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沙江干热河谷苦瓜长季节杂交制种技术研究.docx
5页金沙江干热河谷苦瓜长季节杂交制种技术研究苦瓜(MomordicacharantiaL.),别名凉瓜、癞葡萄、癞瓜等,为葫芦科苦瓜属的一个栽培种,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较高的保健价值,近几年来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量大,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随着商品化生产进程不断发展,传统的常规品种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适宜性强、抗病性好和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杂交一代品种而目前普遍采用的露地杂交种生产,存在隔离区要求严格、人工用量大、制种产量低等问题,无法实现多个苦瓜品种在同一个种植区域内进行大面积杂交制种,制约了杂交苦瓜制种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1]云南省金沙江干热河谷夏秋季较适宜苦瓜生产,且有较长的自留苦瓜种历史,但均以自产自销为主,生产技术落后,无法满足商业化种子生产的需要为了将该区域开发成我国重要的苦瓜制种基地,笔者和团队成员于2017-2019年经过3年的试验,研究总结了一套适合该区域的苦瓜长季节杂交制种技术,供广大读者和制种基地生产者参考1、播种育苗1.1浸种催芽先把种子浸泡在烧开并冷却到55℃的温水中进行消毒处理20min,浸泡时不断搅拌,使种子充分受热均匀,浸泡过程保持恒温;然后放入温开水中浸泡12h;揉搓冲洗干净,放入脱水机脱水5min,再将种子装入已打孔的自封袋中,用吸水性好的多层湿粗布、毛巾或纱布包好,外套一个塑料袋,扎紧袋口,放入30℃左右温箱内催芽。
每隔12h翻动一次,确保受热均匀48h左右,种子露白,待70%种子芽长0.3~0.8cm时即可播种1.2适期播期制种时,需要把作物的开花结果期安排在最适宜的季节,才能获得高产稳产苦瓜喜温喜湿,开花结果期的适宜温度为20~30℃,湿度70%~80%所以在该区域制种时,应把花期安排在7月20日至10月10日,相应的播种期安排在5月下旬和6月上旬如果利用大棚生产,可适当提早或延后播种另外,播种时,为保证父本能够提供足够的花粉,父本比母本应提早10~15天播种1.3育苗采用穴盘基质育苗育苗基质按腐殖土∶珍珠岩=3∶1配比,配制时用62.5%亮盾(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500倍液消毒,每1m3基质加入1kg多元素复合肥采用105穴的穴盘播种,将拌好的基质装入穴盘,浇透水,将几个穴盘重叠起来直接在穴盘上打孔,孔深1.0~1.2cm,每穴播1粒,播种时芽尖朝下播完后将种子盖严,再次浇透苗床出苗前用遮阳网遮荫保湿,并保证育苗棚室白天温度30~35℃,夜间不低于20℃,以利出苗5天左右开始出苗,出苗时注意对“戴帽”苗采取脱壳处理苗期出现脱肥情况及时追肥,待育苗至3~4片真叶时,间去弱苗,保留壮苗供大田移植。
2、整地定植2.1选地苦瓜喜温喜湿,较耐热,不耐寒,不耐涝,忌积水制种时,应选择光照充足、土壤疏松肥沃、地势平坦、排灌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土壤pH值为5.5~6.5,忌与瓜类作物连作2.2整地施基肥定植前10天左右,深耕、耙平作畦,按宽1.2m开墒,畦宽90~100cm、高20~30cm,沟宽40cm父本、母本可分行或分田种植,每667m2施腐熟有机肥2~3t、钙镁磷肥80~100kg、高钾型三元缓释复合肥50~60kg作基肥作畦后检查滴灌通水情况,并用银灰双色膜覆盖待定植,确保定植不受雨天影响2.3合理密植为便于管理,可将父、母本分开种植,先将父本定植在进棚一侧,方便选取父本雄花为母本授粉父、母本行比例为1∶(6~8),父本株距40cm,每667m2可植2800株左右;母本株距50~60cm,每667m2植2300株左右3、搭建隔离网室为了便于品种间隔离,实现多个品种在一个基地集中生产,同时减少授粉过程去雄、套袋等人工投入和瓜实蝇的为害,金沙江干热河谷苦瓜制种应搭建隔离网纱建造时,制种田设施为标准钢管大棚,棚长30~40m、宽6~8m,大棚顶部盖塑料膜,四周采用宽2m、40目的隔离网纱与外界隔离,网纱上部固定在卡槽或摇膜杆上,下部用土压紧,棚门用纱网设置缓冲门,最好配备微滴灌设施;网室则采用竹竿、水泥柱等支架均可,棚高大于2.5m,宽度可根据地块确定,整个大田用40目网纱隔离即可。
4、制种大田田间管理4.1搭架、整枝、引蔓(1)搭架当苦瓜苗长到20cm左右时,及时搭架引蔓,用竹子搭成“人”字形架,竹架统一插于离苗10cm处,每5~6m将4根竹子绑成1个支撑架,防止中后期放水后或雨后支架倒伏,支架中间约80cm、120cm处用棉线绑2道横线,便于侧枝均匀分布2)整枝父本处理:父本定植后不用整枝打杈,任其生长,但去杂后需要打除雌花及幼果,中后期打除过密的侧蔓即可,以保证有足够多的雄花为母本雌花授粉母本处理:抽蔓上架后,及时摘除1m以下所有侧蔓,1m以上主蔓上留2~3条侧蔓,其余摘除,中后期不再整枝,但生长中期如果瓜蔓过于疯长,要及时摘心打顶第1批瓜采收结束后,及时摘去老叶、黄叶和病叶,打除过密侧蔓,重新培养结果枝再次授粉3)引蔓苦瓜瓜蔓生长快,较脆嫩,易折断,所以引蔓在晴天下午进行当瓜蔓倒伏在地即瓜蔓长30~40cm时及时引蔓上架,每隔3~4天绑1次,每道隔3~4节引蔓时主蔓绕竹竿直上,侧蔓向支架两边横线延伸,每条主蔓留2~3条侧蔓,其余摘除,中后期不再整枝,任其自然生长另外,绑蔓时绑在节的下部,忌绑得过紧,应绑成“8”字形并绕竹竿1~2圈,也可用绑枝器绑蔓4.2肥水管理(1)合理排灌苦瓜喜湿怕涝,连续晴天应勤灌水,早晨10:00以前或16:00以后浇水,每隔5~7天1次,每次滴灌1h;阴雨天如有积水应及时排水,防止畦中渍水,引起烂根发病。
