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健康教育.ppt
32页《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西南大学,主讲老师:汤永隆,讲师介绍,主讲老师:汤永隆汤永隆博士,现任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日本国立广岛大学,教育学研究科,心理学专攻,从事社会心理、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现场心理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具有丰富心理咨询与的工作经验;尤其擅长情感、婚姻、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等方面的咨询与已发表中、英、日文文章30多篇,两本参编书籍等本课程共有七章,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课程结构,第一部分: 中小学心理健康的理论内容,第一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观 第二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第三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第四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 第五章 班级团体的原理与操作 第六章 中小学生心理咨询方法与技术,第二部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第三部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常见心理问题,第七章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处理,第一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观,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标准一、健康观的演变二、心理健康的含义与实质三、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二节 学生心理问题与学生心理健康机理一、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二、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三、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分析与思考】 【拓展阅读材料】,本章结构,,,一、健康观的演变,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标准,健康观是人们对健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看,人类的健康观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现代健康观: 健康=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传统健康观: 健康=身体健康,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标准一、健康观的演变二、心理健康的含义与实质三、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二节 学生心理问题与学生心理健康机理一、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二、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三、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分析与思考】 【拓展阅读材料】,本章结构,,二、心理健康的含义与实质,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标准,已有心理健康定义中的共同点:,1.都承认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 2.都视心理健康为一种内外协调统一的良好状态; 3.都把适应(尤其是社会适应)良好看作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或重要特征; 4.都强调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共同点,二、心理健康的含义与实质,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标准,本教材采用的心理健康定义:,所谓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个体在与各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内外条件许可范围内,能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结构,自觉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内外环境平衡,,外来刺激打破平衡,,,,适应,同化,顺应,内外环境平衡,,,适应是心理健康的本质,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标准一、健康观的演变二、心理健康的含义与实质三、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二节 学生心理问题与学生心理健康机理一、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二、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三、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分析与思考】 【拓展阅读材料】,本章结构,,三、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标准,(一)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看法,国内外学者看法(参见教材9-11页):1.马斯洛和密特曼:心理健康标准十方面; 2.奥尔波特【美】:心理健康六条标准; 3.《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六标准; 4.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八大标准; 5.我国学者佐斌:概括的六标准。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标准,(一)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看法,叶一舵(编者)心理健康标准的二维结构: 心理健康的实质是一种适应,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个体适应正常或良好横向适应:分为心理适应(自我适应)和社会适应标准; 纵向适应:分为生存适应和发展适应标准三、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标准,(一)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看法,1. 统计学标准 利用统计方法确定心理健康常模,与常模相近则为正常,偏离常模越远,异常越严重2. 社会学标准 以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生活,能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来划分心理正常和异常3. 医学标准 在长期临床基础上,对各种心理障碍的典型症状做出概括和归纳后,以是否存在致病因素或异常症状作为参考依据来划分心理健康与否4. 心理学标准 同一发展阶段的人具有该阶段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他们身上的体现,就是他们所具有的共性;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能和同龄人相符,就说明其心理发展出现了问题具体操作上,当前常用的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主要有:,三、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标准,(二)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标准,1. 心理健康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人的心理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我们应当以整体的眼光来看待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2.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人的心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大多数人处于健康和不健康的中间位置,因而不能简单地把人分为健康和不健康两部分 特别是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某些突出问题具有阶段性和暂时性,甚至是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心理行为特征;这些问题随着学生心理的成长与发展,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是可以得到解决的三、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标准,(三)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 智力正常 从经验角度看,学生只要能正常地适应学习和生活,智力就是正常的2. 保持良好的情绪 良好情绪,即适度的、平衡的情绪3. 人际关系和谐 与人交往时,能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真诚、尊重、理解、接纳;具有正确交往态度和有效人际沟通技巧;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完整4. 