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pptx
35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20/11/16,,0,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咏史(节选),(晋)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咏史(节选)登科后,2,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选官制度,,,赋税制度,,,三省六部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选官制度赋税制度三省六部制,3,选官制度的成熟与完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选官制度的成熟与完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4,,,汉末“人口漂移,考祥无地”;,2,、,曹魏时期,,,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创立了九品中正制,3,、选拔流程:,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制度,一、九品中正制,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汉末民谣,察举制弊端日显,1,、背景:,汉末“人口漂移,考祥无地”;选官制度一、九,5,,4,、选拔标准:,5,、影响:有利于解决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的流弊;,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后期成为了,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阻碍了人才的选拔选官制度,一、九品中正制,,家世,,,“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岁月迁鹊,斯风渐笃,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宋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家世、道德和才能,4、选拔标准:选官制度一、九品中正制家世 “汉末丧乱,,6,,,选官制度,二、科举制,1,、,开创与发展,开创,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扩大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废除九品中正制,采取分科考试的方法,建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发展,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选官制度二、科举制1、开创与发展开创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7,,,选官制度,二、科举制,2,、意义与影响,,材料一: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日知录》,以文取材,,相对公平客观,,提高官员素质,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认同,社会文化发展,权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禁锢思想,选官制度二、科举制2、意义与影响 材料一:此制用意,在,8,,,选官制度,二、科举制,2,、意义与影响,积极:,(,1,)出身下层的士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2,),选官权收归中央,打破了门阀贵族垄断政权,加强了中央集权;,(,3,),以文取才,提高了官员的素质;,(,4,)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5,)影响了后朝的选官制度,被沿用下去消极:,(,1,)明清时期科举制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思想;,(,2,)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社会进步选官制度二、科举制2、意义与影响积极:,9,,,选官制度,三、总结,,,,,,,西周春秋,世卿世禄,,,,,,,战国秦朝,军功,受爵,,,,,,,两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隋唐至明清,科举制,世袭,军功,品行才能,门第,才学,,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演变为才能学识,,选拔方式:,由地方推荐演变为考试,选官权从地方到中央,,选官制度三、总结西周春秋世卿世禄战国秦朝军功两汉察举制魏晋南,10,中央决策和行政机构的完善,,中央决策和行政机构的完善,11,,三省六部制,一、魏晋到隋唐三省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三省六部制一、魏晋到隋唐三省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12,,,三省六部制,二、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礼部,户部,刑部,工部,兵部,,材料一: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覆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不能独裁——,钱穆,《,国史新论,》,,,,草拟,审议,执行,三省六部制二、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礼,13,,,材料二:,每一政令的下达,,,都必须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然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见解、观点也难免人各有异,,,相互间,“日有争论,,,纷纭不绝”,,,各项政令不能及时下达,,,以致,贻误事机,——,魏向东,《,也谈唐政事堂的创设时间,》,三省六部制,三、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政事堂,政事堂的建设给宰相议事提供了场所,,,提高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唐三省位置图,,,政事堂,材料二:每一政令的下达,都必须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14,,,三省六部制,三、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宰相,,材料三:中央政府设,政事堂,,作为宰相的,议事机构,,一切重大事务,都要由政事堂会议讨论,,,经皇帝批准后颁行三省的首长,:中书令,(,中书省,),、侍中,(,门下省,),、左右仆射,(,尚书省,),,,都是宰相,,以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是宰相,,他们都带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等衔,所以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宰相多至一二十人——,樊树志,《,国史概要,》,,多相制,扩大宰相的任用范围,宰相数量增加,,相互制约,避免相权的膨胀三省六部制三、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宰相 材料三:中央政,15,,,,材料四:,唐代中央官制的特点在于,,,相权较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专制,;,又因宰相是政事堂集体议事,,,三省又互相牵制,,,避免了个别宰相专权,……,唐初完备了隋朝的三省制度,皇帝与三省互相制约,共同治政,构成了相对和谐的政治体制——,樊树志,《,国史概要,》,三省六部制,四、三省六部制的意义和影响,1,、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2,、三省的职权限制了君主的乾纲独断;,3,、相权被分割,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4,、三省六部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唐代中央官制的特点在于,相权较重,在,16,,三省六部制,五、总结,时期,,中枢机构设置,权力配置,西汉,武帝前,三公九卿制,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武帝后,中朝和外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东汉,,三公和尚书台,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隋唐,,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相权被分割,,皇权逐渐加强,,三省六部制五、总结时期中枢机构设置权力配置西汉武帝前三公九卿,17,,赋税制度的发展变化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赋税制度的发展变化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18,,赋税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承担的赋税种类主要有哪些?,材料一:,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基础的财产税,即调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又称租税,;,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丁税,调,税,租税 徭役,和兵役,赋税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承担的赋税种类主要有哪些?