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剂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
52页1方剂学资料第一章 绪论一、概念1、方剂:中医在辩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的药物治疗处方2、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和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二、方剂的起源与发展1、主要方书及其意义方书名称载方数意义《五十二病方》283(可辨 197)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黄帝内经》13最早中医药学理论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314融理法方药于一体,方书之祖《千金(翼)方》共 7500 余首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外台秘要》6000 余首研究唐以前方剂的主要文献《太平圣惠方》16834第一部国家编写的方书《普济方》61739古代载药最多的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国家编成的药典《伤寒明理论药方论》首次运用君臣佐使剖析方剂《医方考》吴昆全面运用方论方法分析分析方剂《滇南本草》最大的地方性药典《中医方剂大辞典》近 10 万首载药最多,较为全面2、金 成无己 贡献:①首次以君、臣、佐、使理论剖析组方原理,开后世方论之先河;②首次以四气五味剖析方剂配伍,奠定了性味配伍的基础;③注解伤寒论,使之由论升为经;④明确提出“十剂” 、 “七方”分类法。
第二章 方剂与辩证论治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3、治法是组成方剂的依据二、方剂与治法2程钟龄 《医学新悟》 统方“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一、七方源于《内经》——金成无己《伤寒名理论-药方论序》 ,明确提出:大、小、缓、急、奇、偶、复二、十剂金 成无己《伤寒名理论-药方论序》: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一、配伍的目的1、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2、提高药效:①增强原药效;②综合多药效;③产生新药效3、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二、方剂的组成1、 “君、臣、佐、使”字语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2、 《内经》中: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三、方剂的变化1、药味增损;2、药量加减;3、剂型变化第五章 方剂的使用方法一、常用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酒剂、丹剂、茶剂等等二、汤剂制备急火煎煮谓之武火;慢火煎煮谓之文火三、服药方法1、服药时间:并在上焦,饭后服;在下焦,饭前服;急性重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定时服;补益与泻下药,空腹服;安神药,睡前服;对肠胃有刺激性药物,饭后服;治疟药,发作前两小时服;(特别:十枣汤,平旦服;鸡鸣散,五更服。
)2、服药方法3、药后调护34、服药食忌:①病证对饮食的宜忌;②药物对饮食的宜忌第六章 解表剂第一节 辛温解表1..麻黄汤麻黄汤(1)【组成】麻黄(君) 桂枝(臣) 杏仁(佐) 甘草(佐、使)【功用】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配伍意义】1、君臣相须为用,一发卫气之遏以开凑里,一透营分之郁以行涩滞,加强发 汗散寒解表之力2、麻杏相配,一宣一降,恰似肺性,以复肺气之宣降,加强止咳平喘之功注意事项】1、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凡体虚外感、表虚自汗、新产妇人、失血患者以及风热、温热所致的风热表证等均不宜使用2、不宜久服,服后见汗出即可3、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麻黄碱升压)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2.桂枝汤.桂枝汤(1)【组成】桂枝(君) 芍药(臣) 生姜、大枣(佐) 炙甘草(使)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及营卫不合证辨证要点】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或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配伍意义】1、君臣相须为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有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功,并散中有收,使之驱邪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留邪。
2、姜枣相合,调和营卫3、炙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助阳扶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敛阴合营4、群方之冠5、配伍严谨有层次且服法讲究注意事项】凡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者;瘟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者;中焦湿热,见舌苔黄腻者,均不宜使用本方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和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 (书)43.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汤(1)【组成】羌活(君) 防风、苍术(臣) 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佐) 甘草 (使)【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辨证要点】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苔白脉浮配伍意义】1、诸药配伍,既统治风寒湿邪,又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2、药备六经,通治四时,为分经论治之典范3、辛温升散与寒凉清热药物相配伍注意事项】本方以辛香温燥药味为主,故有伤阴劫液之弊,凡有风热表证、里热亢盛以及阴虚内热者不宜服用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4.小青龙汤.小青龙汤(1)【组成】麻黄、桂枝(君) 细辛、干姜(臣) 半夏、五味子、芍药(佐) 炙甘草(佐、使)【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配伍意义】1、麻桂相须为用,除外寒而宣肺气,加强发汗、散寒、解表力2、姜、辛、味相配,温肺化饮散寒,敛肺气而平喘;散中有收,使散肺寒、化寒饮而不伤正,敛肺气、止咳嗽而不留邪3、五味子:敛肺气、止咳喘;白芍:益阴血而敛津液注意事项】阴虚痰喘者禁用方歌】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第二节 辛凉解表5.