声字有“驼舵”,又有“蛇”——它,託何切,透[]、舌头音;“驼舵”,徒河切、徒可切,定[],亦舌头音;蛇,食遮切,床三/船[]、正齿音周声字有“雕彫、倜”,又有“週赒”——雕彫,都聊切,端[]、舌头音;倜,他历切、透[],亦舌头音;周週赒,职流切,照三/章[]、正齿音真声字有“滇颠、瑱、填阗”,又有“缜稹、嗔瞋”——滇颠、都年切,端[],瑱、他甸切,透[],填阗、徒年切,定[],皆舌头音;真、职邻切,缜稹、章忍切,照三/章[],嗔瞋、昌真切,穿三/昌[],皆正齿音另有“镇”,陟刃切,知[]、舌上音,上古读舌头音端[](3)古书异文 《周礼·考工记》:“刮摩之工,玉、楖、雕、矢、磬郑玄注:“故书雕或为舟。
——雕,都聊切,端[]、舌头音;舟,职流切,照三/章[]、正齿音帛书《老子》甲本:“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冬”借作“终”冬,都宗切,端[]、舌头音;终,职戎切,照三/章母[]、正齿音从现代语音观察,“照三归端”即:部分“zh、ch”上古读“d或t” 4、照二归精由黄侃提出,认为“齿音之中,包有齿头、正齿二类之音,古声惟有齿头耳”,意即“36字母”的正齿音“照穿床审”有一部分上古读作齿头音“精清从心”,即上古“精清从心”中古一分为二:精→精[] 清→清[] 从→从[] 心→心[] ↘照二/庄[] ↘穿二/初[] ↘床二/崇[] ↘审二/山[]这部分“照穿床审”只和二等韵(无韵头)相配,称“照系二等”、简称“照二”,又称“庄初崇山/生”照二归精”的证据主要是谐声偏旁:责声字有“绩積”,又有“帻债”——绩積,则历切、资昔切,精[]、齿头音;责帻债,侧革切、侧革切、侧卖切,照二/庄[]、正齿音乍声字有“作、昨祚”,又有“诈窄”——作,则落切,精[]、齿头音;昨祚,在各切、昨误切,从[]、亦齿头音;诈窄,侧驾切、侧陌切,照二/庄母[]、正齿音。
乍,锄驾切,床二/崇母[],也是正齿音倉声字有“蒼槍”,又有“疮愴”——倉蒼槍,七冈切、七冈切、七羊切,清[]、齿头音;疮愴,初良切、初亮切,穿二/初[]、正齿音足声字有“促蹙”,又有“龊”——促蹙,子六切、七玉切,清[]、齿头音;足,即玉切,精[],也是齿头音;龊,初六切,穿二/初[]、正齿音齐声字有“脐荠”,又有“侪、齋”——齐脐荠,徂奚切、徂奚切、徂礼切,皆从[]、齿头音;侪,士皆切,床二/崇[]、正齿音;齋,侧皆切,照二/庄[]、亦正齿音宗声字有“琮淙、综粽”,又有“崇”——琮淙,藏宗切、藏棕切,从[]、齿头音;宗综粽,作东切、子宋切、作弄切,精[]、也是齿头音;崇,锄弓切,床二/崇母[]、正齿音先声字有“洗跣”,又有“駪”——先洗跣,苏前切、先礼切、苏典切,心[]、齿头音;駪,所臻切,审二/山[]、正齿音肖声字有“消鞘”,又有“梢稍”——肖消鞘,私秒切、相邀切、私妙切,心[]、齿头音;梢稍,所交切、所教切,审二/山[]、正齿音从现代语音观察,“照二归精”即:部分“zh、ch、sh”上古读“z、c、s”(其中一部分今又读“j、q、x”)。
5、娘日归泥由章太炎提出,认为“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支别,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意即“36字母”的舌上音“娘”和半齿音“日”上古都读作舌头音“泥”,上古“泥”纽中古一分为三: ↗泥[]泥→娘[] ↘日[]“娘日归泥”证据:(1)古代注音《释名》:“男,任也——男,那含切,泥[]、舌头音;任,汝鸩切,日[]、半齿音《说文》:“囗,囗也,……读若能——能,奴登切,泥[]、舌头音;囗,如甚切,日[]、半齿音2)谐声偏旁内声字有“芮枘”——内,奴对切,泥[]、舌头音;芮枘,皆而锐切,日[]、半齿音奴声字有“拏怓”——奴,乃都切,泥[]、舌头音;拏怓,女加切、女交切,娘[]、舌上音而声字有“耐”——而,如之切,日[]、半齿音;耐,奴代切,泥[]、舌头音日声字有“涅”——“日”,人质切,日[]、半齿音;涅,奴结切,泥[]、舌头音 女声字有“奴”,又有“如。
