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校版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章末过关检测卷新人教版选修6.doc
6页精品地理资料·精校版第五章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章末过关检测卷(五) (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2016年12月26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调整公布第二十一期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通知,对已发布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进行了调整据此,完成第1~3题1.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体现了政府在环境管理中( )A.是执行主体B.是被管理对象C.既是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对象D.既不是执行主体又不是被管理对象2.政府采购节能产品,采用了环境管理的( )A.技术手段 B.行政手段C.经济手段 D.宣传教育手段3.政府处理在环境问题上违规的企业,利用了环境管理的( )A.技术手段 B.行政手段C.经济手段 D.宣传教育手段解析:在环境管理中,政府既是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对象通过采购节能产品,引导市场导向,扩大节能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这是利用经济手段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体现处理违规企业,是政府依法行政进行环境管理的表现答案:1.C 2.C 3.B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4~6题4.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B.火山、地震频发C.荒漠化日趋严重D.臭氧层空洞扩大5.可持续发展需要公众参与,下列有利于制止该“环境变迁”的行动有( )①采用节水措施 ②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③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 ④购买节能电器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6.解决全球变暖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①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保护技术、援助资金 ②发达国家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至发展中国家 ③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更应该减少排放量 ④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该“环境变迁”都发生在沿海低地,最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
第5题,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购买节能电器都能减少能源消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第6题,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应该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保护技术、援助资金,全球协作,共同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理应在节能降耗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从全球看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答案:4.A 5.C 6.D读以下全球CO2浓度变化图,完成7~8题7.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CO2浓度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①人类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剧增加 ②地震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③森林毁坏,其面积大量减少 ④人类填海造陆面积过大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①②解析:全球CO2浓度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人类消耗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出大量CO2,二是毁林答案:A8.为延缓和减轻由于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C.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解析:为延缓和减轻全球气候变化,各国政府应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
答案:B“绿色出行”是指提倡骑自行车或乘公共交通出行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完成9~10题9.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A.2000年 B.2005年C.2007年 D.2011年10.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空气质量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解析:第9题,“绿色出行”是指提倡骑自行车或乘公共交通出行,以减少石化能源使用、减少碳排放读图可知,骑自行车出行方式1986—2011年逐步下降、2011后开始回升,公共交通也是在2011年后明显上升,小汽车出行比例则在2011年后快速下降,因此,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2011年第10题,市民出行方式变化,骑自行车、乘公共交通出行比重上升,小汽车出行比重下降,有利于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但不会扩大城市地域范围,也没有改变城市服务功能,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没有产生影响答案:9.D 10.B “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浪潮已经掀起。
然而据中国低碳网调查显示,对“低碳”一无所知的人占49%以上据此回答11~13题11.关于低碳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低碳经济就是指要减少煤炭的燃烧B.低碳经济就是指企业要降低能耗C.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D.低碳经济主要是约束企业行为,与消费者无关12.低碳经济要求低碳生活,关于低碳生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碳生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但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B.低碳生活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减少能量消耗C.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中不要用煤取暖D.低碳生活要求我们不做剧烈运动,减少二氧化碳的呼出量13.中国低碳网调查结果告诉我们( )A.环境保护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B.实现低碳生活需要行政干预C.实现低碳经济只能依靠法律手段D.需要加强对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宣传解析:“低碳”是为了减少能耗,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经济要求经济活动全过程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生活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减少能量消耗;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人对“低碳”一无所知,因此需要加强宣传答案:11.C 12.B 13.D联合国组织300名科学家对地球臭氧水平进行持续监测,最新监测显示2000年至2017年,中纬度地区50千米高度的臭氧水平已回升4%,科学家提出臭氧层可能会在21世纪中期实现痊愈,但仍需靠各国的共同努力。
据此完成14~15题14.材料显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是(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D.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15.目前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污染源是( )A.工厂、家用炉灶燃烧矿物能源B.汽车尾气C.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放废气D.工业、家庭广泛使用空调和冰箱解析: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根据材料指出臭氧层可能会在21世纪中期实现痊愈,但仍需靠各国的共同努力由此判断为共同性原则,故选C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污染源是氟利昂,氟利昂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应用于工业、家庭使用的空调和冰箱中当氟利昂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答案:14.C 15.D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20分)材料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一副大观楼长联描绘出了“高原明珠”滇池的绝美画卷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侧,是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被称为云南的母亲湖千百年来,滇池一直是昆明地区群众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具有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渔业、航运等多项功能,对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滇池地区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与滇池自净力减弱的矛盾日益突出,滇池水体饱受污染之苦,水质富营养化速度加快,滇池外湖水质沦为劣五类为了母亲湖”“救救滇池”的呼声日益强烈滇池污染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切实开展滇池治理工作,有关部门出台了保护滇池的法规,确定了综合整治的规划,专门成立了昆明市滇池保护专职机构等1)滇池按成因属于( )A.河迹湖 B.构造湖C.火口湖 D.冰川湖(2)由材料可以看出导致滇池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鉴于上述原因,环境管理对于其管理对象的约束方向分别是怎样的?(4)材料中滇池治理工作的措施主要体现出的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滇池亦称昆明湖,由构造陷落而成近几年,昆明市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城市生活、生产污水排放量及污染负荷急骤增长,这导致滇池水质迅速恶化环境管理的对象包括三个层次:个人、企业、政府其约束方向分别是:个人,侧重于日常正确消费行为的建立;企业,侧重于清洁生产;政府,侧重于环境影响评价。
材料中滇池治理工作的措施主要体现出的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是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答案:(1)B(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城市生活、生产污水排放及污染负荷急骤增长3)个人:建立绿色消费观念,反对无节制的高消费,培养正确的环境道德企业:严格限制污染物的不合理排放,同时需要对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加强技术改造,实行清洁生产政府:严格限制企业和事业单位污染物的不合理排放,审查区域发展和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4)法律手段、行政手段17.近年来,随着环保和积善观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市民自发参与放生活动但将陆龟抛入水中,将毒蛇投放在村庄附近,将外来物种放生在脆弱的环境,寺庙放生池“龟满为患”这样的民间盲目性、随意性放生行为极其普遍请指出盲目放生的生态隐患及解决措施20分)答案:生态隐患:放生动物形成外来物种入侵,影响原有的生态系统稳定;改变遗传多样性,造成遗传污染;不顾生物习性的放生行为,造成放生物种死亡引起环境污染;不注意动物检疫,随意放生留下传播疾病隐患;超负荷放生,环境超载,放生成杀生措施:加强宣传,引导民众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倡导科学、合理放生;建立放生协作机制,自觉接受政府部分的指导监督,多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做到理性放生、文明放生、有序放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