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作文技巧点拨十一过渡、照应的技巧.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xian****812
  • 文档编号:327814094
  • 上传时间:2022-07-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作文技巧点拨(十一)过渡、照应的技巧要义解读过渡,是指段与段之间的衔接;照应,是指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后文内部的照应,各部分与题目之间的照应一篇文章在段与段之间的内容跳跃性很大,就需要用一两句话过渡,文章的思路就会很顺畅,没有断裂不衔接的缺陷如果文章缺少照应,就会给人一种不完整或是偏离题意的感觉同时也要注意过渡的内容不能太多,多了反而显得繁琐累赘在写作时,必须注意到照应的问题,文章结构才是完整的技巧点拨先说过渡就如行路,写作文也有个铺路搭桥的问题,那就是文章的过渡安排好过渡,读者就思路顺畅,在读了上一段落或层次后,对下一段落或层次的接受就不至于感到突然凡思路转换、叙述更迭、论题变化、总分起止以及表达手法转化等处,都要安排过渡段落之间,要用过渡词语、过渡句子或过渡段落承上启下一、过渡的方法和技巧1.用表明次第的词如“第—、第二、其一、其二、首先、其次”或用关联词“但是”“而且”“因此”等过渡如2008年福建卷一考生作文《给父亲的情书》,文章是作者自己灵魂的独白,文章语言诙谐如开篇“前生的情人”“喝了孟婆汤”“走上奈何桥”,大胆、天真、纯情、孩子般撒娇的语言,写得真切动人正文三段将父亲与母亲在对待“我”的学习态度上加以对比,突出了父亲与世俗不同的爱,文章用“年幼的我”“上了初中的我”“现在的我”“来生”等词语巧妙过渡,展现出层次性。

      2.用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过渡如2008年天津卷一考生作文《人之常情》,文章从常情的思念入手探讨生命的意义,从几个角度引发对人之常情的探索用“常情的思念是美丽的,但一定要有距离”“常情的思念是痛苦的,但必须是曾经给予”“常情的思念是珍贵的,但可能会付出代价”几个承上启下的句子过渡,把司空见惯的人之常情写得很动人3.用—个自然段过渡如2008年重庆卷一考生作文:《在自然中生活》游走在生活里,我们都是跋涉不辍的旅人:前方有我们为之心怡的归宿,身后亦是一片花草葱茏的往昔而最好的姿态莫过于任生活的零碎如风般自然而来,又让过往似云一样自然而散;唯有如斯,方能守得云开月明,待到春暖花开撑一把油纸伞,手扶被岁月无情斑驳得破碎不堪的城墙,我于青苔满径中寻找他的痕迹直至江南的烟雨濛濛模糊了双眼,我似是见他自杨柳依依中款款走来,神情自若论诗情、才情,他足以令后人仰望;况他有忠君报国之心,又有远大的抱负,断是想破脑袋也没有什么理由可以阻止他成为一朝将相可生活并不是一汪平静得泛不起丝毫涟漪的水它是那自然中一股奔流不息的泉,注定有那么一些浪花被遗落,或天涯,或海角乌台诗案,彻底粉碎了他的梦从此不得志,自此流离他不悲亦不恼,默然承受不公与不平。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较完整地呈现了苏轼的人生经历,通过他的生活传达着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价值观,即达观待世,自然为人,我们方能守得云开月明,待到春暖花开借古人古事来表达今人的观点,是文化散文的典型写法全文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第四段巧用过渡,引出苏轼坎坷的一生二、照应的方法和技巧1.照应题目如2008年天津卷一考生作文《人之常情——“好好活着”》文章以小标题统领全文,以排比段开头增强气势,以“5·12”地震为题材,将人之常情与“活着真好”连接起来,引出话题,又扣住了题目,给文章写作定了位,将抽象的题目具体化主体部分,采用层层深入的方式揭示“活着真好”的内涵,一唱三叹,反复照应小标题:先写非常时期悟出“活着”的生命意义,再写平常时期自己不能懂得“活着真好”这份人之常情的真正含义,形成对比,揭示“活着真好”的含义;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指出“活着”的信仰已不是满足肉体的衣食所需、物欲享受,而是战胜悲哀,走出落寂的挑战,上升到哲理、人生探求,使文章主题深刻、高远结尾问中有答的余味又为文章增添了一笔精彩,把成熟之后的思考表现为将付诸行动的誓言,尤其是“好好地”寓意深刻2.前后照应前后照应,即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如2008年山西卷一考生作文《一滴露水》前文:他们永远记着老师介绍给他们的一首诗:在我心灵的草坪上开着一朵小花当她绽开嫩嫩的花瓣时想到了第一滴露水……后文:齐老师的双眼模糊了信的最后还是那首心爱的小诗:在我心灵的草坪上开着一朵小花当她绽开嫩嫩的花瓣时想到了第一滴露水……或许有一天那里长出了参天的大树是那滴露水使她伸出第一丝根须……齐老师摘下眼镜,擦了擦泪,笑了,笑得那么甜他似乎看到窗外的几株小草,钻出嫩嫩的头,一滴晶莹的露水滴在它的根上作文的构思巧妙那首小诗的两次出现在结构上起了勾合照应的作用,使本文小中藏巧,玲珑可爱小诗与主题、题材、题目又是血肉相连的它渲染了题材,使记叙文的题材诗化了;它又深化了主题,使本来可能趋于一般的主题升华了而题目又是直接从这首诗中取来的,化直为曲,化实为虚比喻的意象很美,很妥帖这些,都使本文于平淡中出奇,清纯空盈,呈现出诗一般的美3.首尾照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恰当运用文题照应、前后呼应、首尾照应,勾上连下,使文章浑然一体如《珍贵的扇贝》:在我的塑料文具盒里,放着一枚我最珍爱的扇贝,每当我看到它时,就好像又来到广阔无际的大海边,又看到了海边那个穿红褂的小妹妹……记得,那还是前年,在海滨度暑假的最后一个黄昏,我和几个伙伴一起赶到农贸市场,想买几个海滩拾不到的贝壳,带回北京送给朋友。

