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简方案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其翻译研究.doc
4页最简方案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其翻译研究摘 要: 自从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问世以来, 汉语反身代词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本文在乔姆斯基最简方案的框架下, 用核查理论对汉语反身代词的特性做出阐释关键词: 汉语反身代词 最简方案 特征核查众所周知, 汉语反身代词可以分为两大类: 复合反身代词, 例如: “ 我自己” 、 “ 他自己” 和简单反身代词“ 自己” 在句法学的领域里, 汉语简单反身代词已经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自从1983年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问世以来, 汉语简单反身代词已经渐渐地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跟英语对应物相比, 汉语简单反身代词跟英语反身代词既有相同点, 又有其自己所独有的特征最近几十年里,许多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简单反身代词的特性作了解释虽然他们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们对汉语简单反身代词约束特征的理解, 它们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存在着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本着Reinhart和Reuland( 1993) 的理念, 本文试图在乔姆斯基的最简方案的框架下, 用核查理论来解释汉语简单反身代词“ 自己” 的独特性根据Reinhart和Reuland对反身谓语所作的定义: 如果一个谓语至少有两个主目都共指, 那么该谓语就是反身谓语, 在Griffin的研究的启示下, 本文认为一个句子中只要存在着反身代词, 句中的谓语动词将被赋予[ +反身代词性]的特性, 而且反身谓语的这一反身性必须得到反身代词的核查, 这就需要反身代词在逻辑层面上移位至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 也就是主语基础生成的位置, 对谓语和主语的特征进行核查。
为更好地解释汉语反身代词的特性, 本文假设汉语的专有名词本身不存在人称特征, “ 自己”可以被赋予人称特征也可以不被赋予该特征汉语反身代词的长距离约束作为乔姆斯基约束理论三原则: A: 照应语在其管辖语域内必须受到约束; B: 代名语在其管辖语域内必须是自由的; C:指称语必须是自由的其中之一A原则的提出引起极大的轰动, 全世界的学者都争先恐后地利用这一理论对不同语言的照应语的约束现象进行解释以证明该原则的正确性, 汉语也不例外, 也是诸多学者研究的对象, 而且成为了大家争论的重心: 和英语反身代词不同, 汉语反身代词“ 自己” 可以跨越它的管辖域到上层句中寻求它的先行语例如: 张三i认为李四j知道王五k喜欢自己i/j/k如果根据约束理论A原则, “ 自己” 只能指代小句主语“ 王五”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在该句中, “ 自己” 可以指称三主语“ 张三” 、 “ 李四” 、 “ 王五” 中的任何一个很显然, 这一点违背了约束原则A, 鉴于这一点, 许多学者都在约束管辖理论的框架下用不同的方法对汉语反身代词的这一特性作出了解释这里本人也试着用新的方法对这一特性做一解释根据前面所提到的, 该句中存在反身代词“ 自己” , 因此句中的谓语动词将被赋予反身代词性, 而且这一特性必须得到核查。
