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币重铸、金本位和牛顿.pdf
13页货币重铸、金本位和牛顿在贵金属充当货币的年代, 货币的贬值仍然会发生, 而且一旦发生, 整个货币体 系就会陷入崩溃 如果不足值的货币大量存在于流通领域,并且人们普遍按照面 值来接受货币, 就会出现格雷欣法则所表明的情况:劣币驱逐良币 这样,流通 领域中的足值货币将会越来越少,不足值的货币会越来越多 以国家信用和统治 者的权威担保的货币就会失去信用,人们会转而按照货币实际的贵金属含量(通 常就是金银 ) 来接受货币同时,由于持有足值货币进行交换是不合算的,在劣 币的驱使下, 很多人会将足值货币 (比如银币 )熔化去换回黄金 而黄金在成为本 位币之前的流通量是非常少的如果整个社会都是如此, 那么一个国家的货币体 系基本上就陷入了瘫痪 这样的情况在英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次,货币体系的不 稳定使得国家不得不频繁进行重铸货币的工作1696年,英格兰开始了一次平常 的货币重铸 但是,这次货币重铸却产生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结果——它造就了 英国金本位的形成 并且,它使得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铸币史上留下了浓重 的一笔,这位科学家的名字叫做艾萨克·牛顿(Issac Newton)货币重铸及其历史在1696年货币重铸之前,英格兰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货币重铸就分别发生在 1257、1279、1299、1344、1412、1464、1526、1542、1544、1545、1546、1547、 1548、1549、1550、1551年。
如果说亨利八世统治时期(1509-1547 或者1548)频 繁的货币重铸是因为这一时期正是货币大贬值的时期,但是在商业革命时期(大 约13-15世纪)“有别于欧洲其他地方的是, 英格兰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时铸币是 稳定的,具有良好的声誉” 约翰·F. 乔恩: 《货币史:从公元 800年起》 ,李 广乾译,商务印书馆, 2002,第56页) 即便如此,英格兰仍然不得不频繁的重铸 货币概言之,金属货币时代造成货币体系不稳定以致于国家频繁重铸货币可能有 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金属货币在流通当中发生自然磨损无论货币如何铸造精巧, 在流通 当中其自然磨损是无法避免的这样的磨损是正常的, 但由于磨损之后货币重量 减少,实际流通中的货币质量就会下降这就给投机者制造了机会, 投机者可以 将流通中未磨损的足值货币熔化换回黄金或者外国货币,这样一方面投机者牟取 了暴利,另一方面流通中的足值货币大量减少 一个直接的恶果是通货陷入紧缩, 对外贸易因而受到严重影响第二,打磨硬币牟取私利的现象普遍存在在1660年代以前, 英格兰的货币 都是手工生产的, 同时代的人称之为“锤打而成的货币”虽然 1662年皇家造币 厂为了打击这些被称为“大剪刀”(clippers)的投机者引入了机械化生产, 而且 硬币边缘被铸造成了锯齿状(serrated edge),但似乎这些都无济于事。
因为既 然无法避免自然磨损,就无法区分故意打磨和自然磨损投机现象仍旧存在第三,造假从而以假充真 在英格兰和其他地方普遍存在通过镀银的方式以次充好的现象 造假,也就是制造具有貌似真是的铭记但其重量或者纯度都大为 降低的假币第四,造币者充当了“造假者”的角色虽然英格兰实施了严格的控制,但 是很多造币厂仍然违反规定铸造不足值的硬币造币者这种造假行为被称之为 “降低硬币成色” 而且,“在16世纪的价格革命中, 降低硬币成色是难以避免 的”(查尔斯· 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徐子健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1,第41页) 实际上,在16世纪,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统治者均采取降低硬币成色 的办法来赖帐 希克斯说, 国家制度和货币制度历来密切相关国家从铸币中直 接获利 ( 只要象征性的铸币受到欢迎, 铸币的利润总是相当可观的) ,但更多的好 处 是 间 接 的 降低 成 色 有 两 种 形 式 , 最 为 主 要 的就 是 通 过征 收“ 铸 币 税”(seignorage) 从民间掠夺财富, 这种情况一般是发生在统治者因为战争需要 而获得财源的时候 具体做法就是发行更多单位的货币,但铸币用的贵金属数量 却不变。
