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贸易银行本钱效益治理:会计治理的视野-本钱会计论文成本会计论文.doc
4页关于贸易银行本钱效益治理:会计治理的视野-本钱会计论文_成本会计论文 尽治理论界对于“企业的目标是什么”有颇多争论,但是对于身处市场经济实践的企业来说,最为现实的目标莫过于“利润最大化”利润是收益和本钱之差,追求利润无非有“开源”和“节流”两个切进点,开源涉及增加收益,节流涉及降低本钱,“开源”和“节流”一并着手、相互配合,即为“本钱效益治理” 本钱效益治理是贯串任何企业经营治理的重大课题,对于以资金为经营对象的银行来说,本钱效益治理更是企业内部殚精竭虑奋斗的主题本钱效益治理是银行的一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治理,而在不同的条线,本钱效益治理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方法,在有的条线,本钱和效益是明晰可见、可以计量的,在有的条线则不那么明显,银行会计条线的本钱效益治理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一般来说,“效益”要以“收进”来衡量,或者至少要以某种“产出”来衡量,但作为一项“内向”的治理工作,会计工作的“产出”并不易衡量,更无真金白银的“收进”可言,因此,会计工作的“效率”最接近其“效益”固然会计条线的本钱和效益无法清楚地计量,但银行会计治理在事实上却蕴躲着本钱效益治理的丰富内涵,本文试图从银行会计治理的视野来探索本钱效益治理新题目,以期对实践有所启示或帮助。
一、银行会计本钱效益治理大有可为 从治理体制来看,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采用的是财会分设的治理体制,在这种结构下,银行财务治理承担了全行本钱效益治理的主要职能,银行会计治理的主要职能定位于进行会计核算,开展会计监视,提供结算服务等根据这样的职能分工,银行会计条线很自然地作为本钱中心来治理,在本钱效益治理新题目上轻易产生两方面的偏差摘要:一是主要夸大“本钱”方面,即如何采取各种办法努力降低本钱,而对“效益”方面重视不足;二是在本钱治理上主要夸大“营运本钱”,忽视全面的本钱,尤其是“无形”的本钱,从而使银行会计条线的本钱效益治理显得狭隘化 然而事实上,本钱效益治理在银行会计治理中同样具有完整的内涵,在追求“账平表对、内控健全”的过程中同样包涵着本钱效益治理的重大课题银行会计治理不仅要讲求降低本钱,而且要讲求进步效益,同时,这里的“本钱”概念有着宽泛的内容,不仅包括人工本钱、营运用度等显性的本钱,而且包括诸如交易用度(广义上的交易本钱)、结算风险等隐性的本钱,非凡是在对结算风险的熟悉上,把控结算风险往往仅被视作会计结算职员的职能,在银行本钱效益治理中轻易受到忽视,但结算服务同样是银行经营的范围,结算风险一旦开释出来,就是实实在在的、甚至是“致命的代价”。
所以,尽管会计治理的本钱效益不轻易“定价”,但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一旦拓展了本钱效益观,我们可以发现,本钱效益治理在银行会计治理领域大有可为 二、构建公道的会计治理构架 谈起银行本钱效益治理,人们即刻反应出来的可能有“营销本钱”、“产品本钱”、“资金本钱”等概念它们确实都是本钱效益治理的重要对象,但令人遗憾的是,银行的组织本钱却经常落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而恰正是这种本钱,将“先天”地影响到银行经营治理的本钱,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各类本钱不同的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运行本钱,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组织结构是影响到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个“先天性因素”,是涉及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的一项“致命的”、“隐含的”的本钱从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来看,目前,会计职员在全体职工总数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以某股份制贸易银行为例,截至2002年底,会计条线员工占全行职工总数的40%左右,相应地,会计条线人力资源本钱在银行总本钱中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因而,会计组织本钱是银行本钱效益治理中不容忽视的方面 目前,我国的贸易银行多是实行行政分权体制,在这一行政体制下,同一法人的银行按照行政权力和行政区划被分割成具有很强独立性的板块,相比之下,客户不象是某银行的客户,而更像是某分行或某支行的客户,由分支行叠加起来的总行类似于一张“汇总”会计报表而不是“合并”会计报表。
