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剧与昆曲的区别.doc
9页京剧与昆曲的区别京剧与昆曲的区别转载 分类: 业精于勤 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享受着国宝级待遇,作为中国人,可以说没有不知道京剧的而昆曲恐怕就没有这么大的优势的,直到 2001年 5 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昆曲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引起了许多戏曲爱好者的关注 然而,昆曲与京剧的区别绝不仅仅像其他地方戏与京剧的区别那么简单,也就是说,它们的区别不仅仅停留在唱腔、调式、剧本等方面,更重要的是,昆曲作为我国古典词曲艺术仅存的活化石,其蕴含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是其他任何剧种都无法匹敌的下面,我仅从文本的角度简单分析一下昆曲与京剧等其他剧种的根本区别 昆曲属于声腔音乐,以句为单位,属曲牌题能与之并称的是已经失传了的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等声腔而京剧则属于后起的板腔音乐,以言为基础,属于诗赞体 诗赞体来源于《诗》 、 “乐府” ,在文学上属于诗体格律方面,有个基本的调,不定句而定字,以五言、七言、杂言为主,如京剧中的“西皮”就是以七言体和九言体为主;“二黄”是以九言、十一言、杂言体为主,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优秀京剧唱段听起来都是一个味的原因, “西皮” 、 “二黄”等板腔分类,造成了京剧的这一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流行于中国的其他地方戏,如评戏、落子等都属于诗赞题它们在字上只讲平仄,但曲牌题就复杂得多,不仅字上要讲四声,曲上还要讲五音,这一点在下文在作说明用韵方面,诗赞体可以用诗韵,如平水韵;另外,由于诗赞体的演唱出现的较晚,也可以用曲韵,如《中原音韵》 ,或者用“十三辙” , “十三辙”在京剧中运用较普遍 曲牌体来源于燕乐、曲子词,在文学上属于词体、曲体,其单位是词牌、曲牌在格律上,曲有定拍、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要求极为严格分“令” 、 “慢” , “令”是四句和六句,四句的称为“小令” ,六句的称为“引” 、 “近” ;“慢”为八句,在此基础上加以反复词一般是反复两次,个别有反复三或四次的;曲的反复不定,或者不反复 每句的“定字” ,词的要求很严格,个别有不同之处的就会标明“又一体” ;而曲则有所发展,允许加入“衬字” ,但因南曲保留的词的特点较多,有“衬不过三”之说,而北曲则无此限制,有时候衬字的数量甚至超过曲牌中规定的原字不过现在版本为了印刷的方便,唱词部分是不会标明哪是原字、哪是衬字的,以前好象见过用大小字来区分的,可能是在师傅家学古籍版本时翻到过,在新近印刷的一些剧本中已经见不到了。
在用韵方面,曲牌使用词韵和曲韵的,在实际应用上,词韵和曲韵的差距并不太大,但是昆曲不可以用“十三辙” ,道理很简单, “十三辙”出现在昆曲之后,而昆曲的基本定式是不会因此而改变的,它所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曲韵关于昆曲的用韵问题,还有很多讲究,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王守泰先生的《昆曲格律》 ,里面关于南曲北曲的用韵问题有着细致地说明 之所以说昆曲具有活化石的价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保留了中国传统曲牌体的创作和演唱特点,是保留下来的研究中国古典戏曲的唯一活体在天津时曾拜访过一个业余的昆曲社,其成员大都是已经退休的人,有几个专业的老师是从剧团里退下来的,记得有个老师说过,她以前是唱京剧青衣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昆曲,便欲罢不能了我想昆曲的确实有着让人“欲罢不能”的独特魅力的,希望这个宝贝传到我们这一代时,能够继续点燃辉煌 首先在文学性方面作一比较昆曲的剧本多为“传奇” ,少数是“杂剧” ,是正统的中国戏曲剧本构成的形式,作者多为文学家、剧作家或知识分子;京剧是俚俗的剧本,传统剧作者多为社会中下层,姓名有的不可考昆曲的唱词是曲牌体,由长短不规则的句子构成;京剧唱词是五字句或七字句,也有变体到十字句,有着源自说唱文学的痕迹。
