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材料资源化循环利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
278页目 录1 概述 11.1 项目建设背景 11.2 建设项目特点 21.3 评价工作过程 31.4 分析判定相关情况 51.4.1 与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 51.4.2 选址规划相符性分析 51.4.3 “三线一单”相符性分析 61.5 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影响 61.6 环境影响评价总结论 72 总则 82.1 编制依据编制依据 82.1.1 国家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 82.1.2 地方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102.1.3 评价技术导则及相关技术规范 112.1.4 其他相关文件及资料 122.2 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 122.2.1 评价因子筛选 122.2.2 环境功能区划 142.2.3 环境质量标准 162.2.4 污染物排放标准 192.3 评价工作等级 212.3.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222.3.2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242.3.3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242.3.4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252.3.5 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252.3.6 环境风险评价等级 262.3.7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262.4 评价范围 272.5 产业政策和规划相符性分析 272.5.1 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 272.5.2 与《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相符性分析 292.5.3 与《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相符性分析 312.5.4 与《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实施意见(升级版)》(皖发〔2021〕19号)、《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芜湖)经济带的实施方案(升级版)》(芜市办〔2021〕28号)文件符合性 332.5.5与《芜湖市2022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点》(芜环委办[2022]4号文)相符性分析 35对照《芜湖市2022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点》(芜环委办[2022]4号文)相关要求,本项目建设符合文件相关要求,见下表。
352.5.6与《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相符性 362.5.7与《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37822-2019)相符性 362.5.8与《安徽省大气办深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皖大气办[2021]4号文)相符性 362.5.9“三线一单”相符性分析 372.5.10与《芜湖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成果)》相符性分析 422.5.11与《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原环境保护部2016年第82号)相符新分析 452.5.12与《废旧电池分选回收技术规范》(YS/T1174-2017)相符性分析 462.5.13与《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相符性分析 462.6 环境保护目标 473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503.1 依托工程概况 503.1.1 概况 503.1.2 依托工程概况 513.1.3 依托工程防治措施及达标性分析 633.2 建设项目概况 763.2.1 项目基本情况 763.2.2 项目建设内容 763.2.3 生产方案 793.2.4 废旧锂电池回收方案 793.2.5 产品方案 803.2.6 物料能源消耗 813.2.7 主要生产设备 843.2.8 项目周边概况及总平面布置 863.2.9 共用及辅助工程 943.3 影响因素分析 963.3.1 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 963.3.2 污染工序及污染因子 983.3.3 物料平衡和水平衡分析 983.3.4 项目施工期污染源分析 1033.3.5 运营期污染源强核算 1093.4 清洁生产分析 1253.4.1 清洁生产的目的 1253.4.2 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1253.4.3 清洁生产结论及建议 1294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304.1 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304.1.1 地理位置 1304.1.2 地形地貌 1304.1.3 气候、气象 1314.1.4 水文水系 1314.1.5 土壤植被 1324.2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324.2.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324.2.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354.2.3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394.2.4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404.2.5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444.2.6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147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485.1 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485.1.1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1485.1.2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1495.1.3 施工期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及评价 1515.1.4 施工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1535.1.5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545.2 运营期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1565.2.1 区域污染气象特征 1565.2.2 项目废气预测 1585.2.3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设置 1615.2.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625.3 运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1645.3.1 废水产生及排放情况 1645.3.