这样的事在英格兰历史上亨利八世统治时期就发生过一次,当时正是法 国-西班牙战争时期 1526—1546年之间亨利八世以不同幅度分若干次将金价从 每金衡制磅 24英镑上升至每金衡制磅 30英镑,银价从每金衡制磅2英镑上升至每 金衡制磅 2英镑8先令铸币税的原始概念是指铸币厂将金银条块转变为硬币而收取的费用它包括 铸造货币的成本和政府赚取的利润两部分对于政府是否应当征收铸币税,17 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就展开过激烈的争论威廉·配第就反对征收铸币税, 其理由是这将歪曲作为价值尺度的黄金的真正价值重商主义者也反对, 因为无 偿提供铸币服务可以把黄金吸引到本国来他们主张因无偿铸币所丧失的铸币税 应通过提高其他商品的进口关税加以弥补牛顿当时也支持取消铸币税, 因为他 认为铸币税只对国家有利 利用铸币税掠夺财富的恶果就是短期的通货膨胀,长 期的通货紧缩由于铸造货币是一种特权,当时只有王公贵族拥有铸币的权利, 而铸币税也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1666 年英国废除了铸币税,而在其 他国家铸币税被逐渐减少到仅仅等于铸币成本货币短缺、财政压力以及关于货币重铸的争论实际上,金本位制的最初形成纯属偶然,而这一偶然事件又是在欧洲当时特 定的价格周期背景下产生的。
17世纪中期以后, 欧洲各国普遍经历了一个价格下 降的过程, 货币短缺同时英格兰当时正在进行对外战争,军费膨胀, 使得国家 财政面临巨大压力 国王希望通过货币重铸再一次减轻偿还国家对商人的战争贷 款但国王的这一努力因为激烈的争论和面临商人阶层的政治压力实际上失败 了而我们看到,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 商人的努力也失败了 英国金本位制的形 成实际上是 1696年一次看似平常的货币重铸失败的副产品,正是这次偶然的事件 带来了货币史上的重大变革:从银本位到金本位的转变17世 纪 末 期 , 欧 洲 各 国 的 价 格 普 遍 经 历 了 一 个 下 降 的 过 程 1620(1650)-1734(1755) 期间整个欧洲的价格周期呈现下降趋势基本上没有什么 争议乔恩也注意到,从1660年到大约 1688年,价格实际上一直在下降( 这里的价格下降不是特指金银的价格,而是全社会总体价格水平); 某种迹象表明, 由于 货币短缺,贸易正在萎缩一位叫做里的学者所作1558-1694年年均铸币发行量 的统计表明, 1649-1694年年均流通白银数量比急剧减少,比1558-1649年年均流 通量减少了 50% 还多。
而黄金流通量却增加了接近50% 很显然, 金银兑换率已经 严重失衡 由于当时英格兰是事实上的银本位制,也就是说, 作为本位币的白银 价格上涨了 50% ,这样大幅度的价格上涨对于货币体系的冲击相当巨大因此, 货币再次成为一个问题,重铸货币的问题又一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年均铸币发行量: 1558-1694年(单位:英镑 ) 时期 白银 黄金1558-1649年 171961 86299 1649-1694年 83886 155853 1649年克伦威尔创建共和国前后, 白银铸造总量为 1970万英镑到1695年大约还 有1000万英镑银币仍在流通, 其余大部分被熔铸成白银或者出口了在流通中的 1000万英镑银币中, 700万英镑是 1649年以前铸造的,而且受到了严重磨损当 时的财政大臣朗兹提供的数字表明,伊丽莎白以来, 有1500万英镑白银被熔铸成 为银币,但是只有 600万英镑还在流通中, 其中400万英镑已经严重缺损 而进入 财政部的税收收入中,不足值的铸币占到了50% ,使得银块的价格高于银币所代 表的价格, 一盎司银子的价值 6先令3便士,而不是面值所代表的 5先令2便士而 且克里尔谈到,“大剪刀”们打磨铸币的行为似乎在“九年战争”(1689 -1697) 开始的适合更加猖獗了。