昆曲是一首一首的歌曲,曲牌名称虽有一样的,但曲调随字的四声阴阳不同而变化;京剧是所谓板腔,由少数十分单调的曲调原型(主要只有西皮及二黄两种,是上下句的说唱文学套上音调而构成,音乐非本质,本质是吟哦)加以几个变型,型式少,调子往往听来千篇一律因属吟哦,所以才以板为单位拉长缩短,这就是板腔的来源———说唱文学的“吟哦” 因而,昆曲是中国古典歌剧,京剧不是歌剧,是来自说唱曲艺的“说唱剧” ,它唱的不是歌,而知识唱“话” (这是从本质而言) 昆曲的音阶大部分是五声音阶,少部分是七声音阶构成;京剧则由七声音阶构成昆曲的语言是中州音韵的国语,有些演员喜用深度苏州方言化的语言进行演唱;京剧则以国语为主,有些有湖广音 再从表演艺术方面比较昆曲的主奏乐器是曲笛(加上属于节奏乐器的拍板) ;京剧的主奏乐器是京胡昆曲基本上是随着唱腔而有舞姿,每个乐句甚至字词都有由代代传下来的固定身段及表情来表演出来;京剧在传统上是呆站着唱,有动作的时候是不唱的在武戏中尤其可以看出来京剧在武打时是纯武打,到开口唱时整个舞台就沉寂下来,只有唱者在开口唱昆曲则是边舞边唱,舞(打)得越热烈,唱得也越激烈昆曲和京剧在艺术上有那些不同呢? 首先在文学性方面作一比较。
昆曲的剧本多为“传奇” ,少数是“杂剧” ,是正统的中国戏曲剧本构成的形式,作者多为文学家、剧作家或知识分子;京剧是俚俗的剧本,传统剧作者多为社会中下层,姓名有的不可考昆曲的唱词是曲牌体,由长短不规则的句子构成;京剧唱词是五字句或七字句,也有变体到十字句,有着源自说唱文学的痕迹昆曲是一首一首的歌曲,曲牌名称虽有一样的,但曲调随字的四声阴阳不同而变化;京剧是所谓板腔,由少数十分单调的曲调原型(主要只有西皮及二黄两种,是上下句的说唱文学套上音调而构成,音乐非本质,本质是吟哦)加以几个变型,型式少,调子往往听来千篇一律因属吟哦,所以才以板为单位拉长缩短,这就是板腔的来源———说唱文学的“吟哦” 因而,昆曲是中国古典歌剧,京剧不是歌剧,是来自说唱曲艺的“说唱剧” ,它唱的不是歌,而知识唱“话” (这是从本质而言) 昆曲的音阶大部分是五声音阶,少部分是七声音阶构成;京剧则由七声音阶构成昆曲的语言是中州音韵的国语,有些演员喜用深度苏州方言化的语言进行演唱;京剧则以国语为主,有些有湖广音 再从表演艺术方面比较昆曲的主奏乐器是曲笛(加上属于节奏乐器的拍板) ;京剧的主奏乐器是京胡昆曲基本上是随着唱腔而有舞姿,每个乐句甚至字词都有由代代传下来的固定身段及表情来表演出来;京剧在传统上是呆站着唱,有动作的时候是不唱的。
在武戏中尤其可以看出来京剧在武打时是纯武打,到开口唱时整个舞台就沉寂下来,只有唱者在开口唱昆曲则是边舞边唱,舞(打)得越热烈,唱得也越激烈 昆曲 昆曲又称昆剧该剧种于 2001 年 5 月 18 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早在明初就有昆山腔嘉靖年间,魏良辅借助张野塘、谢林泉等民间艺术家的帮助,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但仅是清唱后经昆山人梁辰鱼等人改革,并创作传奇《浣纱记》上演,声名大振,文人学士争用昆腔新声创作传奇,遂与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并称明代四大声腔至万历末,一跃而为诸腔之首昆腔传入北京,迅速取代北曲的地位,受到了士大夫和群众的欢迎,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时人称为官腔 从明天启至清康熙末年,是昆曲发展的鼎盛期,新作不断涌出,表演日趋成熟,身段表情,说白念唱,服装穿戴也日益讲究,脚色齐全,分工细致,一般剧种,难与抗衡但由于传奇体制较长,全本演出需要两个晚上或更多时间,随着清代花部诸腔的兴起,倚重生、旦格局,讲究词曲典雅的昆剧受到冲击,经过艺人的演出实践,删除了一些场次,选择精彩的一出或数出,加以充实丰富,作为短剧独立演出,于是,折子戏应运而生。
