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运用提示语提高阅读能力.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68442746
  • 上传时间:2022-03-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0.13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运用提示语提高阅读能力                    浙江富阳市富春第四小学(311400) 章丽英一、合理使用提示语的必要性在人教版三、四年级的教材中,文章的中间部分或结尾常常会插入一些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在教学中具有导向性,具有教学价值仔细研究,我发现教材编排的提示语包含着如下几种类型:(1)理解词语,品味感受,如“我读懂了五彩缤纷的意思”等;(2)句段欣赏,推敲写法,如“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 ”“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 ”;(3)深层领悟, 挖掘主题, 如“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这极为珍贵的东西会是什么呢?”;(4)动笔实践,习得语言,如“我想写一写读了这组课文的感受”“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设置这些提示语的目的何在? 一是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指明方向,落实学段目标;二是对教学进行指导,对教师研读教材进行提示;三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二、以提示语为支点,提高阅读能力1.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学生阅读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如何达成这个目标?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

      在备课的过程中,把文中的提示语作为切入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就是一个有效手段如教学《蟋蟀的住宅》时,文中提示:“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 根据这一提示,笔者设计了如下环节:(1)学生朗读此段,问:蟋蟀与别的昆虫对住宅的要求有什么不同?(2)抓住“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弃去毫不可惜”, 比较蟋蟀与别的昆虫对待住宅的不同态度,以此理解“随遇而安”的意思3)读文思考:蟋蟀为什么不肯随遇而安? 引导学生朗读下文,深入理解其住宅的特点教师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关注提示语, 告诉学生该用什么方法阅读并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同时,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提高了语文能力2.对比感悟,体会关键词句的作用围绕提示语学习课文,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点知识,学会一种方法,拥有一种能力如学习《赵州桥》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开展如下活动:提示语: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然后请一名学生读去掉了第一句的第三自然段,说说自己的发现2)总结:“坚固”总结了前文,“美观”领起了下文,把赵州桥的特点自然地连接了起来,这样的句子叫过渡句3)思考:把“坚固”和“美观”的位置换一换行吗?对比读一读,相互交流看法,总结:坚固比美观重要,但美观也不能忽视。

      4)用“不但……而且……”造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是中段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教师要利用提示语,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思辨,在比较中思考,在感悟中交流这样,在持之以恒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学会了思考的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3.循序渐进,学会思考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 提示语是一个有力的支点它是学生自学的得力助手,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学会提问,明白该在什么地方问1)课题质疑在《燕子专列》中,学生问:“燕子会飞行,为什么要坐火车?”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理解了“专列”这个词,如果他认真研读课文,会找到答案的2)字词探究《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有位学生在读到“山坡上出现裸露的土地”时,问:“‘裸露’是什么意思? ”这看似简单的一个词,却是读懂村庄变化的过程的关键3)刨根问底《她是我的朋友》中,学生提出:“小男孩为什么在输血时抽泣呢?”学生对输血这件事并不了解,他会接着问:“输血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不断追问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初步的培养。

      智慧只有在相互碰撞中才会迸出动人的火花学生在感悟中所提的问题、所发现的问题, 都围绕着课堂教学展开,具有研究价值,对学生正确理解文本起着重要的作用1)抓关键,感受人物形象在《中彩那天》,针对“铅笔写的淡淡的K 字”“那K 字用橡皮擦过”等文字,学生提出了问题:“在擦过的K 字中,能看出什么? ”“在擦掉K 字时,父亲在思考什么? ”在深入体悟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之后,一个讲诚信、守信用的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学生感受到了父亲的人格魅力2)抓实质,引争议在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往深处想,不能浅尝辄止关注提示语,研究它,用好它,可以使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感悟在品词析句,交流阅读感悟的互动对话中,学生养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切实提高了阅读能力责编 莫彩凤)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