桑菊饮.桑菊饮(1)【组成】桑叶、菊花(君) 桔梗、杏仁、薄荷(臣) 连翘、苇根(佐) 甘草(佐、使)【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证(邪伤肺络) 辨证要点】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配伍意义】1、桑、菊相须为用,增强清宣肺经之风热而止咳之力52、桔梗、杏仁,一宣一降,既助桑菊驱邪,又可恢复肺的宣降功能而止咳 3、辛凉轻剂注意事项】本方为风热咳嗽轻证的用方,风寒咳嗽不宜使用;所属药物不宜久煎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6.银翘散银翘散(1)【组成】连翘、银花(君) 荆芥穗、淡豆豉、薄荷、牛蒡子(臣) 苦桔梗、竹叶、生甘草、鲜苇根(佐、使)【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辨证要点】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配伍意义】1、荆芥药性辛温,但在此方中处于大队寒凉药物中,故为“制性存用”之药2、主用寒凉,又处以小量辛温,使之辛而不烈、温而不燥,利于透表散邪,又不背辛凉之旨 3、辛凉平剂注意事项】应注意煎服法及用量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宣温热煮无过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2)【组成】麻黄(君) 石膏(臣) 杏仁(佐) 炙甘草(佐、使)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肺热壅盛证辨证要点】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或鼻扇,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配伍意义】1、麻黄、石膏、杏仁分别宣肺、清肺热、降肺气2、麻黄与石膏:一辛温一辛寒,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能石膏信于麻黄,偏入肺,使本方不失为辛凉之剂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为“制性存用” ;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取“火郁发之”之意3、辛凉重剂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第三节 扶正解表68.败毒散.败毒散(1)【组成】羌活、独活(君) 柴胡、川芎(臣) 枳壳、桔梗、前胡、茯苓、人参(佐)甘草、生姜、薄荷(佐、使) 【功用】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证辨证要点】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配伍意义】1、本方佐以人参的意义:扶住正气以利解表;使之驱邪而不伤正;防邪复犯2、本方可用治:痢疾初起证(体现“逆流挽舟”法) 、痈疮初起证、时疫疟疾初起证(风寒湿表证者)3、本方为益气解表法代表方注意事项】外感风热,邪已入里化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湿热痢疾者,慎用方歌】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瘟疫伤寒并痢疾,扶正驱邪有奇功 (书)第七章 泻下剂第一节 寒下9.大承气汤.大承气汤(1)【组成】大黄(君) 芒硝(臣) 厚朴、枳实(佐、使)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①阳明腑实证;②热结旁流;③里热实证辨证要点】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日晡潮热,神昏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 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或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
配伍意义】1、君臣相须为用,攻润相济,清泻热结力强,增强峻下之力,燥实并治2、本方为治热结阳明、气机壅滞所致便秘的良方,体现了急下存阴、釜底抽薪、通因通用三法注意事项】本方为泻下峻剂,凡气阴亏虚、表证未解、燥结不甚以及年老、体弱、孕妇等均不宜使用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7去硝名曰小承气,便梗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第二节 温下10.温脾汤.温脾汤(1)【组成】大黄、附子(君) 干姜(臣) 人参(佐) 甘草(佐、使) 【功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主治】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证辨证要点】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配伍意义】1、方中辛热与甘温配伍,祛寒而能温补阳气;苦泻与甘缓相配,泻下力缓,与虚实夹杂的病机及下不宜急的治法相合2、二君相配,温下冷积,以温制寒注意事项】热结和阴虚便秘者忌用方歌】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第三节 润下11.麻子仁丸.麻子仁丸(1)【组成】 麻子仁(君) 白芍、杏仁(臣) 枳实、大黄、厚朴(佐) 蜂蜜(佐、使)【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肠胃燥热之便秘证辨证要点】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微黄,脉细涩配伍意义】1、本方意在缓下,方中既滋液润肠,又泻热导滞,攻润相合,使腑气通顺,津液充足,下不伤正注意事项】津亏血少之便秘,不宜久服;孕妇慎用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泻热功效确12.济川煎.济川煎(2)【组成】肉苁蓉(君) 当归、牛膝(臣) 泽泻、升麻、枳壳(佐、使)【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虚便秘证辨证要点】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配伍意义】1、本方重在温润通便,肝肾精血并补;配伍上补泻升降并用,寓补于通,寓 升于降,为治疗肾虚便秘之要方2、肉苁蓉配当归以温肾阳、益精气而润下通便,以补药之体做泻药之用,有“用补于通”之说方歌】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温润通便法堪宗第四节 逐水813.十枣汤.十枣汤(1)【组成】甘遂(君) 芫花、大戟(臣) 大枣(佐、使)【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①悬饮辨证要点】①咳唾胸胁隐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胸背掣痛不得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