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背远端静脉逆行穿刺在输液中的应用医学论文.doc
2页手背远端静脉逆行穿刺在输液中的应用_医学论文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常用的 治疗 方法,而手背静脉是静脉输液常用的部位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方便护理人员操作,我们对手背静脉输液的穿刺方向、进针及固定方法做了改进,经临床试用效果良好现 总结 如下 1方法 1.1穿剌方向 操作者背向病人,扎止血带,让病人手指 自然 放置,选择好血管后,常规消毒,待干操作者用左手横握病人手背远端及掌指关节以下部位,使患者手背或指背皮肤绷紧,左手拇指绷直血管下端,食指绷紧血管左侧皮肤,右手持针,针尖斜面朝上,沿血管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进针,(即向指尖方向进针)穿剌时需进入针梗长度的1/3或1/2,见回血后固定 1.2进针方法 在进行手背静脉输液时,操作者确定穿刺方向,选好血管,左手固定输液手背,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前后缘快速刺入皮下为减轻静脉穿刺时疼痛,陈翠华[1]的研究显示与皮肤成60°角时进针速度快、痛苦小若静脉较细,进针速度不宜过快,以免穿透静脉 1.3固定方法 采用二条胶带固定法此方向适用成人手背输液第一条胶带盖住针柄起固定作用,第二条胶带(带止血棉)遮盖针眼及头皮针塑料管(将头皮针塑料管向上弯曲)若是行指背静脉逆行穿剌,第二条胶带则连同相邻侧的手指一同环绕固定,勿360°环绕,以免阻碍指端循环致坏死。
2结果 采用手背远端逆行静脉穿剌,穿剌成功率高,输液过程中输液通畅,无静脉炎、针头脱出、局部肿胀、渗出、疼痛等异常情况发生穿剌成功后输液成功率较高,尤其适用于肥胖、老年、慢性病人输液,效果满意 3讨论 3.1手背静脉解剖学特点 手背静脉由指背向两侧上升的指背静脉彼此吻合形成,并在手背中部相互连接组成手背静脉网有深浅两套静脉系统,二者借 交通 支相互连接[2]由于手背静脉由指背静脉的三级静脉弓向上延伸而来,其外径大于1.5mm,普通输液针头外径为0.6~0.7mm,逆行穿剌时,不会造成输液不畅[3];再之正常人中心静脉压8~12cmH2O,输液压差为80cmH2O[4]借助压力差,逆行穿剌液体可顺利回流 3.2肥胖病人血管特点 肥胖者手部皮下脂肪较厚,使血管深在,皮肤松驰,掌背静脉等显露有时不明显,可用食指触摸,多数会感知血管走行方向及深浅情况 3.3老年病人血管特点 老年人机体衰老,多有不同程度的脉管硬化,血管壁中层变质和钙化,导致管壁增厚、变硬、脆性增加、皮肤松驰、血管易滑动不易固定、回血缓慢等特点静脉的反复穿剌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加之药物的剌激,不但延长了受损静脉的修复周期,也易形成静脉炎、血栓、静脉窦等。
造成有效穿剌部位减少 手背末梢浅静脉部位和靠近掌指关节处,穿剌时由于进针部位短,静脉血管表浅、细小、弯曲,且进针后不易固定,常出现易渗现象而致穿剌失败按传统输液,让病人松拳,手指活动,血管也随之活动,若不小心针尖可剌破血管壁;进针时用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见回血后再换成持针柄前后缘继续进针,使操作过程延长,增加病人的痛感;原先的固定方法虽牢固,但拨针时胶布难揭开,给操作带来不便而采用改进后的逆行穿剌、进针及固定,消除了上述不良后果使得在原有的穿剌基础上可选择的范围增大当针头沿血流方向作逆行穿剌后回血速度快,进针部位长且易固定不易渗漏,且流速不受影响,保证了输液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方便了护理人员的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病人痛苦经实践证明,此方法切实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6):356. [2]聂褚发,严振国.临床应用表面解剖学[M].上海:上海 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8,115. [3]朱志宏,杨丽.指背静脉的解剖及其临床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45. [4]叶任高.内科学第五版[M].广州: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