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论、思考与展望.docx
7页结论、思考与展望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有着十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随着西藏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给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有所加剧,同时由于人为因素和气候变化等原因,西藏的生态环境处于轻度退化的状态2010~2050年是西藏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大量的农村人口将流入城镇地区如何构建适合西藏特殊环境的合理城镇体系,是解决西藏人口快速增长与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关键本书利用不同时期的普查数据研究西藏人口分布的时期特征和人口再分布趋势,并对西藏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一定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西藏城镇分布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并尝试进行了一些理论思考一 主要结论及理论思考(一)经济形态的转变是西藏人口分布和西藏人口历史变迁的决定性因素西藏处于高原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具有很大制约作用,对西藏人口分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人口分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自然环境只是为人口分布提供了一个基础,经济生产方式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从西藏人口分布和历史变迁来看,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对西藏人口分布有着直接影响,经济生产方式的每一次转变,都使西藏人口分布态势及其特点随之出现明显的演化。
在远古的石器时代,中华文明对西藏石器文化的影响非常显著,藏汉同源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那时候西藏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稀疏、分散和流动性强,同时这种生产方式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极为有限随着游牧经济在西藏西北部的兴起,高原上出现了大量的游牧部落这时西藏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人口分布相对集中,而东南部人口相对稀少,但这一时期人口的迁移流动性还是比较强的游牧经济形态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已经从采集狩猎经济的平均每10平方公里1人上升至5~7人,相比石器时代西藏人口数量大大增加至公元7世纪中叶,在西藏的东南部以雅砻部落为代表的农耕文明开始崛起,西藏进入农耕时代,大量的人口开始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人口的流动性大为减弱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形态的人口承载力也大为增加,平均每10平方公里增至10~12人因此西藏东南部人口密度大幅度上升,东南部的人口数量逐渐超过西北部,成为人口的主要集聚区域,最终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吐蕃征服了苏毗和象雄,完成了高原的统一大业由于草原面积广大,西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实行一种农耕和游牧混合的经济形态,这种自然经济形态同时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影响着西藏的人口分布和人口数量的变化,直到近现代这种自然的经济形态还在深刻影响着西藏的人口分布和社会状况。
从西藏人口的历史变迁情况来看,经济形态的转变是影响西藏人口分布状况和人口数量变化的主导因素二)西藏人口分布状况反映了典型农业社会模式,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人口再分布力度逐步增强西藏的人口分布严重不均衡,人口的集中程度很高,不均衡指数为0.71从数值上看,西藏地区总面积中80%的区域承载的人口还不到总人口的30%,而面积仅占10%的区域却集中了西藏总人口的50%,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可见一斑总体来看,西藏的人口地域分布状况呈现出典型的东南部人口众多而西北部人口稀少的格局,西藏的这种人口分布格局虽然受到西藏地形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是这种人口分布模式属于典型的农业社会模式,西藏西北部主要是以牧业经济为主,东南部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主,西藏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也是对这两种经济模式的反映这种人口分布不均衡性具有一定的自然经济基础,因此这种人口分布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由于西藏人口的分布模式属于比较典型的农业社会模式,受到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的限制,因而大量人口被束缚在土地上,人口再分布缺乏强大的经济基础,历史上形成的西藏人口分布相对凝固化状态至今也未得到根本的改善,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再分布一直不够活跃,因此西藏人口再分布的力度一直处于低位徘徊。
随着西藏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西藏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转变,西藏的人口再分布力度在逐步增强从西藏三个时期的人口再分布系数来看,1982~1990年人口再分布系数为0.0146,1990~2000年人口再分布系数为0.0181,2000~2010年人口再分布系数为0.0254西藏的人口再分布变化幅度是很大的,特别是2000年以后人口再分布系数增长了0.007,这主要是因为2000年青藏铁路通车以后,西藏第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西藏的城镇化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大量农牧业剩余人口进入城镇,加快了人口再分布的力度三)西藏高海拔地区人口比重上升,人口梯度转移理论解释力有限人口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受经济社会非均衡梯度发展的影响,人口会从相对落后地区向比较富裕地区阶梯式迁移具体表现为高山人口向低山转移,低山人口向平原转移,平原人口向大中城市转移的梯度式模式从西藏人口垂直分布规律方面来看,不同海拔人口比重的变化不是简单地随着海拔的降低即出现人口比重上升,而是呈现出人口分布中低海拔比重大,并且向高海拔和低海拔递减的规律,呈现出倒“U”形状从西藏不同时期人口分布变动对比来看,1982~2000年西藏超高海拔4500米及以上的人口比重在逐步上升,因而人口梯度转移理论对西藏人口垂直分布变动的解释力有限。