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1645.4 运营期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1695.4.1 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1695.4.2 区域地质环境 1695.4.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745.4.4 场址区水文地质条件 1805.4.5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1815.4.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855.5 运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1855.5.1 噪声源强 1855.5.2 预测模式 1885.5.3 预测结果 1905.6 运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1935.7 环境风险影响评价 1945.7.1 评价目的 1945.7.2 风险调查 1955.7.3 环境风险潜势初判 2005.7.4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2045.7.5 环境风险识别 2045.7.6 风险事故情形设定 2065.7.7 源项分析 2085.7.8 最大可信事故及概率 2095.7.9 环境风险源项分析 2095.7.10 风险预测与分析 2095.7.11 风险防范措施 2155.7.1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要求 2175.7.13 分析结论 2215.8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2235.8.1 对生态环境影响 2235.8.2 生态环境影响小结 2236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 2256.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可行性论证 2256.1.1施工期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2256.1.2施工期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2266.1.3施工期噪声防治措施 2276.1.4施工期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2276.1.5生态保护、恢复措施 2286.1.6施工期环境管理 2286.2 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可行性论证 2296.2.1 运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及可行性分析 2296.2.2 运营期水污染防治措施及可行性分析 2346.2.3 运营期噪声污染防治对策与可行性分析 2376.2.4 运营期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对策与可行性分析 2386.2.5 运营期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2386.3 环保投资 2427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2467.1 社会效益分析 2467.2 经济效益分析 2467.3 环境效益分析 2467.4 小结 2478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2488.1 环境管理 2488.1.1 环境管理的目的 2488.1.2 日常管理要求 2488.2 环境监测 2508.2.1 环境监测的目的 2508.2.2 环境监测机构的建立 2508.2.3 环境监测计划 2508.3 排污口规范化要求 2518.4 与排污许可联动内容 2528.5 污染物排放清单 2528.6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2558.6.1 总量控制因子 2558.6.2 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559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2569.1 建设项目概况 2569.2 产业政策相符性 2569.3 规划相符性及选址可行性 2569.4 环境质量现状 2579.5 污染物排放情况 2579.6 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2589.6.1 环境空气 2589.6.2 地表水 2589.6.3 地下水 2589.6.4 噪声 2589.6.5 固废 2599.7 环境风险分析 2599.8 公众意见采纳情况 2599.9 污染防治措施 2609.10 总量控制 2619.11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2619.12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2619.13 总结论 261V附件:附件1 环评委托书附件2 立项文件附件3 营业执照附件4 土地文件附件5 依托工程环评批复及验收意见附件6 废旧锂电池回收意向书附件7 关于废旧锂电池收集处置有关问题的复函(环办函[2014]1621号)附件8 企业产品质量标准附件9 白马山水泥厂监测报告附件10 海螺川崎验收检测报告附件11 关于安徽海创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材料资源化循环利用项目环境保护责任主体的协议附件12 承诺书附件13 管道安装许可证附件14 废旧锂电池成分检测证明附件15 现状监测报告附表: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基础信息表安徽海创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材料资源化循环利用项目1 概述1.1 项目建设背景安徽海创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12月08日,注册资本2亿元,注册地址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火龙街道九华南路105号,公司主要从事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不含危险废物经营);能量回收系统研发;新材料技术研发;再生资源回收(除生产性废旧金属);再生资源加工;再生资源销售;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等。
随着人类社会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电池作为一种便携式能量储蓄器,在社会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成为第三大消费品之一锂离子电池是重要的电子基础产品,也是新能源及新能源电动车等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动力和储能系统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随之产生的废旧锂离子电池的数量和重量呈现出了井喷式的上涨废旧锂离子电池中大量金属元素及有机物不仅有潜在的经济价值,而且有极大的污染隐患回收处置废旧锂离子电池不仅可以消除污染源,而且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其中包括大量的有价金属离子钴、镍、锰、铜、铝、锂等物质本着保护环境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在环保安全利用的前提下,国家于2016年12月26日发布了《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提出:“优先考虑资源再生利用,以减少资源浪费”对于再生利用技术成熟的废旧锂电池,鼓励加以收集和利用目前已知的废旧锂电池回收工艺主要集中于钴、镍和铜的回收,很少考虑回收锂据研究机构预测,到2050年全球的金属锂需求量将达到4000万吨,而全球目前已探明锂资源总储量换算成金属锂最多4500万吨,尤其我国的锂储量仅占世界储量10%。
当全球金属锂供给捉襟见肘时,我国的锂资源危机也将更加突出,因此回收循环利用废旧锂电池中的锂对我国发展锂电池行业具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