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圣遗音,从“破琴一张”到“一级品甲”.pdf
8页大圣遗音 ,从“破琴一张”到“一级品甲”文博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北京故宫博物院从来不分淡旺季原因很简单:展览精彩纷呈,让人应接不暇从午门进入, 沿阶梯登上砖红色的城楼,直达午门正殿与东西雁翅楼,这里有故宫的几座常规展厅;再往里走, 紫禁城东侧的文华殿,名家书画展一场接一场;最北侧神武门城楼上的展厅,常常举办外国文化展 ;另外,钟表馆、 珍宝馆、青铜器馆等成为故宫的常设展厅 从年初到年末, 每座宫殿 “ 各司其职 ” ,大大小小的展览排得井然有序2019 年末,故宫博物院首次古琴文化展开展,为此,钟粹宫特地新开了 “ 古琴馆 ” ,新馆开张,唐、宋、元、明、清五朝共11张古琴亮相 步入馆中,虽是室内,却隐隐然,有高山流水之意保持着盛唐时期的雄浑风貌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汉语中, “ 琴” 这个词专指古琴, 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 琴棋书画 ” 之首,可见古琴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的特殊地位正因古琴独特, 几乎每张古琴都有自己的专属名这次展出中,宋琴有 “ 清籁 ” ,明琴有 “ 龙门风雨 ” ,清琴有 “ 万壑松涛 ”“飞龙”“残雷” 光听这些琴名, 就足以令人遐想琴声。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一张中唐名琴“ 大圣遗音 ” 大圣遗音 ”4个字最早出现在汉代蔡邕所着的 琴操 里蔡邕精通音律, 在他看来, “ 琴,兼三才而备九德, 真大圣之遗音也 ” 据此次展览筹展组成员刘国梁介绍,蔡邕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张理想古琴必须具备泛音、散音、按音 3 种基本音色, 兼有“ 奇、古、透、静、润、圆、匀、清、芳”9 种品德由此可见,用这4 个字命名,这张琴音色旷古展厅里, “ 大圣遗音 ” 立于玻璃柜中,在暖黄色灯光下,尽显温润而浑厚的气度这张琴琴面为桐木,纹直而密,呈栗壳色,局部有后补的零星朱漆,琴面肥厚,整体呈现出一个大弧度,却丝毫不显笨拙 故宫古琴专家郑珉中曾评价它:“ 保持着盛唐时期的雄浑风貌 ”“是传世唐琴的标准器” 绕到背面观察 “ 大圣遗音 ” ,上面的铭刻也有别于常琴背面龙池(专指古琴底部的孔眼)上方刻“ 大圣遗音 ” ,龙池两侧还有铭文 “ 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 前者书以行草,后者书以隶文,刻工生辣,都具有鲜明的大唐风格细读铭刻,郑珉中认为, “ 大圣 ” 绝非“ 士庶能有者 ” ,彰显皇家风范 四句短诗也不同凡响 此琴演奏起来,就像山沟染上浓浓的秋色,像明月印在清寒的江面,有时幽静如天籁,有时发出巨响,令人震惊。
无论从琴名、外形,还是铭刻上看,“ 大圣遗音 ” 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郑珉中说,如果要把故宫88 件古琴藏品做成集册,选其中一张当 “ 封面 ” ,那一定是 “ 大圣遗音 ” 关于这把传世古琴,发现的过程也颇具传奇性1925 年,逊位清皇室迁离紫禁城的第二年,清室善后委员会开始点查清宫中的物件,在养心殿找到了一把其貌不扬的古琴当时 “ 屋子漏雨,雨水给淋得跟个泥壳似的,琴面凝结了一层泥浆水锈,岳山(用以架弦的横木) 也掉了半拉 ” 点查清册, 委员会将它标记为“ 破琴一张 ” ,编入 “ 崐字一零七号 ” 载入报告之后,这张 “ 破琴” 被弃置在原地无人问津直到 22 年后,王世襄先生发现了它1947 年,王世襄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及编纂在养心殿南库房清理文物,他小心翼翼取出这张蒙尘古琴,擦拭干净后,来了个全面检查只见琴面漆已脱落,破旧不堪,但腹款“ 至德丙申 ”4个字仍清晰可见王世襄立刻意识到,这张琴来自中唐至德(唐肃宗李亨的年号)元年,又是清宫旧藏,必定弥足珍贵它之所以没和其他古琴一同归入库房保存, 可能正是因为某位皇帝对它喜爱至极,才放在了自己的书房,亲自保管惊喜之余,王世襄请来了当时的古琴修复专家管平湖先生。