乾隆三十五年(1770)由玩花主人编选的折子戏总集《缀白裘》的问世,标志着昆曲由演出全本传奇到演出折子戏的过渡折子戏以情节生动、表演细致,给乾、嘉时期昆曲舞台带来了生动活泼的局面而与之俱来的是剧目锐减,表演凝滞,缺乏新鲜气息加之格律过分谨严,文辞古奥典雅,使昆曲脱离群众,步入困境道光以后,昆曲虽在新兴城市的上海支撑一时,待到光绪时徽班、京班相继南下,昆曲难与匹敌,遂逐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政府的扶植下,一出《十五贯》演出,轰动全国至今昆曲清唱仍在海外华侨聚居区传唱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奏乐器,使昆曲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由于表演艺术的全面发展,脚色行当自然越分越细,如老生分副末、老外、老生;小生分官生、小生、巾生;净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旦分老旦、正旦、作旦、刺杀旦、五旦、六旦、耳朵旦等各行脚色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心理情绪、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固然衰微已久,而其艺术生命实际上远远没有终结,京剧、越剧、川剧、湘剧、婺剧、祁剧、桂剧、柳子戏等,都受其深刻影响,仍保留着昆曲的部分剧目、声腔和曲牌。
至今浙江、上海、南京、北京还有独立的昆曲剧团,继续演出 综合艺术国粹——京剧 京剧是典型的北京地方戏,它源于安徽的徽剧,后又与湖北的汉剧、陕西的秦腔(梆子)和江苏的昆曲相互吸收、汇合、融化演变而形成 京剧是歌舞、说唱、杂技的综合艺术形式并具有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内涵 京剧的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成生、旦、净、丑四个大的行当,又各有细腻的分工一般男子称“生” ,中年以上男子称“老生” ,青年男子称“小生” ,勇武男子称“武生” 一般妇女称“旦” ,家闺秀称“正旦” ,也叫“青衣” ,小家碧玉称“花旦” ,老年妇女称“老旦” ,勇武妇女称“武旦” ,诙谐或邪恶妇女称“彩旦” 品貌或性格特异的男子称“净” ,也叫“花脸” ,擅武艺者称“武净” 诙谐或邪恶的男子称“丑” ,也叫“小花脸” ,擅武艺者称“武丑” 不同的艺术角色,表现不同性格、身份、年龄的不同人物类型京剧剧目中,除人物很少的小戏外,凡是人物比较多的戏,总是很注意各种角色的互相搭配,使全剧呈现出斑斓艳丽的色彩各种角色的唱腔与表演,都按各自的规范互相区别 京剧表演有其固定的程式主角上场先念引子,两句、四句不等;再吟咏定场诗四句,概括全剧主题,渲染气氛。
然后,自报姓名、籍贯、身世,或介绍与其它角色的关系等之后,其它角色继而上场角色说白后,将最后一字声音拉长,有时一抖袖,或一笑,谓之“叫板“于是伴奏者即拉出“过门“,角色开始演唱 过去,戏剧界常说“千斤话白四两唱” 京剧也不例外,总以说白为主,必候偶有感触时方起唱工或为叙景而唱、或为情急而唱、或为叹息而唱、或因悲痛而唱、或感慨而唱、或因想念而唱、或因愤恨而唱、或因恐惧而唱等等;为了不使观众厌烦,说与唱一般不重复 京剧唱腔的使用是根据剧情需要,以及角色的喜乐哀怒而决定的例如“二簧”宜于庄重及稍悲戚;“反调”用于悲痛;“西皮”用于潇洒快乐;“四平调”用于玩耍至于板眼大致为:一般的用原板;深思长叹的用慢板;急剧气怒的用快板;得意卖弄的用二六板等唱时,嗓音亦有区别,如花脸须用宽嗓,表现人物雄壮粗鲁;生角须用本嗓,表现文入规矩文雅;旦角须用小嗓,表现女子细微、柔媚的感情 京剧的动作多由古代舞蹈衍化而来角色在舞台上的动作,谓之“身段” ,也可以叫“舞式” 角色出台有音乐伴奏,有一定的姿势、板眼各种角色的走法也不同如粗鲁莽撞的人行走,多用大步,故花脸的步法讲究阔大;文人走路多庄重稳慢,故生角的步法讲究方圆稳练;女子行走多细步袅娜,故旦角的步法讲求漫稳柔媚。
角色在舞台上的所有举动,都须按音乐板眼和固定的程式进行例如:头如何动法,身体如何转法,手足如何移放,股肱作何姿式,以及饮茶、饮酒、吃饭睡卧等都有其特定的表演方式 京剧的特点之一就是对时间、空间的巧妙特殊的处理方法:室内、室外、花前、月下、沙场驰聘、大河行舟、都通过演员象征性的动作来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