就会计条线而言,“以块为主”的治理体制使得会计条线业务治理权威性不足,带来很多现实的新题目比如,分支行各自为政,操纵不同一,增加了会计制度执行本钱;又如,分支行会计核算和监视时常要受到本“块”其他部分的干预,不能完全按照制度规定操纵,会计职员缺少防堵风险的权威支持,陷进“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困境,而会计风险不加防范,则轻易转化为现实的本钱和损失 近年来,我国银行纷纷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建设集中式的信息系统各行普遍推行的数据集中在为会计治理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会计组织架构提出了挑战我们不妨把银行的技术系统比作“经济基础”,把银行的经营模式和治理体制比作“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 会计治理体制和构架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对应于原来分散的信息系统,我国银行业的会计治理呈现的也是较为分散的状况,而集中式的核算系统以及内部治理系统为增加会计治理幅度提供了条件,也对会计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构建公道的会计组织框架,改变分散治理的状况,推动扁平化治理,加强会计条线垂直治理一个和银行经营治理的需要和条件相适应的会计组织结构将有助于降低组织本钱,进步组织运行效率,是一件“效益无量”的事;反之,将造成组织运行不顺,加大内部协调本钱和制度执行本钱,降低会计运行效率。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再造业务流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银行会计而言,电子化的核算和控制系统乃善事之器,是降低会计作业本钱、进步作业效率的“基础因素” 传统的银行会计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手工账、手工登记簿、手工控制贯串了银行会计作业的整个过程,劳动本钱高、劳动效率低、无法及时充分地提供满足银行经营治理需要的信息,成为阻碍银行经营治理水平进步的一个突出新题目 面对落后的目前状况,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纷纷加大投进,推进信息化建设据统计,1995年至2000年,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进为360多亿元;2001年,国内银行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将近300亿元!在大规模的投进下,我国银行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框架基本搭就,和国外贸易银行在技术平台上的差距逐渐缩小 在这场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中,会计条线是直接受益者之一通过业务处理电子化,原先的手工会计核算劳动得到了巨大的解放,进步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本钱然而,目前的会计核算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还处在比较低级的阶段纵观国际上先进贸易银行的信息化历程,大致经历了业务处理电子化、经营治理电子化和银行再造三个阶段,而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在总体上还处于介乎业务处理电子化和经营治理电子化之间的阶段。
就会计作业而言,目前实现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原有的手工核算和控制作业,以“仿真性”为特征,而手工核算和控制的具体做法的公道性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质疑,因而会计作业效率的进步并不彻底,还没有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上风形成了一种“功能浪费”以银行会计的“双线核算”为例,传统手工操纵条件下,银行会计核算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两大系统自成体系,相互映证,既便于账务核对,又实现了相互制约和控制,见图示摘要: 明细核算摘要:凭证→分户账(登记簿)→余额表 综合核算摘要:凭证→科目日结单→总账→日记表 而在电算化条件下,科目日结单只需根据明细核算时录进的初始数据自动汇总而成,因此,在会计核算的初始源头没有分离双线,只要系统设计无误,此后的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总是相符的,分户账合计是恒即是总账的见图示摘要: 分户账→余额表 凭证 科目日结单→日记表 因此,所谓的总分核对无非是用日日的数据对系统设计进行反反复复的验证而已,双线核算已经失往了手工核算情况下的本来意义和效用,是一种浪费的会计作业,显然不符合本钱效益原则 再比如,传统上,银行贷款发放从受理、审贷、发放等过程均以手工传递,尤其是在发放环节,固然有会计职员“审核”贷款的审批手续,但这实际上只是形式上的步骤,贷款是否符合发放条件并不在于会计职员的“审核”。
