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docx
16页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李鸣生 ,1956 年生于四川 , 当代闻名作家 , “鲁迅文学奖”三连冠得主 ,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 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 , 《中国作家》首席纪实作家;李鸣生主要从事航天等高科技题材的创作 , 其数百万言的“航天七部曲” 〔 《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远征三万六》《中国长征号》《千古一梦》《发射将军》 〕 等作品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 , 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继徐迟之后中国其次个写科技题材的佼佼者”;除获得三届鲁迅文学奖外 , 他仍获得过其他 20 多项全国、全军文学奖 , 是中国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 ; 其多部作品收入《共和国作家文库》《中国报告文学精品文库》 《中国 60 年报告文学精选》 《21 世纪中国正确纪实文学选》等;【作品概述】《飞向太空港》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 , 它以作者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 , 全景式地描画了 1990年 4 月 7 日, 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场 , 胜利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设计制造、由总部设在香港的亚洲卫星公司购买和经营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悄悄耕耘的航天人形象;作品以历史的笔法勾画概貌 , 烘托背景 , 以文学的手法叙述故事 , 塑造人物 , 描画细节 , 表达情感 , 可读性强 , 字里行间充满着乐观、骄傲的心情;作品通过对此次卫星发射的描述 , 反映了中国航天开头迈出国门、 走向世界的新征程 , 歌颂了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以身许国的万丈豪情 , 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和不计得失、无私贡献的优秀品质;1 第 1 页,共 13 页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作品仍对这次航天发射过程中的中外合作进行客观真实地报道 , 对东西方文化、思维习惯、工作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理性分析 , 并对中外在航天领域的胜利合作进行高度评判并寄予了厚望;作者在书写中国飞天梦的基础上 , 发出“我们都是地球人” 这一振聋发聩的呼声 , 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明天的生存和进展的终极关怀;【精练导读】第一章 通向宇宙的门前一、西昌:同步卫星的家乡西昌位于 四川的南部,地处成昆铁路中段, 是凉山 彝族自治州 的首府, 这里具有亚热带高原气候牲, 享有“ 小春城 ”之美称,又被称为“ 月亮城 ”;重大节日是火把节;之所以选这里为发射基地,是由于这里 纬度低,离 赤道近,地理位置特别优越,可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优势,提高火箭的运载才能,有利于把同步通信卫星送入 三万六千公里 高的赤道上空;仍可以躲开 大中城市 ;为火箭卫星的测试工作供应特别抱负的 温度、湿度和空气干净度 ;自 1984 年 1 月 29 日第一颗卫星从这里升起,到 1990 年 3 月,共有六颗卫星从这里升起; 1986 年发射基地宣布对外开放,承揽外星发射业务;1986 年 10 月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访华; 他认为月西昌发射基地已经具备发射条件;二、发射场:原始与现代同构的神话原始与现代同在,先进与落后并存;这里的路上能同时走着汽车与老 水牛,有洋人也有山里人;发射基地从 1989 年起,就同时面临三大任务:一是要抢建一座新的发射场;二是要发射中国第五颗同步通信卫星;三是要预备“ 亚洲一号 ”卫星的发射;可是就在 1989 年 9 月 3 日凌晨,暴发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泥石流 ;全体将士和家属靠着坚强不屈的精神,快速复原了卫星发射的预备工作;2 第 2 页,共 13 页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的火箭专家和技术员把他们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 中国的航天事业;他们中大多数人已经在这个穷山沟里熬过了五个春节; 其中有四名航天专家已经先后离开了人世;一位 余福良 的火箭专家,既要照料得了怪病的女儿,仍要攻关火箭问题,自己肚子疼都顾不上,发觉时 已经是 直肠癌晚期;三、酒吧:一个中国人与三个美国人的对话1990 年 4 月 1 日晚,我采访了三位美国的休斯卫星公司的专家;分别是维克特、马克、弗罗里克; 弗罗里克 期望中国在争取人类进步时,不要丢掉了 彝族文化 ,不要像美国人赶走 印第安人 后就把他们的文化废掉了;其次章 历史,从昨天的弯道走来四、20 世纪的中国与美国由于历史缘由,中国与美国长期以来是一对冤家;在相隔年 22 年后,1972 年 2 月 21 日,美国总统 尼克松 正式访华; 1979 年,中美建立了 正式的外交关系 ;邓小平 作为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正式拜访美国的国家领导人也于这年的 1 月拜访了美国;五、举起火箭的大旗1984 年初,中国购买的卫星仍要用美国和法国的卫星发射,但也就在这一年,中国的 “长征三号”火箭 在西昌把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上了太空;上官世盘 