      ……事情过去快两年了,我却久久地不能忘怀我把那枚美丽的扇贝珍藏在我的文具盒里,天天带在身边,好让它时常提醒我:要像海边小妹妹那样,做一个有大海一样坦荡胸怀的淳朴的人范文引航高考回眸(2008广东高考)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思考点拨1.该命题具有浓烈的时代感中国近期对待“藏独”“”“汶川大地震外来援助”都不是轻易说“不”强调“接触”“沟通”“理解”都和此命题关联)2.该命题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说‘不’”是个传统作文话题,“不要轻易说‘不’”是在传统话题上的推陈出新,较传统话题更具思辨色彩此命题对“说‘不’”不是全然否定,也不是全然肯定,要区别对待,行文就要在分寸上拿捏到位3.该命题题意有一定的难度,关键在于能否解清“轻易”一词的内涵以及“说‘不’”的象征意义不要轻易说‘不’”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就是永不放弃的意思,另外一个就是不要轻易地去否定别人佳作示例不要轻易说“不”从小时候起,母亲您就信仰着“慈母多败儿”的宗旨,一直严厉地要求我,由于有您的理智与成熟,年少无知的我在您无数次的回答“不”中,我避免了很多可能无法挽回的错误,也学会了如何处世待人。

      然而,我已经在世上过了18个春秋,相比起您的人生阅历,可能算不上什么,但您应该知道,我成长了时代在变,我在变,然而,母亲您口中的“不”依然未变每一次当我向您提及我的计划和目标时,我几乎可以预测到,您会回答“不”难道您心目中,我依然只是一个冲动的少年吗?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理智地分析,也逐渐找到了自己人生道路的方向或者您为我悉心安排了一条理想的道路,但掌握方向的我,哪怕开往了充满风雨的险境,我也将勇敢面对,义无反顾然而,要我成为您的一个“克隆”,这对我来说多么残忍还记得某年暑假,我向您提及我要当义工的时候,您慈祥的脸突然充满陌生感,一句决断的“不”,把一个跃跃欲试的我的热情全部驱散看见您坚决得不容许任何上诉的表情,我只得放弃然而,当其他同学在当义工后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后,您知道我心里有多痛和后悔吗?难道你不认为假如您在那时候答应和鼓励我,将会是对我的最大恩赐吗?流失的机会已经无法挽回,我提出只是想让您明白我的感受您还记得我上高三以来的成就吧通过自己制订的计划,在学习上不断进步,在学生会中丰富了阅历和经验这些事实都告诉您,该对自己的儿子刮目相看了在我做每一件事之前,我也有细心的考虑,然后再作出决定。

