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伊萨依《第二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艺术特点.docx
5页浅析伊萨依《第二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艺术特点 张 娜(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上海 200444)Summary:欧仁·伊萨依是比利时小提琴家、作曲家,为现代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和美学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创作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成为现在小提琴学习者必须学习和演奏的重要作品之一本文通过对伊萨依第二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探究其艺术特点Keys:伊萨依;小提琴;艺术特点伊萨依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演奏家和作曲家,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首器乐作品,在他晚期的时候创作出了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这标志着他的创作经历了新的飞跃和最成熟的时期,这部作品充分展示了小提琴技巧所能达到的技术范围,不仅如此,这部作品同时也与审美价值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且与巴赫创作的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创作接受了巴赫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的启发和影响,是巴赫小提琴作品的继承和发展一、伊萨依《第二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概述这首奏鸣曲是伊萨依题献给20世纪著名小提琴家蒂博的一首作品,他是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中在材料上与巴赫联系最直接的一首,创作特点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直接运用了巴赫E大调前奏曲的主题。
从结构上看,该作品分为四个乐章,分别是前奏曲、忧郁的柔版、鬼魂之舞和热烈的快板这样四个乐章的布局基本和成熟的奏鸣曲乐章布局相同创作特点上看,该奏鸣曲的旋律具有很强的即兴性但音乐总体上的布局考虑的又很周密其中主题一直贯穿于四个乐章中间,乐章与乐章之间有很强的联系性音乐风格上又有很强的哲理性,都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二、结构分析及风格特征(一)第一乐章分析该曲的标题为“着迷”,是一首前奏曲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据巴赫的前奏曲旋律即兴创作成的,结构上也较为自由从谱面上看出该乐章的音符紧凑,为一个活泼的快板这在演奏上就要求我们速度加快,左右手放松,清晰的演奏出每个音符该曲为一首前奏曲的体裁,前奏曲为一种较为古老的体裁,早在15、16世纪就已经出现[来自Www.lw5u.coM]这种体裁的作品的功能就是在进入正式演出前用来活动手指、适应乐器的准备练习17世纪之后才逐渐发展为一首完整的小型器乐曲伊萨依在这首前奏曲的创作风格和形式上都延续了巴赫时代的前奏曲,一是它延续了传统前奏曲的功能,即作为后面乐章的引子的一[来自www.lW5u.CoM]个准备练习,音符密集速度较快起到了活动手指的作用二是前奏曲用一个基础旋律贯穿始终,材料为巴赫前奏曲的旋律和一个主题。
二)第二乐章分析此乐章是一个抒情性非常强的柔版,情绪忧郁,速度缓慢,旋律优美生动复调的创作手法使整个乐章充满了悲伤、忧郁下面是此乐章的结构图:此乐章A段(1-12小节)由两个乐句构成,这两个乐句几乎完全一样主旋律为上方高声部旋律(见谱例1),这条旋律具有典型的叹息音调特征,旋律具有很强的忧郁感旋律的后半部分基本走向下行的趋势,在音乐性格上与上行的主旋律吻合,层次分明第一段的结尾处,调性由e小调转为b小调,在这里有链接的作用,为转为b小调做好铺垫从12小节开始进入A1段,他是A段主题乐句的再现,调性转到了b小调,这个乐段的第一句基本上用的第一段的主题乐句转调陈述后面自由发展,带有即兴性,材料来自于A段,第17小节的第二乐句是一个模进结构的乐句,这个乐句连续上行的模进使音乐有一种紧张度,从而掀起情绪上的高潮,在A1段的后半部分推向了整个乐曲的高潮在23小节结束后,尾声部分出现了自由的主题,而这个主题也正是贯穿于四个乐章的主题这一句也使乐曲的调性回归到e小调上,从而结束全曲三)第三乐章分析此乐章标题为萨拉班德,名字为鬼魂之舞,在G大调上用恰空舞曲的形式写成的变奏曲恰空舞曲是一种古老的西班牙民间舞曲。
此类曲子最初以三拍子居多,由主题和多次重复的变奏构成因此,本曲的结构由和弦序进的主题加上六次变奏构成,在和弦序进的高声部出现的依然是贯穿四个乐章的主题这六次变奏就是围绕着这一个主题变化的整个乐章风格典雅,具有典型的欧洲小品风格主题段为1-9小节,G大调谱例2),构成的和弦序进的主题乐段,采用右手拨弦的演奏方式由谱例2还可以看出在一系列和弦序进的高声部旋律用的依然是贯穿四个乐章的主题乐句,只是在节奏上稍有改变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这两条旋律线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主题段四)第四乐章分析此乐章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乐章,也是一个结束乐章标题为弗莉,意思是表示情绪上的狂热此乐章特点鲜明,不仅融合了贯穿四个乐章的主题乐句,而且它将贯穿在此乐章的中部发展中,使奏鸣曲的四个乐章在主题材料上得到了统一从结构上说,它是一个带有引子和尾声的三部结构乐段,引子部分的出现体现了此乐章的风格特点,即,乐句短小精悍、有力,并且力度适中保持在强上从第10小节开始进入到A段,这个乐段延续了引子中短小精悍、有力的特点,力度依然保持强的状态在旋律上,此乐段的乐句呈现出弧形的运动特征,第一句中的前两小节都是上行旋律进行,在12小节旋律达到高点之后开始下行运动,从12小节开始的连续切分音节奏来自引子部分中的主题动机。
接下来的乐段是一个具有承上启下性质的乐段,起到了乐段的过度和连接作用在该段的第一句出现了新的主题材料,它包括主题旋律依然是隐伏旋律的方式出现三、伊萨依第二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艺术特点伊萨依是近代小提琴演奏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演奏家,而这种特色也强烈的表现在他所创作的作品当中,第二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无论从音乐本体的创作手法上还是演奏技巧上看,都是一个充满情感和音乐语言极其丰富的作品其特点总结如下:1、旋律上以零散剪断的句法为基础;2、节奏与节拍方面,用多变的形态方式来构架音乐;3、在和声上,用高叠置的方式来丰富音乐色彩;4、在调式调性方面,对大小调体系进行扩展;5、在曲式方面,保持传统的结构模式它在旋律、和声、节奏等音乐结构方面都收到了浪漫主义晚期音乐创作的影响同时作品中还呈现出许多原创性的创作特点,其中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创作的即兴性即兴性不仅是音乐贯穿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音乐富有活力的重要体现这些艺术特点无不体现出伊萨依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为20世纪的小提琴演奏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Reference][ 1 ] 吴佳.伊萨依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2005.[2] 赵行道.器乐作曲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