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武汉市板桥中学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12页湖北省武汉市板桥中学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下图示意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4. 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A. 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B. 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C. 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 D.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5. 该产业设想对农业的影响是A. 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B. 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C. 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D. 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外出务工的竞争能力参考答案:24. C 25. B【24题详解】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及深刻的环境危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庞大的人口压力C对,其余选项可排除25题详解】该构想图能够促进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减轻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2. 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关键,所以实施新型城市化不能过度追逐城市化率,而要在“化”字上做文章。
下图为我国1999年—2013年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的年增长率图完成下列各题14. 图中现象会导致 ( )A. 城市土地浪费严重 B. 城市交通拥堵缓解C. 城市化率迅速提高 D. 城乡差异日趋减小15. 下列属于做好新型城市化的“化”的关键措施是 ( )A. 激发商业活力 B. 建设城市道路C. 强化专业培训 D. 调整行政区划参考答案:14. A 15. C14.读图可知,该城市面积增长率始终大于0,说明城市面积始终呈增加趋势,且城市面积增长率总体高于城市人口增长率,说明城市土地浪费严重,A正确15.由题目可知,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关键,所以实施新型城市化不能过度追逐城市化率,而要在“化”字上做文章,也就是说“化”是指对于人口素质的提高,C正确其他选项都是城市合理规划问题,与人口素质无关3. 右图表示四种货物生产运输过程中的相关特征读图,回答22~23题22.适合水路运输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3.货物④最佳运输方式是 A.公路 B.铁路 C.河运 D.海运参考答案:B A4. 下图中实线表示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的初始方向,虚线为偏转后的方向,正确的是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参考答案:C图中实线表示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的初始方向,虚线为偏转后的方向。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图中①在北半球,向右偏,①对②在北半球,向左偏,②错③在南半球,向右偏,③错④在南半球,向左偏,④对5. 下列各图中的大中小圆分别表示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中能正确表示它们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 参考答案:B6. 下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的是: (虚线为运动方向,实线为偏转方向)参考答案:B7. 下表是滨州市气象台2012年12月19—21日观测到的一次天气变化过程材料据此回答5—6题日 期12月19日12月20日12月21日平均气温(℃)120-2气压(百帕)1 002.51 005.01 007.5天气现象晴,1~2级偏北风中雪,6~8级偏北风阴转晴,2~3级偏北风5.影响本次滨州市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A.甲 B.乙 C.丙 D.丁6.该天气系统过境时,滨州市 ( )A. 气温升高,降雪 B. 气温降低,并伴有大风、雨雪天气C. 气温升高,大雾 D. 气温降低,晴朗无风参考答案:A B8. 左图为某城区交通通达度等值线图,图中数值越大表示通达度越好;右图为该城区所在地的等高线(m)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该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在A.A地 B.B地 C.C地 D.D地4.D 处通达度A.差—--建筑物稠密,道路狭窄 B.好—---紧邻中心商务区C.差—--地形崎岖 D.好—---处在城市的几何中心5.从环保考虑,该城市工业区最适合建在城市A.东南部 B.西南部 C.西北部 D.东北部参考答案:3、A 4、C 5、B试题分析:3.根据材料,图中数值越大表示通达度越好根据等值线数值递变规律判断,数值最高的是A地,范围在5-6之间,该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在A地,A对其它地点数值较小,B、C、D错4.读图,D 处的数值小于0,说明通达度差,B、D错结合右图的等高线比较,D处等高线密集,说明地形崎岖,起伏大,C对,A错5.根据风频图,该地的盛行风是西北风和东南风从环保考虑,该城市工业区应位于与季风对吹方向垂直的郊外,不可能是西北部、东南部,A、C错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图中最小风频是西南风,最适合建在城市西南部,B对,D错9. “春天孩儿面,一日三朝变”请参阅下图“今年3月1日至17日上海地区气温曲线图”,回答下面小题。
23. 图中最低气温出现的日期是17天中的A. 7日 B. 10日 C. 12日 D. 17日24. 下列4天中,气温日较差最大的一天是A. 3日 B. 6日 C. 11日 D. 16日25. 造成初春气温骤变的原因,除冷暖气流的影响外,云对气温高低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关于云对气温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造成地面气温不太高②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造成地面气温升得更高③夜晚多云,云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高④夜晚多云,云将地面热量传到太空中,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更低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参考答案:23. A 24. D 25. C23. 参照图例,仔细阅读图片即可24. 日较差是指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温差图中两点相距越远,温差越大,故D正确25. 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减弱,造成地面气温不太高,①正确,②错误夜晚多云,水汽多,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增强,散失到宇宙空间的能量少,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气温比无云时高,③正确,④错误。
故C正确10. 读某大城市某干道市区郊区双向车速变化曲线图,回答19~20题 19.关于图中a、b两曲线说法正确的是 A.a曲线反映8时左右汽车流量较小,道路畅通B.a曲线反映由郊外住宅区向市中心工作区的车速变化C.b曲线反映以18时左右汽车流量最大,道路畅通D.a、b曲线反映城市道路交通流量的大小变化20.解决该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最根本的措施是 A.在中心城区外围大力建设以居住为主的卫星城B.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建设环行-放射式道路C.在中心城区外围建设集生产、居住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区D.严格控制私家车数量增长,实行限行措施参考答案:19.B 20.C11. 读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下题与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相符的国家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参考答案:C【详解】当前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但自然增长率仍为正值,与③相符12. 下表是某岛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完成1~3题1.表中代表该岛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 A.25万 B.30万 C.35万 D.45万2.表中代表该岛国人口合理容量的数据是( ) A.25万 B.30万 C.35万 D.45万3. 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④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参考答案:1D 2A 3A13. 2008年8月24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的新小行星命名公报中,命名了一颗“北京奥运星”。
结合下图回答问题1. “北京奥运星”的运行轨道介于A. 地球和金星之间 B. 火星和木星之间C. 木星和土星之间 D. 地球和火星之间2. 地球具有大气层的主要原因是A. 与太阳距离适中 B. 地球本身体积质量适中C. 生物的呼吸作用 D. 地球内部升温火山爆发参考答案:1. B 2. B1. “北京奥运星”属于小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选B2. 考查地球特殊性的条件,地球有大气层是由于适当的引力,而这是地球适当的体积和质量适中14. 泥石流是指连续降雨时期,在山区沟谷中,由水流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组成的特殊洪流据此完成下题在山区考察或旅游时,若发生大规模的泥石流,应当选择的自救方式是A. 向发生泥石流的沟谷上游快跑B. 向发生泥石流的沟谷下游快跑C. 呆在原地立即大声呼救D. 向垂直于沟谷两侧的山坡快跑参考答案:D15. 读某环境问题漫画图(右图),回答15~16题15、该漫画图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是A.水体污染 B.自然资源衰竭 C.全球变暖 D.生物多样性减少16、导致该环境问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A.开矿毁坏岩层 B.过度抽取地下水 C.滥砍乱伐森林 D.任意排放废弃物参考答案:15.B 16.B16. 读亚洲东部某日地面气压等值线图(单位:百帕),回答10~12题。
10.甲地此时的风向是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11.关于图中M、N两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M处气压低于N B.M处昼夜温差小于NC.M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N处弱 D.M处大气的保温作用比N处强12、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B.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参考答案:10.A 11.C 12.C17. 防御地质灾害的错误做法是A.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