——“女”,尼吕切、娘[]、舌上音;奴,乃都切,泥[]、舌头音;如,人诸切,日[]、半齿音3)古书异文“然”《说文》重文作“囗”——然、囗,皆如延切,日[]、半齿音,而“囗”所谐之声“難”那干切、泥[]、舌头音《庄·逍遥游》:“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借作“能”而,如之切,日[]、半齿音;能,奴登切、泥[]、舌头音从现代语音观察,“娘日归泥”即:“r”和“er”上古读“n” 6、喻三归匣由曾运乾提出,认为“36字母”的“喻”《广韵》分为两类:一类与三等韵相配(称“喻三”或“喻母云/于类”),一类与四等韵相配(称“喻四”或“喻母余/以类”),“喻三”上古读作舌根音匣纽,上古匣纽中古一分为二:匣→匣[] ↘喻三(喻母云/于类)[] “喻三归匣”证据:(1)古代注音《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
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皇,胡光切,匣[]、喉音/舌根音;往,于两切,喻三 []、喉音/半元音 《释名》:“淮,围也,围绕扬州北界,东至海也——淮,户乖切,匣[];围,雨非切,喻三[] (2)谐声偏旁军声字有“浑”,又有“晕運”——浑,户昆切,匣[];晕運,王问切,喻三[]完声字有“莞浣”,又有“院”——完莞浣,胡官切、户板切、胡管切,匣[];院,王眷切,喻三[]或声字有“惑”、也有“域”——或惑,胡国切,匣[];域,雨逼切,喻三[] (3)古书异文《诗经》:“出自东门,聊乐我员员”,《韩诗》作“魂” ——员,王权切,喻三[],魂,户昆切,匣[]《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私环”,《说文》引作“营”。
——环,户关切,匣[];营,于倾切”,喻三[] 从现代语音观察,“喻三归匣”即:部分零声母“y、w”上古读“h”7、喻四归定由曾运乾提出,认为“36字母”中与四等韵相配的喻纽(即”喻四“)上古读作舌头音定纽,上古定纽一分为二:定→定[] ↘喻纽四等(喻母余/以类)[]“喻三归匣”的证据:(1)古代注音《释名》:“姨,弟也,言与己之妻相长弟也——弟,徒礼切,定[]、舌头音;姨,以脂切,喻四[]、喉音/半元音2)谐声偏旁余声字有“途荼”、又有“余馀”——途荼,同都切,定[];余馀,以诸切,喻四[]由声字有“笛迪”、又有“油柚”——笛迪,徒历切,定[];由油柚,以周切、以周切、余救切,喻四[]失声字有“跌迭”、又有“佚轶”——跌迭,徒结切、徒结切,定[];佚轶,夷质切,喻四[]另:失,式脂切,审三/书母[]、正齿音,上古读舌头音定纽——照三归端昜声字有“揚陽”,又有“荡砀”——昜揚陽,与章切,喻四[];荡砀,徒郎切、徒浪切,定[]另:湯燙,吐郎切、他浪切,透母[],舌头音又:場肠,直良切,澄母[]、舌上音,上古皆读舌头音定[]——古无舌上音;畅,丑亮切,彻[]、舌上音,上古读舌头音透母[]。
