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颤波振幅、频率与左心房内径、房颤持续时间、D二聚体及脑钠肽的相关性研究.docx
8页房颤波振幅、频率与左心房内径、房颤持续时间、D二聚体及脑钠肽的相关性研究 张晓丽 吴伦宽[摘要] 目的 研究房颤波(f)振幅、频率与左房内径、房颤持续时间、血清脑钠肽(BNP)及D二聚体(DD)的相关性方法 71例房颤分为阵发性和慢性房颤组、快和慢频率房颤组、单纯性房颤组和房颤合并心衰组f波振幅、频率的测量采用食道心电图法 结果 快频率组左房内径、DD明显大于慢频率组(P [关键词] 房颤波振幅;房颤波频率;左房内径;脑钠肽;D二聚体[] R541 [] B [] 1673-9701(2014)06-0031-03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不仅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更为严重的是有高达一般人群5倍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基于此,房颤成为人当前的研究热点房颤的频率350~600bpm,振幅在0.05~0.5mv之间,然而对f波频率和振幅变化的机制及代表的临床意义依旧认识不清临床实验证实,快速房颤患者发生外周动脉栓塞情况较普通人明显升高然而,对于f波频率的快慢是否影响血液的高凝状态尚未有研究加以证实脑钠肽(BNP)是一种心脏神经激素,近几年国外研究发现,在房颤患者中血BNP水平明显升高,但其具体发生机制仍然不清。
本研究拟在通过心电图观察f波振幅、频率与左房内径大小、房颤持续时间、D二聚体和BNP的相关性,旨在为房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评估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性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12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房颤患者71例,男36例,女35例,年龄 33~84岁,平均(6510.8)岁房颤持续时间最短8h,最长21年房颤诊断标准以入选时可靠的心电图为依据排除①有肝肾功能障碍的;②急慢性血液病、恶性肿瘤、新近外伤、风湿活动和感染性疾病、肺栓塞等;③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药或抗凝药物1.2研究方法①食道心电图的采集:将消毒好的食道电极导管用液体石蜡涂擦后从鼻孔慢慢插入,当达到咽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吞咽时迅速将电极导管送至37~40 cm深处,将连接线连接导管尾端与心电图V1导联,然后调整电极导管深度至出现清晰、平稳的f波②测量指标:振幅测量从波峰上缘垂直测量至波谷上缘的垂直距离在心电图V1导联测量连续20个f 的振幅,取其平均值频率的测量是在心电图V1导联测量10秒f的个数求其频率连续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③研究对象:于安静、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5mL,其中取2mL待测D二聚体(DD),余3mL静置30 min离心后收集上层液,置-80℃冰箱保存待检BNP。
④超声资料的采集:由1名有经验的心脏超声技师测定,应用2.5MHz探头,依左室长轴用二维超声引导M超测收缩末期左房前后径 (LAD)1.3实验分组①根据f波大小分为粗波组:f波振幅>1mm 41例;细波组:f波振幅<1mm 30例②根据f波快慢分为慢频率组:f波频率350~420 bPm 46例;快频率组:f波频率421~600 bPm 25例③根据房颤是否合并心衰分为单纯性房颤组11例,房颤并心衰组30例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成组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两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用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 f波振幅与左房内径增大频数的关系将左房内径(LAD)≥40mm为左房增大两组f波振幅与左房内径增大的四格表检验结果显示,粗波组与细波组LAD增大频数有显著差异,提示粗波型房颤的LAD大于细波型房颤2.2 f波频率与LAD、BNP的关系两组f波频率与LAD、BNP的关系结果显示:① 快频率组LAD显著大于慢频率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②快频率组血清BNP浓度虽大于慢频率组,但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2.5 f波振幅、频率与左房内径、BNP之间相关性表5结果显示,f波频率、振幅与左房内径呈正相关(r=0.54,P=0.00和r=0.41,P<0.05)BNP与左房内径呈正相关(r=0.39,P<0.05)3讨论3.1 f波振幅与左房内径大小关系对于f波振幅与左房内径大小的相关性各家报道不一本研究结果显示,粗波型房颤的左房内径大于细波型房颤(P<0.05),表明左房内径越大f波振幅越大其机制可能是f波振幅大小取决于心房除极的综合向量,同一时间心房除极的综合向量越大,体表心电图的f波振幅也越大,即心房越大,振幅亦越大李莉等[1]对39例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患者的房颤波进行了电生理研究,结果显示,f波振幅与折返环数目和心脏合胞体除极向量大小有关但Leistad E等[2]认为心房内有4~6个以上的子波折返才能表现房颤,子波数越多心房各部综合向量越小,形成的f波越纤细,f波振幅越小本文研究结果与部分国内外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可能与本研究入选的样本量较小有关,需增加样本后进一步证实3.2 f波频率与房颤持续时间关系研究表明,房颤的反复发作可致心房电重构[3],然而对于f波频率与房颤持续时间关系及可能机制目前未见报道。