历经数十日, 管平湖根据唐琴风貌的特点,为这张琴配置了新的岳山、雁足等部件古琴重新焕发光彩,迁入延禧宫库房保存这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 大圣遗音 ” 1960 年,管平湖的徒弟郑珉中与考古学家顾铁符为“ 大圣遗音” 写了一段鉴定意见: 传世最古之名琴, 造型优美别致, 色彩璀璨古穆,断纹隐起如虬,铭刻精整富丽,不愧是一件天府奇珍,琴中之宝,定为国家“ 一级品甲 ” 从“ 破琴一张 ” 到“ 一级品甲 ” , “ 大圣遗音 ” 成了逆袭国宝的典范大唐西蜀的制琴世家制琴又称斫(音同卓,用刀、斧砍的意思)琴在当代传世古琴中,公认最有名的是唐代的制作而在唐朝,斫琴工艺又以西蜀最为拔尖时间回溯到1300 年前, “ 大圣遗音 ” 就出自大唐西蜀的制琴世家 可以说,这张古琴承载了中国古代斫琴的最高技艺西蜀善斫琴,有个重要原因是,那里森林多,木材多诗经中写 “ 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说的是椅、桐、梓、漆4 种木材,可以用来制成琴瑟等乐器,而蜀地历来就盛产这几种优质琴材另据琴书大全记载,仁寿年间(601 年605 年) ,隋文帝之子杨秀被封为蜀王他性情暴烈,生性残忍,但有个雅好爱琴据说杨秀曾召四方工匠“ 造琴千面,散在人间” 。
上有所好,下有所兴蜀地出现了许多斫琴名匠到了唐朝,很多有钱有势的西蜀人家制琴成了规模,涌现了许多斫琴世家众多斫琴世家中, 最有名的一户姓雷 从盛唐开元到晚唐开成年间,雷氏祖孙九人斫琴100 多年,后人把这个家族称为雷琴世家,所谓 “ 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 有个流传至今的故事,足以說明雷氏技艺独到家族中有个叫雷威的,每到大风天,都要去峨眉山的松林之间,背手不动,双目紧闭,听大树在狂风中发出的 “ 嗡嗡 ” 声,由此判断哪棵树才是最好的斫琴木材雷氏斫琴选材考究, 技艺精湛, 他们家的琴被尊称为“ 雷琴”“雷公琴”“雷氏琴 ” ,在历朝历代都是顶级国宝文人墨客更以收藏一把雷琴为傲宋代有个叫赵汴的人,从京城赶赴西蜀崇州任知县,不带妻儿,只带一只鹤、一只乌龟还有一把雷琴 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大文豪苏轼家也藏有雷琴苏家不仅是诗文世家,也是音乐世家,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弹琴的能手有一回,一家人游山,就随身带了一张心爱的雷公琴 苏轼在文中记载当日情形:“ 春服既成, 从二三子游于泗之上,登桓山,如石室,使道士戴日祥鼓雷氏之琴故宫藏品 “ 大圣遗音 ” ,正是这户雷琴世家所制,其选材工艺自然非同凡响。
除此之外,“ 大圣遗音 ” 还见证了以 “ 安史之乱 ” 为背景的一段历史插曲, 不仅是技法精湛的艺术作品,也是承载历史记忆的珍贵文物根据琴后 “ 至德丙申 ”4个字,可以推断这张琴诞生的年代为唐代至德元年, 即公元 756 年,唐肃宗李亨继位的第一年再根据北宋陈旸乐书记载:“ 唐明皇返蜀,诏雷俨待诏襄阳 唐玄宗在 “ 安史之乱 ” 中仓皇逃往蜀地,后来又回到长安这期间,雷氏家族的第一代斫琴人雷俨奉诏入宫,负责斫琴 大圣遗音 ”很可能是唐玄宗为庆贺儿子唐肃宗继位,命雷俨专门斫制的贺礼自诞生起,这张琴就是宫中御品 大圣遗音 ” 共存世两把,一把藏于故宫,另一把曾由王世襄收藏它们漆色、年款均相同,也都是唐代御用品,只是琴的形制不一样 1948 年,王世襄卖掉妻子的首饰,几乎倾尽家产, 才从民国古琴专家锡宝臣先生之孙章泽川手中换得这张琴之后的几十年,琴与人相伴左右直到2003 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因为“ 琴的另一位主人不在了” ,才拿出来拍卖这张古琴一共陪伴二老 55 年,被王世襄视为最重要、最珍爱的藏品伏羲制琴的神话中国的古琴文化源远流长古人制琴的故事, 可以从上古神话说起相传有一天,中国的“ 创世神 ” 伏羲看见神鸟凤凰停在一棵梧桐树上,想将这棵树做成一种乐器。
