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达峰、碳中和基本知识点及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的对策与建.pdf
12页碳达峰、碳中和基本知识点及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的对策与建议篇一一、碳达峰、碳中和基本情况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肋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2020年x月xx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根据国家安排,初步计划2027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就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x月xx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二、碳减排工作要求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于2021年x月x日正式启动,2021年x月x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印发配套的20 xx-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推进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行业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的作用同时,碳减排己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市对区考核2021年重点工作目标任务为:碳考核:完成市级下达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目前未下达碳达峰:编制辖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辖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摸清温室气体排放基数,支撑碳达峰工作十四五规划:开展辖区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以“十四五”规划为统领,谋划并组织推动一批节能、降碳、零碳及气候适宜类工程项目,支撑规划落地碳市场:做好碳排放权交易,指导督促辖区内控排企业开展核查、报告、履约等工作。
三、从挑战来讲,有两个约束条件第一个约束条件,现在中国人均碳排放达到x吨以上,超过了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当然我们还有时间,但在碳达峰前,排放增加的空间并不大,最多xx%,否则下一步碳中和难度就会增加第二个约束条件,目前我国人均GDP才x万美元,欧盟国家是x万到x万美元,我们已经定了一个目标,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这两个约束条件之下,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少吃草、少排放,甚至零排放发达国家如xx是在xx世纪xx年代初碳达峰的,xx是在xx年代末,xx是在20 xx年实际上,碳达峰与碳中和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区别碳达峰没有减碳的压力,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比如服务业比重提高或新节能技术的应用,碳达峰自然会出现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在没有或者很少有减碳压力的情况下实现碳达峰的,但是这条路己经走不通本来有两条路,一条路是传统发展道路,就是高碳排放下实现较高的增长第二条路是低碳排放低增长但是,若让人均GDP停留在x万美元,这条路我们肯定不愿去走所以,这两条路都走不通,只能走第三条路,就是低碳或者零碳,同时还要实现比较高的增长的道路也就是说,我们要采取低碳和零碳的绿色技术和产业体系,同时实现高的增加值和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力争实现减碳和增长双赢。
中国是一个超大型经济体,现在处于人均GDPx万美元发展阶段,在碳中和目标巨大压力之下,仍要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这在发达国家行列未有先例我们现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可选择的空间很窄,且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转型以后出现优势这样看来是否会比较悲观,这其实是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问题在重压之下必须要转型,转型以后反而就会出现优势,具体来看,有两点优势一个优势是中国作为后来者,既有短板,也有优势我们还有相当多的产品没有达到历史需求峰值,发达国家是达到峰值以后才开始转型,我们还没有达到峰值就开始转型,可以直接用绿色产品来替代比如汽车,发达国家每千人车辆的保有量中,xx是xxx辆,xx是xxx辆,xx是xxx辆,中国目前才xxx辆假定未来我国达到xxx辆水平,还有xxx辆左右的增长空间这样从历史跨度看,绿色转型的成本相对较低,发达国家为了造汽油车,所有的投资者F用完了,重置成本或者沉没成本很高,我们提前转型了,这部分成本就比较低另外一个优势,我们现在的增长速度比较高,绿色产品的创新和推广市场范围大,市场需求对创新来讲最重要中国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形成商业模式我们希望有更多创新或者新的竞争优势,但在现有的车道里超过先行者很难。
现在绿色转型是一个换赛道的新机遇,中国有成本优势、需求优势,再加上技术,己经有相当多的技术积累,中国的技术企业也将更多地去争取创新那么,中国的企业争取创新,包括制造业有新的优势是否有根据呢?这个根据是有的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己经有不少案例,挑战和机遇同样前所未有从全球范围来看,这有可能推动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结构、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发展理念的一次最重要变革,或者说推动一场技术、产业和发展方式的伟大革命篇二智慧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的对策与建议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正在进行的全球范围的系统性社会大变革今年8月25日是中国低碳日,“低碳生活,绿建未来”是今年的主题众所周知,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在于企业转变生产方式,走绿色发展之路,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衣食住行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给地球留下“足迹”尽管对很多人而言,“低碳”己经不是个新概念,但是从认识到行动,还需要每个人付出更多努力笔者在长期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以及阶段性任务,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问题,从能源系统转型、行业节能减排、重点技术规划、固碳项目布局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结合我国政策情况,我国现如今己经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二零三零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二零六零年前实现“碳中和。