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房颤组较阵发性房颤组f波频率明显增加(P<0.01),表明f波频率变化和房颤持续时间有关,房颤持续时间越长,f波频率越快房颤的持续发作可导致心房电生理的变化,即心房有效不应期(AEPR)进行性缩短、EPR离散度增加及心房传导速度的改变,提示f波频率变化与心房电重构有关,心房电重构使心房波波长减小,促进了房颤的发生和维持[3],这可能是慢性房颤较阵发性房颤f波的频率增加的原因 3.3 f波频率与左房内径关系对于左房内径是否影响f波频率及可能发生机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观察显示,快频率组左房内径明显大于慢频率组(P<0.01),且与左房内径呈明显正相关,提示左房内径越大,f波频率越快基础研究已证实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与子波(心房折返环)数成正比,故本研究推测左心房体积增大,心房EPR缩短,容纳的折返环就增加,房颤波越易形成国外研究[4]证明,心房电图f-f间期能有效反映心房EPR,而体表心电图f-f间期与心房电图f-f间期有良好的直线关系,因此体表心电图f-f间期能较好地代表心房EPR3.4 f波频率与DD的关系DD是纤溶系统活化和纤维蛋白降解的分子标志,DD水平的升高,说明有交联纤维蛋白的形成和分解,而血栓的主要成分就是纤维蛋白,所以DD的升高提示血管内已有微血栓形成。
研究认为,AF本身导致了一种高凝状态[5]本研究显示,快频组DD与慢频组有明显差异(P<0.05),快频组DD明显升高,提示f波频率的增快与体内高凝状态、血栓形成有关多项研究表明[6-8],房颤患者的血栓形成与左房血流淤滞、心房内皮细胞表面变粗糙、血栓前状态的形成有关f波频率的增快使得心房紊乱性电活动明显,心房收缩功能的丧失、左房血流淤积致内皮细胞缺氧,内皮下胶原暴露使内外凝血途径激活促进了血栓形成3.5 房颤患者血清BNP浓度变化及可能机制多项临床研究表明[9,10],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均存在血清BNP水平的升高BNP主要由心室分泌,心房也有少量分泌[11]本研究结果显示,房颤合并心衰组血清BNP浓度明显大于单纯房颤组(P<0.05),提示血清BNP的升高与房颤有关单纯房颤患者BNP分泌增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房颤时心房牵张, 反射性引起BNP分泌;②房颤时心房、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上升, 相应的心房压也增高, BNP分泌增加Silvet等[12]对72例慢性房颤和49例无房颤患者的研究显示,血BNP水平在慢性房颤患者中较无房颤显著升高(P<0.01)而房颤合并心衰血清BNP升高有心衰及房颤两因素参与,心房心室功能减弱及心房重构影响BNP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
本研究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BNP浓度与左房内径呈正相关基于此,本研究推测血清BNP浓度在单纯房颤患者的升高可能与左心房增大有关本研究房颤波频率与血BNP关系结果显示,血清BNP浓度随f波频率增加而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推测可能与所选研究对象及样本量等有关故房颤波频率与BNP关系有待于扩大样本量后进一步证实[参考文献][1] 李莉,张宝仁. 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f波振幅的电生理研究[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9,13(3):146-148.[2] Leistad E,Subudhayngkul S,Unfab GAD. How does duration and dispersion of atrial refrctoriness persist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J]. Eur Heart J,1999,20(suppl): 220-222.[3] Maurits A, Jannie A, Ulrich S. Electrical, contractile and structural remodeling during atrial fibrillation[J]. Cardiovasc Res,2002,54(2): 230-246.[4] Niwano S, Kojma J, Yoshizawa N, et al. Effect of oral verapamilon the atrial electrical remodeling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analysis of the atrial refactoriness utilizing the f-f intervals in the Holter mornitoring[J]. Proceedings Europace,2001,3(3):167-170.[5] Hua Cai, Zongming Li, Goette A, et al. Downregulation of endocardial nitric omde synthase expression and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J]. Circulation,2002, 26(11):2854-2855.[6] 赵育洁,杨俊娟. 心房颤动血栓前状态评价的研究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3):386-389.[7] 赵露,刘春云.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结果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3,(11):96-97.[8] 李秀琴.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与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3):1068.[9] 许庆源,唐杨章,吕留强. 脑钠素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J]. 临床医学,2010,30(3):13-14.[10] 关糣萍,毕久康,郭存九,等. 血浆脑钠肽浓度与心力衰竭的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9):1056-1057.[11] Ellinor PT,Low AF,Patton KK,et al. Brain natrinretic peptide levels in lone atrial frillation[J]. Am Coll Cardiol,2005,45(1):82-86.[12] Silvet H, Young-Xu Y, Walleigh D, et al. Brain natriuretic polypeptide is elevated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 Am J Cardiol,2003,92(9):1124-11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