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山香版教育学第五章课程.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l****
  • 文档编号:212366453
  • 上传时间:2021-11-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1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 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涵词源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唐朝孔颖为《诗经》做注 宋朝朱熹:“紧着课程,宽着期限”——我国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课程概念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活动分析法”课程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跑道”(Race— Course)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学科总和与其进程与安排课程的意义(有印象就好)1.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2. 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3. 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 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5. 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二.课程类型课程类型(匹配选择)固有属性——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组织方式——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学习要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管理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课程任务——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表现形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固有属性)1.学科课程——知识又称“分科课程”,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作为学科的课程类型。

      他是最古老、使用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都是学科课程2.分科课程——经验也称“经验课程”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较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知识本位儿童本位教育为生活做准备教育即生活强调理论和间接知识的学习(书本)强调实践和直接经验的学习(亲身实践)按照学科逻辑组织课程按照儿童心理逻辑组织课程主分科设置课程主综合设置课程只问结果,不问过程只问过程,不问结果(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按组织方式)1.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科目课程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美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他们的教学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2.综合课程:是指打破畅通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或者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社会本位综合课程、儿童本位综合课程(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按学习要求)3.必修课程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指定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它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4.选修课程 是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按管理主体、层次)1.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2.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发展的现实需要;3.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五)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按课程任务)——(非常重要)1.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注重学生对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或得智力发展核能力的培养很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师兄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性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2.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变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比起基础型课程来有较大的灵活性3.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以与结论的得出,完全有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六)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按变现形式)1.显性课程又称公開課程、官方课程等,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是计划性2.隐性课程 又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等,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不在课程计划中,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隐性课程”首次提出——杰克逊——1968《班级生活》三.制约课程的因素(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一)社会——一定历史时期是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性(社会需求) (二)知识——一定世道人类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特征) (三)儿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与其可接受性(儿童发展)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一)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二)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一)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杜威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理论1.经验论2.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3.主动作业论4.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优点: (1)重视学生活动的心理准备,满足儿童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强调实践活动,重视直接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强调围绕现实社会各个领域赖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知局限性: (1)过分夸大经验,忽视知识本身的在逻辑联系和顺序,随机性大,知识零散(2)限制学生主体的发展(3)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二)学科(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为代表。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布鲁纳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是与活动课程理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巴格莱课程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赫钦斯 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永和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优点:(1)知识系统,继承人类文化遗产(2)系统学习,知识的掌握(3)为教师所熟悉(4)课程的构成比较简单,易育评价局限性:(1)容易巴尔哥们知识割裂开来(2)不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3)各学科容易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认为课程重点应放在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优点:(1)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2)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局限性(1)片面强调社会需要(2)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3)夸大教育的作用第二节 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涵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特别重要的单选题)二.课程目标取向的分类(不用背,理解就好)1.普遍性目标取向2.行为目标取向3.生成性目标取向4.表现性目标取向三.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上一层次目标制约着下一层次的目标,而下一层次的目标的对上一层次的目标的具体和落实四.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一) 儿童——学习的需要——基本依据(二) 社会——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三) 知识——学科知识与其发展五.三维课程目标新课程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去设计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双基教学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共鸣、态度体验、正确的价值观第三节 课程容考试注意: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的基础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教材三部分组成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课程标准:每门学科教学容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与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容的信息媒介一.课程计划(一)概念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不经上级批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课程计划)的特征(出题频率特别高、多选题)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三)中小学课程设置1.小学课程设置体现普与性、基础性和发展性2.初中课程设置体现普与性、基础性和发展性3.高中课程设置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一)概念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容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实习学科教学的分科展开。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二)课程标准设计的原则1.关注的对象是学生,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要求2.涉与的围是学生综合的发展领域3.要所有学生基=基本要达到的要求,而非最高要求4.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5.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开发者 三.教材(一)概念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可以使印刷品也可以是声像制品 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新课程将教材视为“跳板”而不是“圣经”(二)教材的编排的原则与要求(简答语选择)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首要原则)2.强调容的基础性与试用性3.知识的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4.理论与实践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第四节 课程结构一.课程结构概述(一)课程结构的概念 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二)课程容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课程容的横向结构——课程围课程容的横向结构——课程序列 (直线式和螺旋式)二.新课程结构的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1.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2.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三)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重要的多选) 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与劳动技术教育(四)农村中学课程腰围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第五节 课程管理一.新课程的管理政策1.1985年《中国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2.1999年《中国中央国务院感应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试行3.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二.三级课程管理(一)国家课程——由中央制定(二)地方课程——省级、市级、县级教育机关(三)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名词解释)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与办学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