1688年,手工铸币的含银量还在88% ,但是到了 1695年 已经缩减到了 50% 手工铸币被废纸使用的传言也早在1695年之前就已经在街头 巷尾流传 人们不愿意持有不足值的银币,拼命的储存银块或者获得黄金当时 黄金还没有官方定价,由于需求量的增加,黄金的市场价格上涨了50% 多商人 们也开始进口黄金以获得国内和国外的利差这立即降低了伦敦- 安特卫普的兑 换率,金银兑换率在几个月之内降低了16% 货币的短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的17世纪的欧洲, 战争频 繁先后有 1618-1648年的欧洲大陆“三十年战争”,1642-1649年英格兰内战, 1652-1654、1665-1667、1672-1674年三次英荷之战, 1689-1697年反法的奥格斯 堡联邦战争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事体制的变革( 由臣民自备武器随国王参 加战争转变为雇佣军 ) ,使得各国的军费膨胀,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战争 的巨大支持无疑消耗了财富, 也使得货币贬值成为必然 1696年英格兰银行已经 出现了挤兑风潮 克里尔评价到, 由于金价上升, 银价降低增加了政府维持战争 和军队的成本,政府被迫考虑货币重铸的问题了。
如果仅仅是因为货币短缺和战争导致货币重铸的话,那么1696年的货币重铸 可能与历次的货币重铸也没有什么两样但是,看起来这一次的情况要比以往严 重的多因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在于: 是否和如何对在铸币面值上 受到损失的人给予补偿估计损失可能达到200万英镑,相当于和平时期政府一 年全年的总支出毫无疑问,这使得已经不堪战争重负的财政雪上加霜当时英格兰的财政大臣威廉·朗兹建议把所有银币的面值提高25% ,将重量 和成色与旧克朗 (5先令) 相同的新硬币命名为“节杖”或者“同一货币”,其价 值规定为 6先令3便士,即让货币正式贬值 旧先令的名字可以保留, 但是新先令 的重量应该等于旧先令的80% ,并且允许那些缺损的旧币继续按照面值与足值货 币等价流通 在朗兹的银币改造报告里面,他研究了亨利二世、 爱德华一世和伊 丽莎白时代的具体做法, 并提出学习法国的经验 他认为英国当时正在同法国作 战,需要维持庞大的军队以及帮助盟友荷兰,如果采纳他的建议, 战争结束之后 能够比较容易的控制通货紧缩朗兹明显的站在国王的立场上因为他的方案对 国王最有利朗兹还提出了9条具体建议:1. 银的市场价值已经上涨到每盎司6先令5便士, 因而所规定的银币价值应该 能够确保其不被熔铸成银块。
2. 除非银的价值增加 25% ,否则没人会将银块拿来铸成硬币3. 银币的面值越高,货币总量就会越大,从而能满足贸易发展的需要4. 由于未缺损硬币的市场价值至少已经比缺损硬币的价值高出25% ,因此, 含银量与其相等的硬币,其名义价值也应该相同5. 建议将 6先令3便士(75便士) 克朗的硬币细分为更多的小额硬币6. 虽然新的硬币要赋以新的名字,但是镑、 先令和便士的面额应当保留, 这 就避免了在计算账目的时候出现混乱7. 提高硬币面额将足以吸引人们将窖藏的硬币投入流通,因而无需重铸硬币8. 如果新硬币的名义价值增加25% ,那么硬币重铸的成本就少的多9. 除非贬值达到足够程度, 否则,如果银价继续上涨, 就必须再次进行贬值洛克是个哲学家, 也是货币论者, 他属于早期的金属货币论者他认为天赋 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和不可放弃的,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 对比天赋自由与人在 社会中的自由,天赋自由之下,人只受自然法的管治; 在社会中,人受政府的管 治,这样的政府是在一致赞同之下建立的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支配下, 洛克主张 真正的货币必须是金银, 货币单位就是构成货币的金属重量,因此货币必须有十 足价值,他反对降低货币成色和减轻货币重量。
当时,与货币金属论观点针锋相 对的是货币名目论 他们坚持只要有君主的印鉴, 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