西藏超高海拔人口比重逐步上升,主要是因为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牧草开始逐步向高海拔地区生长由于西藏的文化主要建立在牧业经济的基础上,牧业经济在地区经济中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在牧业经济模式的推动下,藏族同胞特别是纯牧业县和半农半牧业县人口逐步向高海拔地区迁移另一个原因应是以牧业经济为主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乡村,而对城镇的经济模式不适应,迁移至城镇会遇到许多障碍,同时由于牧区人口的出生率较高,人口数量增加迅速,由于向城镇迁移面临着许多困难,迫于人口压力,只好向高海拔地区牧草丰富的区域迁移,这样既能从事自己熟悉的生产活动,也能保持建立在游牧经济基础上的藏族文化的完整性由于不合理的人类行为和灾害性的自然因素的影响,西藏草原生态在逐步恶化,西藏的牧场所有权承包到户政策和牧民定居工程在应对草场退化上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牧业经济对西藏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一些政策的有效性目前Allan Savory的整体管理理论对牧场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可行性,这也为西藏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实践模式总之,良好的牧业经济发展能够促进西藏经济良性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也能为西藏从传统山地乡村社会转至平原城市社会提供某种支持。
四)西藏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呈现空间集聚状态,城镇化是西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西藏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来看,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西藏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状态,人口分布的空间集聚区域主要以拉萨为中心,主要分布于拉萨河流域从不同时期西藏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来看,西藏人口空间分布的集聚性有所减弱,由人口空间分布的极度不平衡状态向人口分布区域均衡化方向发展,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具有优化的趋势总之,西藏人口分布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概括了在一个总的空间模式中人口分布对空间的依赖程度,并进一步证明西藏人口分布在整体上具有显著的正自相关,人口数量较多的县与人口数量较多的县在空间上相邻,而人口数量较少的县和人口数量较少的县在空间上相邻近在影响西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因素中,城镇化水平对西藏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具有重要影响力,从地理加权回归方程不同地区城镇化系数来看,西藏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能够带动西藏城镇化的整体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在此集聚,从而形成城镇带,而阿里地区和昌都地区城镇化的推进对人口集聚影响相对较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优化西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需要大力推进西藏城镇化水平五)西藏城镇人口规模分布和城镇空间格局都呈现出典型的分形特征在不同区域之间,城镇人口的规模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西藏虽然处于高海拔地区,其城镇人口的发展也表现出一般的规律性。
西藏城镇人口规模分布和城镇空间格局都具有自相似性和自组织性,呈现出典型的分形特征从西藏城镇人口规模分布的分形维数来看,西藏城镇体系人口规模分布较为分散,首位城市拉萨的首位度还不是很高,垄断性还不是很强,城镇规模分布较为集中,中间位序的城市发育,今后应进一步培育首位城市,重点发展区域中心城市从西藏城镇空间格局分形维数来看,西藏城镇体系空间分布从拉萨市中心向周围递减,城镇空间分布呈现出弱集聚型的特征在西藏城镇体系空间格局演化过程中,自然环境因素、国家投资和政策、宗教文化和城镇腹地对西藏城镇空间格局都具有影响力,特别是城镇腹地的变化对西藏城镇格局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对西藏七个地级城镇腹地范围分析显示,拉萨市的腹地范围最为广阔,影响力最大,拉萨城市的经济发展对于提升整个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日喀则市和昌都县城的腹地范围也较为广阔,能够成为次级地域中心,从腹地范围时期对比来看,日喀则市作为次级地域中心的地位在逐步加强,这对于优化西藏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六)西藏人口发展功能区划本书主要结合西藏植被指数数据、西藏最热月温度数据、西藏土地利用数据和西藏夜间灯光数据,最终将西藏分为人口限制区、人口疏散区、人口稳定区和人口集聚区四个区域。
人口限制区主要分布在西藏西北部的羌塘高原、冈底斯山脉至念青唐古拉山脉地区和喜马拉雅山脉所在的山区地带,这个地区的生态功能十分突出,也是西藏大部分冰川的所在地人口疏散区主要分布在西藏西北部的牧区和东南部的一些山地牧区,这些地方是人口与自然矛盾最为集中的地方,牧区的人口承载力相对比较低,再加上这些地区人口的出生率比较高,因此这些地区应该进行一定的人口疏散人口稳定区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拉萨河流域、尼洋河流域、那曲至昌都一线和一些湖盆地区,这些地区开发的历史相对较悠久,是西藏人口主要承载的地方;这些地方人口要稳定增长,同时还需要构筑生态安全屏障,防止土地沙漠化人口集聚区主要分布于拉萨河、年楚河,那曲、昌都和我国的山南地区(印度占领),这些地区主要分布于城镇的周围,这也是西藏未来人口主要的流动区域,是构建西藏城镇体系的中心地带将西藏人口功能区和西藏不同时期的密度图对比来看,两者十分的契合西藏人口密度小于每平方公里2人的区域基本都属于人口限制区和人口疏散区;西藏人口密度大于每平方公里2人的区域基本上都属于人口稳定区和人口集聚区域,特别是西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10人的区域和人口功能区中人口稳定区的范围基本一致。
从空间区域来看,人口稳定区基本呈现以拉萨为中心的反“Z”形区域,人口集聚区域也包含在内人口集聚区主要是以拉萨市、山南地区和林芝地区的城镇为主体,在空间上形成一个椭圆形的城镇带,从而使这个区域成为西藏城镇的发展极在核心城镇带的构建过程中,也要注重发展日喀则和那曲的南北联系,使其成为重要的辅助力量,未来这些区域将形成以发展农业、林业、牧业为基础,以矿业、林产业、药业、民族工业和旅游、边贸业为主体,商品流通和综合交通枢纽为纽带的城镇发展体系二 研究存在的不足(一)研究数据不足由于西藏地区的自然环境比较特殊,一些地方交通不便,直到1982年西藏人口普查才普遍实行直接调查登记,再加上历次人口普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进行西藏人口数据时期对比分析时存在不少困难在西藏人口分布影响因素分析方面缺少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本书在西藏自然因素方面分析较多,在西藏社会经济方面分析较少,特别缺乏西藏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特点对西藏人口分布影响的研究西藏处于高原地区,因而研究高原地区人口垂直分布规律显得特别有意义,由于西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乡镇数据没有公布,再加上没能得到西藏乡镇一级的行政区划图,本书都是基于西藏县一级的人口数据,所以在研究西藏人口垂直分布规律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