因此,我们在未来发展中,稳步推进实现“碳中和”,并从法律法规、激励机制、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固碳能力、全民加入等方面,提出了落实“碳达峰”以及“碳中和”路径的政策建议今天,我们也围绕智慧城市的“碳达峰”“碳中和一一科学助力“碳达峰超前发展,为实现“碳中和赢得时间以及信,心一是适度加快进度、略留余地,避免在二零三零年出现被动“达峰”局面按照适度超前、略留余地、提升信心的要求部署达峰行动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达峰若全国年均经济增速低于5.5%,碳排放量有望在2025年达到峰值,峰值规模约为108亿吨在经济增速较高情形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在“十五五”期间进入平台期,峰值超过111亿吨,给“碳中和”工作带来更大压力二零三零年全国单位GDP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67%以上,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8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占比不超过45%二是提前规划重点领域排放限额以及“碳达峰”时间表,引导以及强化市场预期瞄准二零三零年前“碳达峰”目标,尽早确定行业碳排放限额以及达峰时间表,并向全社会公布,以引导排放主体及时采取行动考虑到后疫情时代可能的经济复苏进程及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建设要求,未来十年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超过1100亿吨。
另外,水泥、钢铁、电力行业碳排放率先达峰水泥行业仍处于震荡期,谨防其碳排放出现反弹三是持续推动能源供给革命,进一步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以及储运设施部署加快向清洁能源转型,到二零三零年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占比提升至20%进一步完善清洁电力消纳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西部以及北部的风、光资源优势,推动多能互补,加快储能技术以及设施部署,形成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清洁电力智能调度新格局加速淘汰落后燃煤机组,结合保障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需求以及电力安全稳定供应要求,适度发展灵活调节的超超临界以及煤气化联合循环等先进燃煤发电技术,以及核电技术囚是加快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继续大力挖掘节能增效潜力推进钢铁、水泥、化工、建筑、交通等能源密集型部门的低碳技术应用钢铁行业短期加速低碳烧结、高炉喷煤、轧钢加热炉蓄热式燃烧等技术推广,争取“十五五”前实现100%普及;进一步提高烧结余热回收利用、干式高炉炉顶余压余热发电等能量再利用技术,争取二零三零年实现大规模渗透一一全面推动低碳转型以及固碳布局双轮驱动,稳步推进实现“碳中和”一是继续强力推进能源系统低碳转型,有序部署固碳技术统筹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以及多种固碳技术有序布局,形成合力,低成本实现“碳中和”。
我国在二零三一至二零六零年的30年内需要实现净碳排放从108-111亿吨至0吨,其中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仍然是重点,这不仅影响“碳中和”的实现,也影响实现“碳中和”的代价,对于难以消除或降低的碳排放可由碳捕集、利用以及封存技术、森林碳汇等固碳技术来吸收二是谋划重点领域“碳达峰”后的中和行动,低成本实施碳捕集、利用以及封存技术为了从“碳达峰”迈向“碳中和 电力(含热力)行业应承担近一半的二氧化“碳中和”量,并争取在二零五零至二零六零年间实现零排放三是持续推进能源技术革命,加快能源供需“零碳化”进程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并配套部署大规模储能以及远距离输电技术,实现电力供给更大限度的时间以及空间转移,争取二零六零年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60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提升至75%以上,并在二零六零年基本完成存量火电替换一一大力穷实“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基础,推动智慧城市优质发展一是确立低碳发展在国家法律法规以及重大决策部署中的地位强化综合协调决策,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碳中和”目标实现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以法律形式确认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碳排放交易制度等;在己有法律法规修订过程中体现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地位,强化低碳甚至零碳发展理念。
坚持系统观,进一步增强宏观顶层设计,将落实“碳达峰以及“碳中和”作为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统筹融合低碳发展以及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能源系统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优化、国家安全维护等相关工作二是健全低碳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全国碳交易市场,引入配额拍卖机制,建立全国碳银行,允许碳排放额度的跨期存储以及借贷制定系统的企业绿色信贷政策体系,鼓励大中小型公司加入绿色低碳创新,鼓励开展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融资租赁、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引导金融资源向新能源、氢能、储能、低碳建筑、低碳交通、需求响应、智能电网等前沿技术产业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流动在低碳产品认证、能源合同管理、碳排放第三方核证等领域,严格限制政府加入市场活动的范围,采取社会监督、违规严惩的方式培育以及维护第三方信用制定低碳排放标准,促进高排放行业过剩产能的退出以及转型发展三是加速推进面向“碳中和的能源革命未来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点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供应体系,满足实现“碳中和p,的能源需求科学评估各地区能源资源潜力,结合资源禀赋,因地制直,在煤炭以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制定各地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多能互补能源长期战略。
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理顺考虑碳排放的不同能源资源比价关系、煤电价格关系,促进可再生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四是深度推进储能以及ccus等技术的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统筹推进“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相关的科学研究,重视气候工程系统管理,建立生态、能源、环境以及经济复杂系统的综合集成数据库,构建碳排放以及生态系统碳汇监测、预警以及管控平台,追踪时空变化以及预测预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