为对动词的这一反身代词性进行核查, 反身代词“ 自己”必须在逻辑层面移位至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对动词的反身代词性进行核查上面我们曾假设: “ 自己” 本身可以不被赋予人称特征, 局部主语“ 王五” 因为是专有名词也没有人称特征,“ 自己” 移位至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将不再受一致特征核查的局域限制因此, 移位后的反身代词“ 自己” 和局部主语“ 王五” 都将是反身谓语的标志语, “ 王五” 可以充当“ 自己” 的先行词此外, 非局域主语“ 张三” 和“ 李四” 同样是专有名词, 也不存在人称特征, 因此为核查动词“ 认为” 、 “ 知道” 的反身代词性, “ 自己”的进一步上层移位也不再受到一致特征核查的局域限制当“ 自己” 移位至谓语“ 知道” 的标志语位置时, “ 自己”和局部主语“ 李四” 都将是“ 知道” 的标志语, 根据标志语- 中心语一致原则, “ 李四” 也可以充当“ 自己” 的先行语, 同样的主句主语“ 张三” 也可以是“ 自己” 的先行语由此, “ 自己” 可以有多个先行语, 可以受到长距离约束二、 阻断效应然而, 并不是所有的“ 自己” 都可以有长距离约束, 在有些句子中, “ 自己” 的长距离约束将会被阻断。
例如: 张三i认为你j知道李四k喜欢自己*i/*j/k在该句中, “ 自己” 只能和内嵌句主语“ 李四” 同指, 却不能指称其他两个主语“ 张三” 和“ 你” 利用我们上文中新提出的方法, 这一问题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因句中存在反身代词, 句中的谓语动词都将被赋予反身代词性, 这就需要反身代词进行逻辑层面上的移位以对反身谓语动词的反身代词性进行核查由于“ 自己” 和内嵌句主语“ 李四” 都不存在形式上的人称特征, 当“ 自己” 首先移位至最内部的内嵌句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时, 它不会受到一致特征核查的局域限制这样“ 自己” 和“ 李四” 都可以是内嵌句谓语动词“ 喜欢” 的标志语,根据标志语-中心语特征一致原则, “ 李四” 可以充当“ 自己” 的先行语然而, “ 自己” 的进一步向上层小句的移位却受到了限制,长距离约束遭到了阻断 这是因为根据标志语-中心语特征一致原则, 上层小句主语“ 你” 和谓语“ 知道” 都被赋予了第二人称特征, 而“ 自己” 本身却没有形式上的人称特征, 因此“ 自己”跟上层小句主语“ 你” 和谓语动词“ 知道” 在人称特征上不一致, 向上层小句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进一步提升“ 自己” 将以失败告终, 特征一致核查也将失败。
在前面我们也提到过“ 自己” 本身也可以被赋予形式上的人称特征在本句中如果“ 自己” 被赋予第二人称特征, 它将和上层小句的主语和谓语动词在人称特征上保持一致, 当它直接提升到上层小句谓语动词“ 知道” 的标志语位置时, 上层小句主语“ 你” 可以充当“ 自己” 的先行语然而, “ 自己” 如果被赋予形式上的第二人称人称特征, 最内部的内嵌句局部一致特征核查将不成功因为, 如果“ 自己” 被赋予形式上的第二人称人称特征, 根据贪婪原则和最近连接条件的要求, 它必须首先移位到最内部内嵌句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进行特征核查然而, 最内部内嵌句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不存在形式上的人称特征, “ 自己” 和内嵌句主语和谓语动词人称特征不一致, 局部的特征一致核查失败因此, “ 自己” 本身不能进一步进行上层移位三、 次统领主语的约束和阻断效应汉语反身代词“ 自己” 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只指称有生命的名词短语, 无生命的名词短语不能充当“ 自己” 的先行语正如Tang( 1989)和Huang&Tang( 1991)所指出的那样, “ 自己”的先行语不用成分统领“ 自己” , 如果该先行语包含于无生命主语中并且在先行语和“ 自己” 之间不存在有着不同人称特征的有生命主语。
例如: 张三的骄傲害了自己句中出现了反身代词“ 自己” , 根据我们的方法, 谓语动词将被赋予反身代词性特征, 这一特征要求反身代词“ 自己” 在逻辑层面上移位到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对动词的这一反身代词性进行特征核查如果是这样的话, 移位后的反身代词“ 自己” 和主语都可以是谓语动词的标志语根据上面所说的,“ 自己” 只能指称有生命的名词短语, 在该句中“ 自己” 必须在主语中寻求有生命的名词短语“ 张三” 来充当自己的先行语根据我们上面所作的假设, “ 自己”本身可以不被赋予任何人称特征, 作为次统领主语的专有名词“ 张三” 也不存在人称特征, 这样就符合了特征一致核查的需要, 次统领主语“ 张三” 可以充当反身代词“ 自己” 的先行语用我们所提出的新方法, 次统领主语和内嵌句中的反身代词“ 自己” 的关系已可以轻松地得以解释例如: 张三i的信j表明李四k害了自己i/*j/k为了核查内嵌句谓语动词的反身代词性, 反身代词“ 自己” 首先必须移位到局部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为满足局部特征核查的要求, 在该位置“ 自己” 也将对局部主语“ 李四”进行特征核查根据我们的假设, “ 自己” 和局部主语“ 李四”都不存在形式上的人称特征, 因此, “ 自己” 的移位不会受到局域限制。