意志标准 表现在行动中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和坚持不懈等意志品质5. 行为反应协调 对不同刺激的适度反应,不会过激或过于冷漠;做出的反应符合年龄特征从学生的“具体表现”来看,衡量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为:,三、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标准,(三)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师在参考上述标准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同时,应注意:,1. 学生的心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从健康到不健康是一个连续体,应避免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健康与不健康,也不能以某一或某些方面的问题对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全貌做出评定;,2. 学生的问题表现有些是状态性的,有些是属于特质性的,特别是现有的许多心理健康测试都是检测状态性的,因此应避免将状态性的问题转化成特质性的问题;,3. 不要轻易给学生下“异常”的判断;,4. 人的心理健康表现可能有各自不同的方式,教师在以“常模”审视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表现时,不要忽视学生某些“个性”存在的合理性。
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标准一、健康观的演变二、心理健康的含义与实质三、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二节 学生心理问题与学生心理健康机理一、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二、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三、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分析与思考】 【拓展阅读材料】,本章结构,,,一、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第二节 学生心理问题与学生心理健康机理,《中国青年报》指出,近十几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加等社会因素,导致儿童问题行为、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标准一、健康观的演变二、心理健康的含义与实质三、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二节 学生心理问题与学生心理健康机理一、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二、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三、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分析与思考】 【拓展阅读材料】,本章结构,,二、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第二节 学生心理问题与学生心理健康机理,当前中小学生的烦恼相对集中于学习困难、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和 行为问题等方面学习困难的表现: 1. 阅读、表达、计算、写作、会话能力的缺陷; 2. 自信心不足; 3. 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4. 学习态度不端正。
人际关系障碍有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交往等,无论哪一种关系冲突都会引起心理上的焦虑; 引起人际关系障碍的原因有: 1. 教师处理问题不当; 2. 家长教育方式偏差、家庭成员间不善于沟通、家庭变故、特殊家庭等家庭因素; 3. 个人的个性、情绪因素; 4. 对异性交往的不恰当认识等所有自卑、自负、自我中心,孤独、妒忌、懦弱等对自己不正确的认识都属于自我意识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是健康问题、家庭教养问题和学校环境所造成的行为障碍的分类: 1. 不良动作行为,如挤眼、咬指甲等; 2. 退缩性行为,如厌学、逃学、欺瞒等; 3. 攻击性行为,如破坏、斗殴等; 4. 特殊行为问题,如追星、爱慕虚荣、迷恋游戏机等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标准一、健康观的演变二、心理健康的含义与实质三、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二节 学生心理问题与学生心理健康机理一、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二、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三、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分析与思考】 【拓展阅读材料】,本章结构,,三、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第二节 学生心理问题与学生心理健康机理,学生心理健康的产生、维持与发展,涉及众多因素。
心理健康是整个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能,其影响因素必然包括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因素实际上,从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看,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因素不外乎归属于两个系统:即个体系统和社会系统因此,本课程将从个体系统和社会系统这两个方面说明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变化机理三、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第二节 学生心理问题与学生心理健康机理,个体是心理健康的承载者和实现者作为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本体(主体)一方,个体因素无疑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自我系统自然是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机制中的枢纽与核心在这个系统中,相对重要的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个体自我系统,三、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第二节 学生心理问题与学生心理健康机理,1. 作为基础的学生个体生物遗传及生理健康状况,(一)个体自我系统,生理是心理的基础,心理活动必须建立在生理活动的基础之上 ①人的心理与其生物遗传关系密切; ②身体也是人的感知对象,其感知结果能影响人的心理状况; ③心理失调常与身体的不健康有关2. 学生个体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及隐性的思想意识状况,并非所有的知识、经验都一定有助于或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作用的性质和方向最终取决于学生个体隐性的意识状况。
3. 具有信息加工及心理调节功能的工具性心理认知能力,在个体众多的工具性认知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和元认知 ①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体适应正常或良好的功能状态,而个体适应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受主体自我意识的支配,都需要自我监控系统的作用才能实现; ②元认知是一种对认知的心理监控机制,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无疑起着不可或缺的“过滤器”和“调节器”的作用 ③工具性心理认知能力(特别是自我认识和元认知)是造成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主体控制阀”三、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第二节 学生心理问题与学生心理健康机理,(一)个体自我系统,4. 学生个体的人格特质,人格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三、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第二节 学生心理问题与学生心理健康机理,社会系统所涉及的诱发因素是个体心理健康发生变化的外在原因二)社会系统,从学生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来看,这些诱发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 学校教育环境与行为,学校教育是个体既高效又规范地完成社会化的最主要途径; 学校教育的每一个因子,如教育理念、师生关系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三、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第二节 学生心理问题与学生心理健康机理,(二)社会系统,2. 社会精神存在及其运动,“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重成因的结果,轴心却是文化”——游乾桂特定的社会文化形态(特别是意识形态)往往造就了特定文化的价值导向及群体的思维方式,并以此左右着社会每个成员的思想,进而影响每个成员的心理健康。
文化为我们的心理困顿设下了框框,我们在这个框框里取得心理的失衡与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