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版)心理生物基础.pdf
12页1 / 12 第二章 心理的生物基础 2 / 12 第一节神经系统与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脑: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图一)后脑:位于脑的后下部(图二)延脑:位于脊髓上端,与脊髓相连呈细管状,控制呼吸、心跳、吞咽、消化脑桥:位于延脑之上,由神经纤维构成的管状体,连接延脑与中脑小脑:位于脑桥后,形似两个相连的皱纹半球,控制身体的运动与平衡失去小脑的老鼠无法掌握平衡)中脑:位于脑桥之上,处于整个脑的中间,是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前脑:脑最复杂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大脑皮质边缘系统丘脑下丘脑脑垂体脊髓:上接脑部,外连周围神经,31对脊神经分布于它的两侧,活动受脑的控制图三)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躯体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通过传入神经纤维把来自感受器的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图四)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官自主神经系统:分布于内脏器官、心血管、腺体及其他平滑肌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神经元的结构和机能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图五)结构:细胞体和突起特征:兴奋性和传导性(图六)功能感觉神经元:接受来自体内外的的刺激,将兴奋传至脊髓和脑。
运动神经元:引起肌肉和腺体的活动联络神经元:神经元之间机能联系3 / 12 第二节脑的三大机能系统感觉机能系统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各类感受器以特异的传入路径将神经冲动传送至大脑皮质的特定投射区的一种传入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性传入神经束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然后经过丘脑内侧部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不产生特定感觉的传入系统图七)大脑皮质的感觉代表区(图八)体表感觉代表区感觉传入的皮质投射是交叉的,即一侧的躯体感觉投射到对侧的大脑皮质的相应代表区感觉传入的皮质投射是倒置的,即下肢的感觉投射于这一区域的顶部,上肢的感觉投射于这一区域的中部,头颈部的感觉投射于这一区域的下部大脑皮质代表区的大小与身体不同部位的感觉灵敏度有关本体感觉代表区:指肌肉、关节的运动和位置感觉视觉代表区:枕叶距状裂两侧听觉代表区:颞叶的颞横回嗅觉和味觉代表区内脏感觉代表区:一般认为,位于边缘叶运动机能系统大脑皮质运动区对侧支配(右脑支配左手,左脑支配右手)具有精细的定位,一定的区域支配身体一定部位的肌肉支配下肢肌肉的神经元受伤后下肢不能活动)身体不同部位在大脑皮质的代表区的大小和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锥体系统:由大脑皮质中央前回的大椎体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组成。
锥体外系统:椎体外区下行的传导系统图九)联络机能系统感觉联络区运动联络区前额联络区4 / 12 第三节脑机制的研究方法刺激法:在动物脑内埋入微小电极,通过微电流刺激特定部位的神经元活动,以观察其行为反应经颅磁刺激技术:一种暂时的、可逆的“虚拟性毁损”毁损法和切除法:通过切除或损毁动物脑的一定部位特定的神经核,或切断通向该部位的神经通路,然后观察其行为的变化脑电图:在头皮表面记录到的自发节律性电活动图十)微电极记录法:使用电极记录脑内大量神经元的活动情况脑成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以X射线从多个方向沿着头部某一选定断层层面进行照射,测定透过的X射线量,数字化后经过计算机算出该层面组织各个单位容积的吸收系数,然后重组图像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运用磁场原理来产生体内活动的图像功能磁共振成像:用磁共振成像的方法研究人脑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通过磁共振信号的测定来反应血氧饱和度及血流量,间接反映脑的能量消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神经元的活动,间接达到功能成像的目的正电子成像术:当含有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葡萄糖溶液进入血液被大脑吸收后,PET能检测到这种溶液发射的正电子5 / 12 第四节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机体内对行为起重要调节作用通过血液运输使激素作用于某些细胞组织来实现调节功能的。
内分泌腺(图十一)脑垂体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身体、骨骼生长刺激肾上腺皮质活动,影响情绪行为对血压和水分调节甲状腺: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基本生理过程及影响智力发展水平、情绪兴奋性水平图十二)甲状旁腺:调整正常血钙水平,维持神经系统正常活动胸腺:与机体免疫机能有密切关系胰腺:维持正常血糖水平(图十三)肾上腺调节盐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调节情绪性腺:促进生殖器的发育,维持第二性征6 / 12 图一: 图二: 第五节遗传对行为的影响遗传的物质载体——染色体(图十四)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基因型:个体的整个遗传禀赋表现型: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一定基因型的个体遗传得以实现的程度7 / 12 图三: 8 / 12 图四: 图五: 9 / 12 图六:图七: 图八:图九: 10 / 12 图十:图十一: 11 / 12 图十二: 图十三:图十四: 12 /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