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x
10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江西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江西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江西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资环学院2022级博士 土壤学专业 李怡龙) 江西东南西三面环山,北有鄱阳湖,内侧丘陵广亘,中部平原坦荡,地势由外及里,自南而北,向鄱阳湖倾斜土地总面积为1669km2,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约36%,丘陵占42%,岗地、平原、水域占22%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占土地总面积的70.6%,属典型的南方丘陵红壤区原生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长期的人为干扰,原始植被仅在山区块状残存,现状植被主要是自然次生、半次生和人工林木全省森林笼罩率为53.3% 江西是我国亚热带红壤集中分布的地区,作为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粮食、油料、蔬菜、生猪、蜜桔、淡水鱼类等农业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为积极推进可持续农业的进程,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农业进展模式,如何使江西红壤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必将成为当地农业进展的重要课题 一、江西土壤资源概况 (1)红壤 江西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地带性土壤,为全省最重要的土壤资源总面积13966万亩,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6%。
根据红壤的发育程度和主要性状,大致可划分为红壤、红壤性土、黄红壤等三个亚类 红壤亚类面积最大,约8798.4万亩凡有确定的植被笼罩、剖面发育正常的均属这一类型由于所处地形和植被状况不同,其肥力属性有确定差异山地红壤坡度大,土层厚度一般只有50厘米左右,夹有较多的半风化母质碎块丘陵红壤通常土层深厚,石质性不强红壤在较好的林被下自然肥力高,在草被下那么矿质养分缺乏 红壤性土亚类是在缺乏稳定成土条件下形成的幼年土,散见于丘陵山区,面积约3673.3万亩,肥力和利用价值都较低 黄红壤亚类分布于海拔四、五百米至六、七百米之间的山地,面积约1494.3万亩,是红壤向山地黄壤的过渡类型,由于植被较好,自然肥力一般较高 红壤在多种母质上都可以发育,理化性状有确定差异发育于第四纪红色粘土的红壤,广泛分布于低丘岗地,进贤、东乡、余江、波阳、余干、丰城、峡江、上高、永修、新建、高安、临川和吉泰盆地集中连片,土层深厚、土质粘重,透水、通气性差,养分含量低;由红砂岩发育形成的红壤,主要分布在赣东北的贵溪、弋阳、横峰、铅山、玉山、上饶、德兴、余干等市县,吉安和永新之间也有分布,整个土层中含粉砂和细砂较多,质地疏松,通气透水性好,保水保肥力那么较差,土层较薄;由花岗岩风化物发育形成的红壤,主要分布于省境边缘山地和高丘,兴国、于都、宁都、瑞金、赣县等市县对比集中连片,整个土层中夹有多量石英砂和砾石,质地粗糙,漏水漏肥,是本省严重的水土流失区,但含钾量高;在千枚岩、板岩、片麻岩等变质岩上发育形成的红壤,质地粘细,自然肥力较高,主要分布在高丘和山区。
(2)黄壤 面积约2500万亩,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0%,主要分布于中山山地中上部海拔700米至 江西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200米之间土体厚度不一,自然肥力一般较高,很适于进展用材林和经济林 (3)山地黄棕壤 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米至1400米以上的山地现有植被一般为常绿与落叶混交林,生长茂密,笼罩度大山地黄棕壤土肥力高,适于进展林业和种植药材等 (4)山地草甸土 主要分布于海拔1400米至1700米高山的顶部,面积很小由于水分充沛、阴凉润湿,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土壤潜在肥力高,片面地块可用于开发药材种植等 (5)紫色土 在紫色砂页岩风化物上发育的一类岩性土面积约835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3.3%主要分布在赣州、抚州和上饶地区的丘陵地带,其他丘陵区也有小面积零星分布常与丘陵红壤交织分布组成复区紫色土磷和钾的含量较为丰富,适种性广,为南丰蜜桔以及烟草等经济作物的重要适种土壤 (6)潮土 成土母质为河湖沉积物主要分布在鄱阳湖沿岸、长江和本省五大河流的河谷平原由于水流的分选作用,一般距河流越近,质地越粗;距河流越远,质地越细又由于每次水流大小不同,剖面层理性明显,常展现上、中、下不同的质地层次,对土壤肥力性状影响较大。
潮士土层深厚,土体浅棕灰至暗棕灰色,质地砂壤至轻粘土,土壤物理性质一般较好,土体疏松多孔,通气透水是全省棉花、甘蔗、麻类的重要种植土壤 (7)石灰土 在石灰岩母质上发育的一类岩性土零星见于彭泽、德安、宜春、万载、分寅、萍乡、新余、瑞金、会昌、南康、全南、龙南、崇义等县市的石灰岩山地丘陵区一般土层浅薄,大多具有石灰回响根据肥力和颜色又可分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等 (8)水稻土 由各类自然土壤水耕熟化而成为全省主要的耕作土壤广泛分布于省内山地丘陵谷地及河湖平原阶地,面积约3000万亩左右,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根据水型特征,水稻土又可分为淹育性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等三个亚类 淹育性水稻土水稻土发育的初期阶段分布地势较高,浸水耕种的时间较短,地表水在成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包括红壤起源的黄泥田、紫色土起源的紫泥田、石灰土起源的石灰泥田等 潜育性水稻土分布于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高的山丘垅田、坑田、冲田下部和平原低凹地段犁底层以下常年处于积水状态,铁锰恢复,土色呈明显的灰黄或灰蓝色,形成烂泥田、锈水田、冷浸田等 潴育性水稻土水稻土中发育良好的类型。
分布的地形部位介于前两者之间排灌条件一般较好,水分干湿交替,土壤中铁、锰等物质氧化恢复,淋溶淀积作用频繁,粘粒下移,形成深厚的猪育层,肥力较高 水稻土的肥力状况还取决于耕作和培肥措施的水平全省水稻土中,高产、中产和低产田各占三分之一左右 除水稻土外,全省农业土壤尚有600万亩左右的旱地土壤主要为潮沙泥土、乌泥土、 江西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黄泥土、紫泥土、马肝土等 二、江西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农用地利用布局和农业布局布局不合理 江西繁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和地形地势,深刻影响的制约本省土壤的利用和农业生产布局如农业用地利用布局不合理在农业用地的使用中,农、林、牧争地严重,主要是种植业不适当的扩大,挤林、挤牧,限制了农业用地生产潜力的发挥如波阳县在农业用地的使用中只提防粮食作物的种植,而忽略经济作物的种植,导致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的面积比为2.86:l,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60.43%,油料作物面积占25.0%,棉花面积占2.65%,蔬菜面积占6.7%,麻类面积占0.83%再如宁都县粮食、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之比为65.56:34.44,这个比例无疑制约了经济作物进展空间。
