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生长发育监测.ppt
62页儿童生长发育监测管理荔湾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第一节 儿童体格生长的检查和评价一、体格生长常用指标n体格生长应选择易于测量、有较大人群 代表性的指标来指示一般常用的形态 指标有体重、身高(长)、坐高(顶臀 长)、头围、胸围等二、体格生长评价(一)体格测量n1、体重n1月~6岁儿童用最大载重为50kg的杠杆 式儿童秤 ,准确读数不超过50g使用 前检查准确度,要求误差不超过0.05kg ,采用标准重量的砝码检查(范围是3kg ,5kg,10kg,20kg)n1、体重n每天测量前应将体重计平稳放在地上,查看底踏 板下的挂钩是否连接好,使用前校正磅秤零点 n测量前,被测者要脱去外衣、鞋、帽,尽量排空 大小便冬季注意保持室内温暖,最好让小儿脱 成单衣、裤或正确估计并扣去衣服重量称重时 婴儿取卧位,1~3岁小儿可坐位,3岁以上站立 ,两手自然下垂,家长不可扶着小孩,小孩也不 能接触其它物体,避免影响准确性n2、身高n3岁以上身高计测量,使用前检查身高计 的立柱与底板台是否固定牢靠,底板台 是否放置平稳,立柱与滑测板的位置是 否正确用标准钢尺(2m长、精确到毫 米刻度)检查柱上的刻度是否准确,若 全长( 2m )和标准尺相差0.5cm以上则 不能使用。
n3岁前小儿身长卧式测量时,应脱去帽、鞋、袜,穿单衣 裤,仰卧于量床中央,助手将头扶正头顶接触头板,小 儿面向上,两耳在同一水平测量者立于小儿右侧;左 手握住小儿两膝使腿伸直.右手移动足板使其接触双脚 跟部,注意量床两侧的读数应该一致,然后读刻度,记 录到0.1cmn3岁以上小儿立位身高测量时,应取立正姿势,两眼直视 正前方,胸部挺起,两臂自然下垂,脚跟并拢,脚尖分 开约60度,脚跟、臀部与两肩胛间三个点同时靠着立柱 ,头部保持正中位置,使测量板与头顶点接触,同时观 察被测者姿势是否符合要求,再读测量板垂直交于立柱 上刻度的数字,记录至0.1cmn3、头围 :被测量者取坐位、立位或仰 卧位,测量者位于儿童右侧或前方,用 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头部右侧眉 弓上缘处,经枕骨粗隆及左侧眉弓上缘 回至零点,读至0.1cm长发者应先将头 发在软尺经过处向上下分开,使软尺紧 贴头皮,以免影响准确性n4、胸围:3岁以下小儿取卧位或立位,3岁 以上取立位,不要取坐位被测量者处于 平静状态,两手自然下垂,两眼平视测 量者立于其前方或右方,用左手拇指将软 尺零点固定于被测者胸前乳头下缘,右手 拉软尺使其绕经右侧后背以两肩胛骨下角 下缘为准。
经左侧面回至零点,各处软尺 轻轻接触皮肤(1岁以下皮下脂肪松厚者宜 稍紧),取平静呼、吸气时的中间读数至 0.1cm三、体格发育评价n1、评价标准 :采用中国九市儿童2005年 体格发育参考值为标准 ,儿童体格生长评 价包括发育水平 、生长速度以及匀称程度 三个方面n2、评价内容:n(1)发育水平:利用均值加减标准差进 行分级,据要求的不同可分为三等、五 等、六等级等目前比较常用五等级划 分法n离差法(标准差法)可采用五等级划分法和三 等级划分法M±SDM-2SD以 下M-(1SD ~2SD)M±1SDM+(1SD ~ 2SD)M+2SD 以上五等 级下中下 中 中上 上三等 级下 中 上n(2)生长速度n是对某一单项体格生长指标定期连续测量 ,将两次连续测量值的差与参数中相同年 龄的数值差比较,得到该儿童该项体格生 长指标的生长速度定期体检是生长速度 评价的关键2岁时身长约85cm,2岁以后 身高每年增长5~7cm若2岁以后每年身高 增长低于5cm,为生长速度下降n(3)匀称程度:是对体格生长指标之间关系的评价。
① 体形匀称度② 身材匀称第二节 儿童生长偏离和障碍n生长是反应儿童健康状况、营养和遗传背 景的敏感指标n生长受控于遗传、营养、神经内分泌和环 境四大因素除了考虑这四大因素,还应 注意生长呈连续和不均衡性特征2岁内以 营养调控为主,越小越甚,生长速度每年 少于7cm为异常2岁以后以促生长激素轴 调控为主,生长速度每年少于4cm为缓慢一、体格生长偏离n(一)体重生长偏离n(二)身高(长)生长偏离n(三)头围生长偏离二、生长迟缓病因、临床表现、 诊断和鉴别诊断n生长迟缓是指在相似环境下,身高(长 )小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身 高(长)正常参照值的中位数减2个标准 差(﹤-2SD)或低于正常生长曲线第3百 分位者n儿童生长迟缓是长期慢性营养不良的结 果对于5岁以下儿童降低生长迟缓率的 