材料一,19,赋税制度,赋税制度,20,,1,、租调制的开创与发展,,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赋税制度,一、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以户为单位,,租,,调,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租,,调,特点:,租额固定,增产不增租;户调以户为单位,增人不增调,1、租调制的开创与发展赋税制度一、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以户为单,21,,,赋税制度,2、租庸调制的建立,一、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隋朝和唐初,实行租庸调:,成年男子,(21至59岁)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唐代庸调银饼,赋税制度2、租庸调制的建立一、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隋朝和唐初实,22,,赋税制度,一、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3,、租庸调制的特点,1),征收对象,:,2),征税依据,:,3,),征收形式,:,4,),征收数额,:,唐代调布,受田农民,人丁,实物(粮食和布帛),固定,赋税制度一、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3、租庸调制的特点1)征收对象,23,,,赋税制度,一、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4,、租庸调制的建立基础,材料二:,均田制,是北魏至唐中叶的土地制度。
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二,》,,材料三:“丁男一人,授田百亩,但岁纳租税二石而已言以公田假人,而收其租入,故谓之租——《陆贽集》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其一论两税之弊须有厘革》,基础:均田制的实施,赋税制度一、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4、租庸调制的建立基础材料二:,24,,材料四:,“,唐之始时, 授人以口分、世业田,而取之以租庸调之法,其用也节——,《新唐书》卷四十一《食货志》,材料五:,“,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态其耕稼则其富矣——,《贞观政要》卷八《务农》,赋税制度,一、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5,、租庸调制的影响,影响:①,对农民人身控制增强,减轻赋役负担,②以庸代役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的发展,③政府赋税得到保障,材料四:“唐之始时, 授人以口分、世业田,而取之以租庸调之法,25,,赋税制度,二、两税法的创建,,材料六:,天宝十四载,户部上天下户数,八百九十余万,安史之乱后六年统计,天下户,一百九十余万,,较乱前减少七百余万,天下人口一千六百余万,户减五分之四,人口减三分之二。
——邝士元《国史论衡》,,人口数量骤降,赋税制度二、两税法的创建 材料六:天宝十四载,户,26,,,赋税制度,二、两税法的创建,,,材料七:,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资治通鉴》卷226,,材料八:今,富者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强家,为其私属,终岁服劳,常患不充——《新唐会》卷四十二《食货志》,户籍混乱,财政困难,征税体系混乱,土地兼并,赋税制度二、两税法的创建 材料七: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27,,1、背景,赋税制度,二、两税法的创建,1,)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难以维系,,租庸调制弊端日显,难以延续,3,)政府开支加大,需解决,财政困难,4,)地方节度使势大,,征税体系混乱,1、背景赋税制度二、两税法的创建1)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28,,(,1,)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划分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缴纳货币,代替缴纳实物;,(,2,)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3,)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4,)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赋税制度,二、两税法的创建,杨炎(727—781),2、内容,780,年,宰相,杨炎,提议实行两税法,冬小麦,4,、,5,月份收割;,春小麦,8,、,9,月份收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1)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划分户等)缴纳户税,赋税制度二、两税,29,,,材料九:两税之立……,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材料十: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白居易集》卷2《重赋》,赋税制度,[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
二、两税法的创建,3,、影响,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材料九:两税之立……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30,,(,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设置了不同的征税标准,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公平;,(,3,)减轻了财政上的混乱,加强了中央经济力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赋税制度,(,1,)两税定额存在漏洞,税外加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2,)两税法下土地合法买卖,进一步加重了土地兼并的现象作用,弊端,3,、影响,二、两税法的创建,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31,,,,征税依据,,征收形式,,征税对象,按人丁纳税,按土地、财产,的,多少,征收,实物,征收钱币为主,对人身控制较大,除王公外的一切家户都要承担,租庸调制,两税法,,人身依附,减轻人身,控制,受田农民,三、与租庸调制相比较,,两税法新在何处?,赋税制度,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征税依据征收形式征税对象按人丁纳税按土地、财产的多少征收实物,32,,,赋税制度,四、总结,时间,制度,内容,春秋末,,,西汉,,,魏晋,,,隋、唐前期,,,唐中后期,,,初税亩,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履亩而税,根据土地和人口多少征收赋税和徭役,受田农民缴纳租、调,服徭役、兵役,受田农民除缴纳租调外,可纳绢或布代役,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一切杂税、杂役,夏秋两季收税,,,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赋税制度四、总结时间制度内容春秋末西汉魏晋隋、唐前期唐中后期,33,,,1,、,税收种类:,2,、,征税形式:,3,、,征税标准:,4,、,人身控制:,赋税制度,四、总结,繁杂,➩,简化,实物,➩货币,以人丁为主,➩,以土地财产为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1、税收种类:赋税制度四、总结繁杂➩简化实物➩货币以人丁为主,34,科举制,中央官制,选官制度,赋税制度,,,,三省六部制,租调制,,两税法,九品中正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租庸调制,,,公平公开,日臻完善,,三公尚书台,,,,适时发展,,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科举制中央官制选官制度赋税制度三省六部制租调制两税法九品中正,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