(3)古书异文春秋人名“易牙”又写作“狄牙”——易,以豉切,喻四[];狄,徒历切,定[]两字同音,用作声符时可以互换,如《说文》“逖”古文作“逷”、“惕”或体作“悐” 《左传》地名“夷仪”《公羊传》写作“陈仪”——陈,直珍切,澄纽、舌上音,但上古读定[]、舌头音;夷,以脂切,喻四[]联绵字“逶迤”又写作“威迟”——迤,移尔切,喻四[];迟,直尼切,澄母、舌上音,上古读定[]联绵字“跌荡”又写作“佚荡”——跌,徒结切,定[];佚,夷质切,喻四[]从现代语音观察,“喻四归定”即部分“y”和部分“zh、ch”上古读“d” 王力上古音声母32纽: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清 浊唇音 帮[] 滂[] 并[] 明[]舌头 端[] 透[] 定[] 泥[] 余/喻四[]*舌上 章[] 昌[] 船[] 书[] 禅[]——照三齿头 精[] 清[] 从[] 心[] 邪[]正齿 庄[] 初[] 崇[] 山[] ◎ ——照二牙音 见[] 溪[] 群[] 疑[] 晓[] 匣/喻三[]喉音 影[] 半舌 来[]半齿 日[]*三,上古韵母考证三,上古韵母考证上古韵母的考证先于上古声母的考证,因为人们首先是在诗文韵脚上发现了语音变化。
比如《诗·邶风·燕燕》第三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为了保持“南”字押韵,沈重注音:“协句,宜乃林反”,即“南”读“您”后来朱熹亦注:“叶尼心反”,读音与“乃林反”同为了押韵而临时改读字音的做法,叫“协句”或“叶音”,这种理论称为“叶音说”叶音说”必然导致字无定音,而字无定音在任何语言中都是不可能的,因而它是错误的明末学者陈第批评“叶音说”:以今音读古之辞赋,一有不谐则一曰“叶”,百有不谐则百曰“叶”,借“叶”之一字而尽该千百字之变,岂不至易而至简?然而古音亡矣……故自叶音之说以来,贤圣之咥然于地下也久矣《屈宋古音义·跋》)“叶音说”固然错误,但当今学者又常常夸大它的错误,王力先生就曾批评朱熹不承认语音有古今变化其实语音变化古人很早就已指出,比如刘熙《释名》:“古者曰车声如居,所以居人也;今曰车,声近舍北齐颜之推亦云:“古语与今语殊别朱熹不会对此茫然不知 与“叶音说”同样错误的还有“韵缓说”唐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记载了沈重对“南”字的注音,但他并不同意,说:今谓古人韵缓,不烦改字古人用韵较宽是可能的,但不可能处处韵缓,处处韵缓就等于无韵比“叶音说”、“韵缓说”更为严重的错误是随意改字。
《尚书·洪范》: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有作好好,遵王之道道;无有作恶恶,遵王之路路唐玄宗感到奇怪,认为“颇”应为“陂字,于开元十三年下诏改为“陂”其实“颇、陂、义”上古都押韵,同属歌部[-]叶音说”、“韵缓说”和改字的错误激发了人们对古韵研究的兴趣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首先对上古韵母展开研究,他归纳《诗经》韵脚,并且对比《广韵》,得出古韵十部:第一部:东冬钟江第二部:脂之微、齐佳皆灰咍、支半、尤半第三部:鱼虞模、侯、麻半第四部: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第五部:萧宵肴豪、幽、尤半第六部:歌戈麻半、支半第七部:阳唐庚半第八部:耕清青庚半第九部:蒸登第十部: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这十部划分虽然很粗略,但是古韵分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后来学者越分越细:江永分为13部段玉裁分为17部孔广森、朱骏声分为18部王念孙早年分为21部,晚年增加“冬”部,成为22部江有诰分为21部章太炎早年分为23部,后改为22部戴震分为9类25部——接受段玉裁的看法,把入声独立出来黄侃分为28部王力早年分为30部、晚年又分为29部罗常培、周祖谟分为31部王力上古音韵部30部: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1.