关键是改善营养状况一)病因n(1)体质性生长和发育延迟n(2)慢性系统性疾病n(3)宫内发育迟缓、小于胎龄儿n(4)内分泌激素分泌异常n(5)染色体异常n(6)骨发育不良n(7)特发性矮小(二)临床表现n(1)宫内发育迟缓n(2)家族性身材矮小n(3)体质性生长和发育延迟n(4)营养缺乏性矮小n(5)精神、心理障碍性矮小n(6)特发性矮小n(7)生长激素缺乏症三、诊断和鉴别诊断n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n性早熟n身高认识误区和促进方法第三节 高危儿童(体弱儿)管理n高危儿管理在托幼园所范畴是对儿童营养 性疾病(包括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营养 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超 重/肥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案例建立 专案管理。
一】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1.评估及分类:采用标准差法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评估及分类指标测量值标准差法 评价体重/年龄M-3SD~ M-2SD﹤ M-3SD中度低体重 重度低体重身长(身高)/ 年龄M-3SD~ M-2SD﹤ M-3SD中度生长迟缓 重度生长迟缓体重/身长(身 高)M-3SD~ M-2SD﹤ M-3SD中度消瘦 重度消瘦n2.查找病因n(1)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或小于胎龄儿n(2)喂养不当n(3)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腹泻,消化道畸形 ,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及影响生长发 育的其他慢性疾病n3.干预n(1)中度营养不良:按营养膳食分析结果调整饮食,使能 量摄入﹥ 85%推荐摄入量(RNI),蛋白质和矿物质、维生 素摄入﹥ 85%RNIn(2)重度营养不良:及时转诊上级医院进行专科治疗,定 期了解其转归情况;出院后及时纳入专案管理,按上级医院 的治疗意见协助恢复期治疗,直至恢复正常生长n(3)管理n1)随访:进行营养和喂养行为指导,每月进行健康检查和 生长发育评估直至恢复正常生长;连续2次治疗体重增长不 良者,或营养改善3~6个月后但身长或身高仍增长不良者需 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
n2)结案:一般情况好,体重/年龄或身长(身高) /年龄或 体重/身长(身高) ≥M-2SD即可结案n4.预防n(1)指导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采用特殊喂养方法 ,定期评估;积极治疗可矫治的严重先天畸形n(2)及时分析病史,询问生长发育不良的原因, 针对原因进行个体化指导;对存在喂养或进食行 为问题的儿童,指导家长合理喂养和行为矫治, 使儿童体格生长恢复正常速度n(3)对于反复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及影响生长发 育的慢性疾病儿童应及时治疗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1.评估及分度n贫血程度判断:Hb值 轻度: 90~<110g/L中度: 60~<90g/L重度: <60g/Ln2.查找病因如铁供应不足、吸收障碍、需求增多或慢 性失血等n3.干预n(1)一般治疗:合理喂养,给予富铁食物,避免感染性疾病 n(2)病因治疗:尽可能查找导致缺铁的原因和基础疾病,并采取相应措 施去除病因,如纠正喂食和偏食等不良饮食行为习惯、治疗慢性失血疾 病等n(3)铁剂治疗:尽量口服铁剂治疗 n1)贫血儿童应通过补充铁剂进行治疗,同时进行饮食调整n2)口服铁剂治疗:按元素铁计算补铁剂量,即每日补充元素铁1-2mg/kg ,餐间服用。