茶、桑、果被称其次粮食产品,其消费量随着生活消费水平提高而日益大增但1996年宁都县农户拥有茶、桑、果园地面积仅2022.87公顷,户均缺乏0.6公顷,与该县拥有丰富荒山荒地资源很不匹配 (2)生态环境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资源退化 水土流失是生态遭破环的结果而滥砍、滥伐、滥樵、滥垦、滥捕、滥牧、滥采、化学污染,以及肥料缺乏,对地力的掠夺性经营,又是导致生态失衡的根本理由由于自然、社会和历史的理由,江西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大量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大量丘峰峦几乎看不到高树丛林,更加是赣江上游赣南山区,展现了大范围的秃山岭,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景象全省森林笼罩率由1950年的50%下降到1999年的40.3%,加上有些地方无规划采矿,没有采取拦泥措施,水土流失由50年头的106万公顷上升到现在的410.35万公顷,在每年4、5、6月期间,暴雨冲击裸山,洪水挟带泥沙,经“五河”汇入鄱阳湖,每年带下泥沙2000未万吨,有一半淤积在湖内,更加是聚积在“五河”尾阎的三角洲上赣江三角洲平均每年淤积速度就达25厘米统计资料显示,江西省水土流失面积50年头1650万亩,到80年头已扩大到5700多万亩,每年冲刷表土164亿吨,相当于每年毁失109万亩耕地的耕作层。
由此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高达200万吨,损失氮、磷、钾等土壤养分170万吨以上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给山丘的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已造成河湖和库塘淤塞全省5大水系年均下泄鄱阳湖的悬沙达2千多万吨,其中一半以上沉积湖内,每年抬高湖床 2.3毫米全省因水旱苦难减产粮食平均每年不少于10亿公斤,1998的洪涝损失更是触目惊心生态环境的恶劣已严重制约了江西省红壤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农业的进展 (3)农业用地质量不高,有效浇灌面积少,旱涝苦难频繁 从目前农业用地来看,土地质量并不高红壤呈酸性至强酸性回响,PH值高达4.5-5.5,土壤自然肥力随着植被破坏而逐步下降,红壤的酸、瘦、板、旱、蚀等因素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理由红壤和黄壤水耕熟化而成的水稻土面积占全省水田面积60%以上,土性板结,通透性差,以致稻田耕层滞水,恢复性有毒物质增多,引起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危害农作物生长,导致减产 有效浇灌面积的多少,事关耕地能否旱涝保收1996年全省拥有水田1859065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83.69%,旱地面积36243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6.31%,耕地中有效灌 江西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溉面积占总面积的76.41%。
也就是说有近1/4的耕地不能得到有效浇灌,这种状况使有限的耕地由于缺水而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江西省雨量虽丰沛,但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同时,由干水利创办资金投入缺乏,全省耕地每年都要遭遇洪涝苦难平均4月-6月降雨量占全年的67%,且降雨强度大,又因山丘红壤物理布局性差,土质粘重,阻碍水分下渗、地表经流量大,导致山洪迸发,水土流失,引起春末夏初季节性涝渍多水之患;7月-9月降水很少,而地表和作物因墒温蒸发量大,加之山丘红壤区大多技术经济落后,水利设施不健全,浇灌无保障,常受伏秋干旱要挟 (4)农业用地经营规模小,难以获取规模效益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土地由农户分散经营,使土地经营规模缩小虽然近年来展现了不少“种田大户”,对土地实行规模经营,但就总的处境来说,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是小的据农业普查资料调查,全省有88.l%的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在0.6公顷以下,其中经营规模在0.2公顷以下的占29.19%绝大多数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在0.2-0.6公顷之间,在这一经营规模的农户、农业从业人员、耕地面积分别占其比重的58.91%、61.76%和59.29%由此可见,全省耕地主要由农户分散经营,经营规模普遍不大。
农业用地经营规模小,不仅难以使农人走上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之路,而且还会形成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冲突,使农人无法获得规模经营效益,制约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的提高 三、江西土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 (1)因地制宜,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农、林、牧、渔业产业布局 江西处于低纬度,气候温柔,雨量充满,光照充沛,四季清晰但日照、气温、降水等南北差异较大,平原、丘陵、山区各不一致因此,合理利用农业用地务必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从生态学和经济学结合的角度,搞好农业用地布局的调整,做到稳定进展粮食生产,加快进展经济作物,把畜禽产业作为调整布局的突破口,把林业作为高效益的绿色产业来抓,按自然条件形成相应的经济区域 赣北鄱阳湖平原粮、棉、油、畜、水产区本区位于江西北部、鄱阳湖平原范围,区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3.2%,全区平原占68.8%,丘陵占25.3%,山地占5.9%,耕地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34.9%和35.7%土地多为冲击、淤积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