因此,完全可以在计算机核算系统中将发放和审贷环节关联起来,使会计职员通过系统回显作“确认”来完成对贷款业务账务处理的监视,从而节省会计职员手工录进账务信息的作业步骤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意味着,在核算系统建设方面,还大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突破传统手工会计作业的思维定式,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充分挖掘进步会计作业效率的可能性,再造会计作业流程,这是银行会计本钱效益治理的“基础因素” 四、进步会计治理水平 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至今,“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已成为业界的普遍共叫实在,在银行内部治理中同样应该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对会计治理部分来说,广大的会计职员就是“客户”,就是“市场”;会计部分提供的是治理,也是服务;广大会计职员是治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会计治理部分只有以“做市场”的心态来做治理,进步治理效率,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进步“客户满足度”;会计治理部分只有不断提供新型的“治理产品”和优质的治理服务,会计治理的供求才能不断逼进“均衡状态” 银行会计治理会发生本钱,也会带来效益由于银行会计职员众多,会计治理部分的一个有效举措辐射到众多治理对象身上,带来的是可观的乘数放大的效益。
比如,对一家有近300个网点的银行来说,在会计作业流程设计上为基层操纵优化或节省一道环节、一个动作,全行就可以省却近300个动作;假如这项作业逐日发生不止一次,节省的作业更将数倍于这个数字!又如,按照传统做法,每年的会计业务文件到次年以汇编书籍的形式下发,基层会计职员想参阅某个历史文件时,需要凭记忆搜索,翻阅查找,若记错文件年份,可能要翻阅数年的汇编书籍而在会计治理部分将历年文件集中通过网页发布后,会计职员只需通过关键字搜索就可以快速方便地找到该文件以及和搜索关键字相关的其他所有文件,从而进步了整个会计条线文件查阅的效率 因此,拓宽视野,将本钱效益治理从治理部分抓起,收获的将是“乘数”的效果对于原有治理基础薄弱的环节来说,进步治理水平更是有着明显的边际效益应该说,会计治理无论在治理内容,还是治理形式、治理方式上,都大有潜力可挖,治理实践证实,“向治理要效益”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凝聚了无数实践经验的提炼成果,是闪耀着真理光线的科学结论 五、进步员工素质,激发员工热情 一个世纪前开始出现的巨型公司和科学治理理念留给我们的遗产是摘要:公司应使员工出色地完成具体工作,由公司的治理层规定每个员工的一成不变的工作和任务,并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和监视体制,确保员工能够按计划完成任务,员工的任务则是按部就班地干活,不需有创造性的思维。
而我们现今所处的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一成不变的工作可以通过自动化来完成,墨守上层领导制定的标准程序只会陷进僵化,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成功而改善经营程序和改善业绩的建议和想法则越来越多地来自于第一线员工,他们是企业的“能动因素”,是企业活力的源泉 对银行会计来说,加强本钱效益治理的“能动因素”是所有的会计职员,尤其不能忽视离银行会计作业流程和银行客户最近的广大一线柜员在罗伯特卡普兰的名著《平衡记分卡》中举过一个“大都会银行”的案例摘要: 这家银行过往夸大根据客户的要求迅速地转账或为客户办理定期存款一位客户走进大都会银行并对柜员说,她最近换了工作单位,她想知道如何把新单位支付的工资存进原来的账户柜员对客户说,她应到银行的客户治理部分签订一份授权书,授权银行直接把新工资存进她现有的账户这样一来,客户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可是,这家银行丧失了一个重要的机会,这位客户提出的要求本来可以使柜员更详尽地了解这位客户的财务状况,如摘要: 住房或者公寓是自己拥有的还是租来的? 是否有汽车?有几辆?使用几年了? 信用卡或付款卡有几张?是哪家银行的? 年收进是多少? 家里的资产和债务状况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