他命人砍下树干,又把木头阴干,借了女娲的一根头发丝,将其做成一把弦琴到舜帝时,古琴变为五弦,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后来周朝建立, 文王因为怀念精通音律的长子伯邑考,为古琴加了一根弦,于是有了六弦琴 周武王伐纣时, 为了增加士气,奏出更激昂的乐曲,又加了一根琴弦七弦琴由此成形也是在这一时期,用以规范人们行为的“ 礼乐 ” (礼仪与祭祀用的音乐)被大肆推行 “ 乐教” 大体形成系统,而古琴就是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到了春秋,涌现了许多有关古琴的故事楚国有把琴叫“ 绕梁” ,“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 ,说的就是它当时楚庄王爱琴,有人投其所好,搜罗到这把琴送给他 得此琴后,楚庄王焚香沐浴,抚琴而奏,日日陶醉琴乐之中,不理朝政直到王妃樊姬提醒,楚庄王才幡然醒悟,命人把琴锤成数段一代名琴自此绝响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也被后人津津乐道故事里的琴师俞伯牙抚琴之声如高山流水某天,俞伯牙遇到樵夫钟子期,子期听到伯牙的弹奏, 感叹道,这琴声 “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 这就是 “ 知音” 一词的由来后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摔琴绝弦,终生不弹,留下来一曲高山流水往后,文人与古琴的结合更加紧密了。
两汉时,文人雅士纷纷参与古琴创作,留下了大量的琴赋、琴论相传蔡邕曾在烈火中抢救出一段焦木,做了一把琴,弹奏起来声音不一般因为琴尾有被烧焦的痕迹, 故取名 “ 焦尾” 而蔡邕女儿蔡文姬自己作曲,她创作的琴谱胡笳十八拍 ,成为千古绝唱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斫琴工艺发展迅猛,涌现出西蜀雷氏这样的世家,更留下了不少写琴的雅句刘禹锡陋室铭中有:“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白居易写琴: “ 七弦为益友, 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 其间无古今 ” 古人借抚琴让思绪远离世事尘嚣,寻找内心宁静还有两位大文豪,曾为一张古琴“ 斗诗 ” 雷琴 “ 九霄环佩 ” 流传至宋朝时,苏轼在琴足上方用楷书刻了一首小诗:“ 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 垂帘新燕语, 沧海虎龙吟 ” 还留下自己的签名“ 苏轼记 黄庭坚则在琴上题刻了八个字:“ 超迹苍霄,逍遥太极以琴修身的古人, 将与琴有关的元素反映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次展览中,为配合古琴展出,故宫博物院还从文物库房里拿出一系列相关文物汉代陶瓷抚琴佣、 神人抚琴跳舞纹镜等文物,将琴文化的纵深从唐代回溯至汉代明清文物展柜中,各种御用的琴式盒、 竹雕听琴图香筒、 歙石琴式砚、黄玉琴式镇纸、乾隆皇帝御笔再题乐律全书册等一一亮相。
自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对古琴的研究从未间断为更好地继承这一中国文化传统,几代琴人四处奔走 2003 年,中国的古琴艺术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回溯中华千年文明,以“ 大圣遗音 ” 为代表的中国古琴,承载着辉煌文化,更是一部民族历史的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