可同时口服维生素C以促进铁的吸收n3)疗程:应在Hb值正常后继续补铁剂2个月,恢复机体储存铁水平n(4)疗效标准补铁剂2周后Hb值开始上升,4周后Hb应上升10~20g/L及以上5)管理n1)随访和转诊:中度贫血儿童补充铁剂后 2~4周复查Hb,并了解服用铁的依从性, 观察疗效经铁剂正规治疗1个月后无改善 或进行性加重,应及时经上级医疗保健机 构会诊或转诊治疗重度贫血儿童应转至 上级医疗保健机构进一步诊治n2)结案:治疗满疗程后Hb值达正常即可结 案4.预防n(1)饮食调整及铁剂补充:幼儿:注意食物的均衡和营养,纠正 儿童厌食和偏食等不良习惯;鼓励进食蔬 菜和水果,促进肠道铁吸收;2岁以内幼儿 尽量饮用配方奶n(2)防治寄生虫感染:在寄生虫病感染的高发地区,应在防 治贫血同时进行驱虫治疗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1.评估与分期(1)早期:多见于6个月内( 特别是3个月以 内)婴儿可有多汗、易激惹、夜惊等非特 异性神经精神症状此期常无骨骼病变血 钙、磷正常或稍低,碱性磷酸酶(AKP)正常 或稍高,血25-(OH)D降低骨X线片无异 常或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2)活动期n1)骨骼体征:6个月婴儿可见方颅、手(足)镯、肋串 珠、肋软骨沟、鸡胸、O或X型腿等体征。
n2)血生化:血钙正常低值或降低,血磷明 显下降,血AKP增高血25-(OH)D显著 降低n3)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消失 ,干骺端增宽,呈毛刷状或杯口状,骨骺 软骨盘加宽>2mm (3)恢复期n1)症状体征:早期或活动期患儿可经日光 照射或治疗后逐渐减轻或消失n2)血生化:血钙、血磷、AKP、血25-( OH)D逐渐恢复正常n3)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重现 、增宽、密度增加,骨骺软骨盘<2mm4)后遗症期 n严重佝偻病治愈后遗留不同程度骨骼畸形 2.查找病因n1、围生期储存不足: 母孕期VitD不足、早 产、双胎或多胎n2、缺少日光照射n3、生长过快n4、疾病3.干预n(1)维生素D治疗:治疗原则以口服为主,VitD制剂选择、 剂量大小、疗程长短、单次或多次、途径(口服或肌注)应 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而定,强调个体化给药n(2)其他治疗:户外活动;钙剂补充 ;加强营养n(3)管理:n1)随访时间:活动期—每月复查1次;恢复期—两个月复查 1次n2)干预治疗效果不好应进一步检查或转上一级医院专科诊 治 n3)结案:活动期佝偻病症状消失1~3个月,体征减轻或恢复 正常后观察2~3个月无变化者,即可结案。
4.预防(四)超重/肥胖1.评估与分度n(1)超重:体重/身长(身高) ≥M+1SD ,或体块指数/年龄(BMI/年龄)≥M+1SDn(2)肥胖:体重/身长(身高)≥M+2SD, 或体块指数/年龄(BMI/年龄)≥M+2SD2.查找原因n(1)过度喂养和进食,膳食结构不合理n(2)运动量不足及行为偏差n(3)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3.干预措施n(1)婴儿期n1)提倡6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在及时、 合理添加辅食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 n2)超重/肥胖婴儿控制体重增长速率,无需 任何减重措施n3)监测体重、身长的增长和发育状况,强 调合理膳食,避免过度喂养2)幼儿期n1)定期监测体格生长情况,避免过度喂养 和过度进食,适当控制体重增长速度,不 能使用饥饿、药物等影响儿童健康的减重 措施n2)采用行为疗法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培 养健康的饮食习惯n3)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多进 行户外活动,减少看电视的时间 (3)学龄前期n1)开展有关儿童超重/肥胖预防的健康教育 活动,包括均衡膳食,避免过度进食,培 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n2)每年进行1~2次体格发育评价,对超重/ 肥胖儿童进行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分析, 改变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4.医学评价n(1)危险因素:对筛查为肥胖的儿童,在排除病 理性肥胖之后,需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有下列任 何一项指标呈阳性者为高风险肥胖儿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