开花结果期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保持土壤湿润浇水与施肥应配合进行2)追肥苦瓜耐肥不耐瘠,以配方施肥为主,原则上少量多次长季节制种时,开花结果2~3批,采收期长达3个多月,追肥约2周1次,共施8~10次瓜苗定植后5~7天,追施氮磷肥5~8kg/667m2,连续追施2次;定植后约35天,授粉前5~7天,追施1次可溶性平衡型三元复合肥10~12kg/667m2,以后每隔2周追1次,直至最后一批果实充分膨大后停止施肥另外,为延长叶片功能,促进果实膨大,防止叶片早衰,可结合病虫防治叶面喷施芸薹素、黄腐酸钾、0.2%~0.4%磷酸二氢钾以及多元微肥等叶面肥4.3去杂去劣(1)定植前要根据瓜苗的叶柄颜色、叶脉、叶形、株型等性状严格去杂2)定植后授粉前,为保证种子纯度,应根据父本、母本特性逐株去杂,特别是父本杂株必须认真检查,宁可错杀,绝不放过,拔除疑似株3)母本采收前,选择颜色、瓜形一致的种瓜,剔除杂株、杂瓜和没有授粉标记的种瓜4.4授粉(1)花粉处理在父本雄花不足的情况下,可采摘未开放的雄花花粉,在4℃低温条件下保存5天内使用[2]2)授粉苦瓜开花时,每天5:00~10:00花粉萌发率最高,所以人工辅助授粉应在10:00前完成。
授粉方法:把父本的雄花摘下,除去花冠,将花粉轻涂在当天开放的雌花柱头上,使柱头沾有黄色花粉即可,每朵雄花可授l~2朵雌花,每株母本杂交6朵雌花,选留3~4条种瓜,将其余未授粉雌花以及虽经授粉但发育不良的幼瓜尽早摘除,以集中营养供应留瓜生长,同时摘除其余子蔓、孙蔓,保证坐果第1批应在雌花盛花期进行,每株母本授粉在2~3天内完成为保证杂交种子纯度,整个授粉期将母本植株上的雄花全部去掉并带出制种田集中销毀,同时将母本植株离地面50~60cm的雌花全部去掉待第1批种瓜采收结束后再次授粉,方法同上4.5病虫害防控该区域苦瓜制种时,主要有白粉病、枯萎病、瓜实蝇、蚜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病虫为害尤其以白粉病和瓜实蝇为害较重,防治方法如下1)白粉病初发病时用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10%己唑醇悬浮剂5000~6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5000倍液、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或25%苯醚甲环唑乳油5000倍液喷雾防治2)枯萎病忌与瓜类、茄果类作物连作,可与十字花科、葱蒜类作物轮作发病初期,应在田间初见病株时立即施药防治,用96%噁霉灵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或70%敌磺钠盐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灌根,每株灌250~300mL,连续2~3次。
3)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这2种虫害防治关键是要抓住孵化盛期至2龄盛期,选用1%甲维盐乳油3000~4000倍液等喷雾防治,7~10天1次,连续喷2~3次4)瓜实蝇采用纸袋套瓜保护,防止成虫刺瓜产卵瓜实蝇常在中午或傍晚活动,采用药剂中午或傍晚喷杀成虫,可选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15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75%灭蝇胺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喷雾防治,5天1次,连续喷2~3次5)蚜虫发现为害时可采用75%吡虫啉可湿剂粉剂3000倍液或60%啶虫脒可湿剂粉剂5000倍液喷雾,发生中心重点喷雾,5~7天1次,连续喷2~3次5、采收苦瓜生长迅速,从开花到种子成熟只需25~30天,当果实90%以上转为橙红色时采收采收要勤,成熟1个采收1个,以防瓜皮裂开种子落地采摘时最好用剪刀,以免拉伤瓜蔓采收后将种瓜放于通风处,一般下午采收后第2天上午剖出种子,装入有孔的筛子或网袋搓洗干净,除去发育不良的白壳种子用簸箕、竹席或网纱悬空晾晒2天,隔几天再晒1遍,充分干燥,晒后摊凉再装袋[3]切忌在水泥及金属器皿上于烈日下暴晒,以免影响发芽率参考文献:[1]刘恩贺,杨春霞,朱尚勇.纱网室内苦瓜杂交制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146-147.[2]温健新,黄健超,张子鹏.保存大顶苦瓜花粉方法的应用研究初报[J].长江蔬菜,2014(16):57-58.[3]陈龙正,张慧,匡媛媛,等.强雌系苦瓜长季节杂交制种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2(8):140-141.麻继仙,汪铃敏,陈光平,李易蓉,杨龙,唐正富,木万福.金沙江干热河谷苦瓜长季节杂交制种技术[J].长江蔬菜,2020(19):23-26.基金: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2019ZG0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