这样一来, 局部主语“ 李四” 和反身代词“ 自己” 都可以做局部谓语动词“ 害了” 的标志语, “ 李四” 可以充当“ 自己” 的先行语主句谓语动词“ 表明” 由于句中反身代词“ 自己” 的存在也被赋予了反身代词性, 因此反身代词“ 自己” 必须进一步上移到主句谓语动词标志语的位置对谓语动词的这一反身代词性进行核查由于“ 自己” 和局部主语“ 李四” 都不存在形式上的人称特征, “ 自己”的进一步提升不会违反局部特征核查的要求根据上面的分析, 移位后“ 自己” 和次统领主语“ 张三” 都可以是主句谓语动词的标志语, “ 张三” 可以做“ 自己” 的先行语和该例句相反, 下句中的局部主语阻断了反身代词 “ 自己” 的长距离约束, 使次统领主语不能充当反身代词的“ 自己”的先行语张三i的信表明你j害了自己*i/j按照我们所作的假设, “ 自己”可以被赋予人称特征也可以不被赋予人称特征如果“ 自己” 被赋予第二人称人称特征,局部特征核查的要求可以得以满足但是如果来核查主句谓语动词的反身代词性和主句主语的特征的话, “ 自己”进一步向上层移位将受到阻挡因为“ 自己” 被赋予了第二人称人称特征, 而次统领主语“ 张三” 却没有形式上的人称特征, 这就使得主句的特征核查失败。
另一方面, 按照另一种假设, 如果反身代词“ 自己” 没有被赋予人称特征, 并直接上移到主句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进行特征核查, 这将违反了最近连接条件,也从而使得特征核检失败因此, 只有局部主语可以充当反身代词“ 自己” 的先行语四、 汉语复合反身代词的约束特征众所周知, 汉语复合反身代词在约束特征上跟英语反身代词非常相像, 因为它们都遵从约束理论的A原则根据我们所提出的方案, 句中如果存在反身代词的成分, 句中的谓语动词就会被赋予反身代词性特征, 这一特征需要反身代词在逻辑层面上移位至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来进行特征核查这样的话, 句中的主语和反身代词都可以做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主语就成了反身代词潜在的可能的先行语因为复合反身代词本身已经被赋予了人称特征, 如果主语的人称特征和反身代词的人称特征吻合的话, 该主语就可以充当反身代词的先行语否则就不能例如: *我喜欢她自己反身代词“ 她自己” 本身就带有第三人称人称特征, 为核查谓语动词的反身代词性, “ 她自己”移位至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 这时主语“ 我” 和反身代词“ 她自己” 都是谓语动词的标志语, “ 我” 是反身代词的可能的先行语, 然而主语“ 我” 本身带有第一人称人称特征, 根据标志语- 中心语特征一致原则,“ 喜欢” 也将被赋予第一人称人称特征, 这样的话, 反身代词与谓语动词和主语的特征核查失败, 主语“ 我” 不能充当反身代词的先行语, 因此该句是不合乎语法的。
结论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汉语反身代词的长距离约束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都是反身谓语动词特征核查域内形式人称特征不出现和出现的结果如果出现形式上的人称特征, 反身代词的长距离约束就会被阻断, 如果不出现, 汉语反身代词的长距离约束就有可能参考书目:[ 1] Chomsky, Noam.1981.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Binding.Foris Publications, Dordrecht.[ 2] Chomsky, Noam.1986.Barriers.Cambridge, MA: MITPress.[ 3]Griffin, William Earl.Chinese reflexives: a feature check-ing appro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