之[] 2.职[] 3.蒸[]4.幽[]* 5.觉[]* 6.冬[]7.宵[]* 8.药/沃[]*9.侯[] 10.屋[] 11.东[]12.鱼[] 13.铎[] 14.阳[]15.支[] 16.锡[] 17.耕[]18.脂[] 19.质[] 20.真[]21.微[] 22.物[] 23.文[] 24.歌[] 25.月[] 26.元[] 27.缉[] 28.侵[] 29.叶/盍[] 30.谈[]古音30部与《广韵》对应关系:1.之[]——《广韵》之韵、咍韵2.职[]——《广韵》职韵、德韵3.蒸[]——《广韵》蒸韵、登韵4.幽[]([])——《广韵》幽韵、[尤]韵5.觉[]([])——《广韵》[沃]韵和屋韵部分6.冬[]7.宵[]([])——《广韵》[萧]、宵、肴毫四韵8.药[]([])——《广韵》药韵9.侯[]——《广韵》侯韵、[虞]韵部分10.屋[]——《广韵》烛韵、[觉]韵、屋韵部分11.东[]——《广韵》钟韵、江韵、东韵部分12.鱼[]——《广韵》鱼韵、模韵、虞韵部分13.铎[]——《广韵》铎、陌、昔三韵14.阳[]——《广韵》阳、唐、庚三韵15.支[]——《广韵》支韵、佳韵16.锡[]——《广韵》麦韵、锡韵17.耕[]——《广韵》耕、清、青三韵18.脂[]——《广韵》齐韵和脂、皆两韵部分19.质 []——《广韵》质、栉、屑三韵20.真[]——《广韵》真、臻、[先]三韵21.微[]——《广韵》微、灰两韵和[脂]、[皆]两韵部分22.物[]——《广韵》术、物、迄、没四韵23.文[]——《广韵》谆、文、欣、魂、痕五韵24.歌[]——《广韵》歌、戈、麻三韵25.月[]——《广韵》祭泰夬废月曷末鎋á[黠]九韵26.元[]——《广韵》元、寒、桓、删、山、仙六韵/27.缉[]——《广韵》缉、合、洽三韵28.侵[]——《广韵》侵、覃、咸、冬和东韵部分29.叶[]——《广韵》盍、狎、叶、帖、业、乏六韵30.谈[]——《广韵》谈、衔、盐、添、严、凡六韵 ——此据王力《汉语史稿》上99—101页四,某些专有名词的旧读四,某些专有名词的旧读1、人名姓氏:契xiè 咎陶ɡāoyáo 召伯shào~牟光wù~ 傅说~yuè 夫差~chāi伍员~yún 句践ɡōu~ 曹沬~huì赵衰~cuī 叔孙婼~~chuò 逢蒙pánɡmén区冶子ōu~~ 公输盘~~bān 墨翟~禽滑厘~ɡǔlǐ 亢仓子ɡēnɡsānɡ~ 唐且~jū夏无且~~jū 樊於期~wūjī 角里lù~审食其~yìjī 郦食其~yìjī 咸宣jiǎn~曹大家~~ɡū 金日磾~mìdī 呼韩邪~~yē冒顿mòdú祭zhài:祭仲 吾丘yú~:吾丘子万俟mòqí:万俟卨xiè 兒ní:兒宽盖ɡě:盖宽饶 长孙zhǎnɡ~:长孙无忌尉迟yù:尉迟恭 能戴之nài~~:《孟子》人物2、地名:蒲姑bó~ 於陵wū~ 商於~wū镐京hào~ 华不注huàfū~ 龙兑~duó盟津mènɡ~ 不羹~lánɡ 番禺pān~黾池miǎn~ 黾阨ménɡ~ 阳夏~jiǎ犍为qiánwèi 允吾qiānyá 左冯翊~píng~恶池河hūtuó~3、国名和族名龟兹qiūcí,又jiūcí 大宛~yuān 康居~qú 月氏~zhī,又rōuzhī 身毒yuāndǔ 休屠~chú吐谷浑~yù~ 荤粥xūnyù 昆邪húnyē先零~lián 回纥~hé4、官名称号阏氏yānzhī 谷蠡lù~ 仆射~y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