是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副主任;他认为中国的航天技术打入国际市场,正是 改革开放 的最好表达;中国长城工业公司的两位副总经理: 乌可力和陈寿椿 联名给航天部副部长 宋健写了一封建议信,得到了航天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六、序幕在戴高乐机场拉开1985 年 6 月,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在巴黎举办;中国代表团的团长是乌可力 ;在法国,一天傍晚,乌可力和王兴走进一家法籍华人的饭馆,得3 第 3 页,共 13 页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到了盛情招待;很多海外华侨看到中国的火箭走向了世界,都特别骄傲;这次展览仍得到 李鹏总理的支持;中国向世界宣布:中国的“ 长征二号 ”和“长征三号” 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七、天时地得人和1986 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大灾年”!美国连续三次大失败,美国的“挑战者号” 航天飞机和 “大力神” 火箭先后爆炸;法国的 “阿里亚娜” 火箭也发生爆炸;对中国的火箭打入国际市场特别有利;八、周游列国的中国专家们1986 的年 4 月,中国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代表团前往美国;他们的报告获得了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以及海外华侨的支持;但是由于中国火箭 专家首次涉足世界商业发射市场,没有体会,屡屡受挫;美国 特雷卫星公司总经理 舒尔兹 给了乌可力一幅漫画,啤酒瓶的组成的发射架上挂着鞭炮, 上面写着中国“长征三号”!九、轨道大转移1986 年 7 月,国务院、中心军委下达了正式文件,将发射外国卫星列入国家的重点工程;十、面对世界的挑战1986 年,中国与美国西联卫星公司最终签订了由“长征三号”火箭发射“西联六号” 卫星的发射订座协议; 但是突然全部绿灯对西联公司关闭, 公司破产;美国特雷卫星公司总裁 施瓦兹 (美籍华人)大胆地接了过来,但是这家公司也没能逃脱破产命运;外商纷纷离去;中国航天人仔细反省,吸取教训,不断改进;最终在 1988 年,亚洲卫星公司购买了美国休斯公司的 “亚洲一号”卫星 ,打算由中国发射;美国国务院正式宣布批准一项由中国火箭发射 三颗美国通信卫星 的方案;十一、外交场上的风云1988 年 11 月 24 日,中国谈判代表团前往美国谈判,团长 孙家栋 ,4 第 4 页,共 13 页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谈判胜利,“亚星”就能够出境;美国代表团团长是 尤金.麦卡里斯特 ,首席谈判代表是 威克逊 先生;谈判从第一稿谈到第十稿, 12 月 17 日,最终草签了中美两国政府间的最终一个协议文件;十二、布什:不愿得罪十亿中国人从提议发射外国卫星到今日正式签订合同, 整整五年; 1989 年 1 月23 日,中国长城工业公司副总经理乌可力代表中方, 亚洲卫星公司执行总裁 薛栋代表用户,签署了关于 用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 的正式合同; 经过多方努力, 1989 年 12 月,美国白宫发言人正式宣布批准“亚星”(及其他两颗卫星)许可证;第三章 卫星,一次总统待遇的远行;十三、起飞,波音 747“亚洲一号”卫星是原名是 “西联星六号” ,它是由于发送失败,没 有进入预定轨道,由美国航天员加德纳和艾伦从天上抱回人间的;为保证 “亚星”安全抵达西昌, 美国休斯公司运用巨款包租了这架波音 747 飞机,这家快运公司的雏形是 美国空军飞虎队;十四、护送升降平台升降平台 是美方评审西昌机场一个首要而又必需具备的条件;它用于把卫星和设备集装箱从飞机上卸放到地面;这个升降平台全国少有,是从 北京用火车专列运到成都的,但是运到西昌,却是一个叫 许土龙 的司机用大拖车在众多人的护送下,艰巨运到西昌的;十五、健力宝与《》卫星及设备的装卸工作整整连续了五个小时,那一天机场风特殊大,每个人都口干舌燥,黑脸翻译许建国的将一瓶健力宝递给了休斯公司首席科学家斯坦豪尔,他只喝了一小口就传给了马克,就这样传了一圈5 第 5 页,共 13 页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十六、美国“新娘”,入了中国“洞房”卫星测试厂房是由北京特种工程设计讨论院设计的,总负责人安毅民先生;美方专家经过反复测试后,特别中意;“亚洲一号”卫星送到后, 美国人管控了厂房的钥匙;第四章 火箭,另一个宏大的文明中国的火箭已经构成了一个长征号家族,它从古至今同样走过了比二万五千里长征更长的艰巨历程;十七、欧亚大陆怪圈唐朝时,中国便创造了 火药喷射火箭 ,明朝时研制胜利了 多级火箭 ;但从 15 世纪起,中国的大门关闭了;直到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批优秀的火箭专家又开头了对火箭的研制;比如,科学家丁拱辰和丁守存,依据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 康格里夫 ”火箭,研制了近代大火箭;十八、起飞,在新的地平线上德国的 佩内明德 ,是世界现代火箭的摇篮;其次次世界大战之后,苏军攻占了这一地方,将留下来的德国技术人员和图纸资料以及机器设备,全部运回了莫斯科;美军占据了德国的 诺德豪森地下工厂 ,将布劳恩 等一大批专家和技术员以及三百节车皮的资料设备,全部带回了美国;钱学森 1935 年赴美求学,投师当代力学大师卡门的门下;是美国学术界公认的力学界、应用数学界和火箭技术的权威学者之一;1955 年他回国后, 便向周恩来呈上一份报告 《建立国防工业看法书 》,1956 年,中国第一个导弹讨论机构-- 国防部五院 正式成立;1964 年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最终发射胜利;从今开头了独立研制火箭的历史,但是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冲击了这些冒着生命危急讨论火箭的专家们;即使如此,火箭仍是要逆风发射;1966 年,原子弹爆炸胜利, 1970 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胜利;十九、“长征三号”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