      当我出于对您的尊重和信任而询问您时,更希望得到母亲您的肯定您的每一句“不”,都是对我至高无上的指令,正因为如此,母亲您更应该在每一次使用这个权力时,慎重地考虑,不要轻易地驳回我的建议总有一天,我会独自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而母亲您不在身边,如果现在您不让我有更多的尝试,将来我凭什么去应付呢?母亲啊,请不要轻易对我说“不”亮点透析这篇作文紧紧围绕题目,注意过渡和照应,情理交融,写出了自己面对母亲的“成熟和理智”的“教育专制”,从内心发出的“请不要轻易说不”的真情告白这是一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母亲面对长大的孩子依然轻易地不假思索地说“不”,没有考虑到孩子成长路上的自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一篇说理质朴的作文作者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动之以情作者面对母亲的非理性的“轻易”,用“当义工”和“高三进步”的事例,与母亲娓娓“论”来,让人信服实战演练文题设计(2007重庆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尽管社会上对高考众说纷纭,但不能否认的是,有许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亲爱的同学,也许你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都围绕着高考,有许多经历和见闻要记录,有许多感悟和认识要诉说……请以“酸甜苦辣说高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写作导引此题要求以“酸甜苦辣说高考”为话题来作文,这个话题与考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考生对此应该有所思考因此,就本话题而言,可写的内容就很多了就个人自身来说,高考备考中的喜怒哀乐,好事坏事,有趣的事,课堂上的故事,都可以写;就大的方面来说,高考阅卷方式,高考相关文化产业与商业发展等等,都是可以说的话题当然,这个作文话题要出彩,要写得深刻,须从大的方面来写如果仅限于自己的小圈子,就容易使文章的立意不够高,写得普通,难以得高分高考是我们的重大改革之一,大批人才由此选拔而出中国能取得现今的科技成就,高考功不可没尤其对于这几年的考生,他们的父辈很可能就有人得益于高考,由高考改变了命运如果没有高考这一公平的选拔机制,很多人可能就和大学无缘从这个角度来写高考的酸甜苦辣,文章思想性会更强,更有深度该话题作文侧重于体验和感悟,即使是议论或评说,也应该是在体验感悟基础上来实现酸甜苦辣,人生百味经历高考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这样的感悟因此,写作这个题目就要求考生写自己的所思所感,说真话抒真情才能感动阅卷教师。

      写叙议结合的记叙类、随笔类或散文体的文章可能更能体现命题者的意图优秀例文梦里花开我们在过去与未来,在时光的边缘,寻找属于自己的梦只为在梦里,听见花开的声音——写在前面的话因为高考,这个六月,注定不平凡走在考场外,放眼望去,是黑压压的人群;焦急等待的家长,维护秩序的警察,还有停在车场的车辆,等待着的老师……在雨幕里,我透过黄色的警戒线,似乎看到了高考的庄严与神圣,以及那些拳拳爱子之心……的确,你来了,以你固有的步伐在万众瞩目中姗姗而来曾经为你牵肠挂肚,曾经为你辗转难眠,也曾为你食不知味在过往的日日夜夜里,关注着你的一举一动,收集着你的讯息,点点滴滴你就像一个偷梦的人,偷走了很多很多如我一般人的梦,牵扯着成千上万的人的心你却离我们远远的,让我们在寻梦的路上只能想象你的模样,梦的模样然后指引我们一步一步地前行,走到你所在的位置,寻找自己的梦可是,你离我们如此遥远,以至于我们行走了十二年才依稀看见你的身影,看见梦的幻象而今你来了,带着我们的梦走来而我们,还有一条河的距离你,站在河的彼岸,向站在此岸的我们,招手,微笑在你的笑容里,我看见的,是自己一路走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初中英语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 4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默写练习(汉译英+英译汉+音标写英汉)(附参考答案)(2025秋).doc 高中英语2026届高考完形填空常考形容词和副词(共107个).doc 初中英语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1—Unit3单元写作指导(写作任务+思路点拨+参考范文】.doc 初中英语2026届中考单词词性和固定搭配解析(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doc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思维导图(共三个单元)(2025秋).doc 初中英语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 2 Home Sweet Home单词转化和练习.doc 初中英语2026届中考语法基础知识汇总(共七部分).doc 初中英语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 6 Plan for yourself默写练习(汉译英+英译汉+音标写英汉)(附参考答案)(2025秋).doc 初中英语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3—Unit4重点短语(2025秋).doc 初中英语2026届中考人教版新课标高频短语汇总(动词短语+介词短语+固定搭配与习语).doc 初中英语新译林版八年级上册Unit 1 Friendship课文解析(A部分)(2025秋).doc 小学英语新人教版PEP四年级上册unit5—unit6知识点(2025秋).doc 初中英语新外研版八年级上册 Unit 1 This is me.语法知识现在完成时讲解与练习.doc 初中英语新译林版八年级上册Unit 1 Friendship课文解析(B部分)(2025秋).doc 初中英语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 1 Happy Holiday单词转化和练习.doc 初中英语2026届中考作文对话描写高分句分类汇总(科学现象+人际交往+立秋).doc 初中英语2026届中考主要时态句型(含例句)(共十类100个).doc 初中英语2026届中考基础词汇(共28类400个).doc 初中英语2026届中考作文高分素材(常用句式+活用句型+名言谚语+关系连词).doc 初中英语新译林版八年级上册Unit 1 Friendship语法和写作(2025秋).doc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