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五唯政策视角下的学术成果评价研究.docx
25页破“五唯”政策视角下的学术成果评价研究 陈敏 王轶摘要:最近,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出台了多个破除“五唯”不良倾向的政策文件,特别强调要破除学术成果评价中的“五唯”导向那么,我国学术成果评价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如何解决?梳理已有文献发现:目前我国学术成果评价容易受到作者个人和单位级别的影响;学术成果评价与个人利益、单位利益相联系;单位的学术成果评价制度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影响;交叉学科学术成果评价存在盲区分析认为:全球各评估机构发布学术评估指标的导向作用,国家、省部级及各级教学科研单位制定的学术成果评价制度,按照学科专业细分学术成果的相关制度等,均是造成不良评价倾向的诱因为此,笔者借鉴发达国家学术成果评价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学术成果评价的目的,建议重新审视我国学术成果评价制度,不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进而完善我国学术成果的评价方法,鼓励创作出有价值、高水平的原创学术成果关键词:学术成果;学术评价;破“五唯”;唯论文;评价制度;评价方法:G322 文献标志码:A :1008-5831(2021)04-0060-112020年2月17日科技部印發《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要求科研单位在科研成果评价中,破除重论文数量,轻论文质量,重论文影响因子,轻论文社会贡献的不良倾向。
此后,教育部、科技部又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科研单位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注重学术成果的实效根据《202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的数据,2010—2019年,我国发表SCI论文301.91万篇,排名世界第二,仅2019年发表SCI论文49.59万篇,比2010年的12.15万篇高出37.44万篇,近三年我国发表SCI论文数量正在快速增长又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的近三年《全球创新指数》统计,20162019年间我国创新指数全球排名分别为第25位、22位、17位和14位,与之相应的我国全球创业指数也快速上升中国电子学会2020年12月份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6%,而西方发达国家为50%左右由此,引发我们思考:我国学术成果到底该怎么评价?现存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存在哪些问题?存在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有无可借鉴的相关经验?换言之,如何破旧立新重构我国的学术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教育部、科技部提出的破“四唯”“五唯”目的一、学术成果评价及其文献梳理近年来,关于学术成果评价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成果的评价方法,二是学术成果的评价制度。
一)学术成果评价方法研究1.从学术成果被引数量,判断学术成果的社会影响目前,主张以成果的被引数量判断学术成果价值的代表性文献有:Aversa[1]从学术论文的视角分析学术论文的被引数量与论文老化之间的关系,认为低被引论文的老化速度明显快于高被引论文;Smith & Presser[2]首次采用H指数方法测评学者与学术成果质量之间的关系,认为学者的H指数越高,其学术成果质量越高;Bornmann[3]采用引用行为研究方法分析学术成果的引用行为,发现对学术成果的引用行为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学术成果展现平台、作者所在单位和作者自身影响力;Egghe[4]对H指数方法进行改进,增加了高被引学术成果的被引频次,认为该方法更能够反映学术成果的创新程度;张凌云等[5]以旅游学科学术成果为例,从数量型和H指数方法对学术期刊与学术论文质量之间关系进行评价2.运用替代变量评价方法,分析学术成果的综合质量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可以采用学术成果的下载量、浏览量、收藏量、粉丝量、推送量、点赞量、评论量、置顶量、转载量等替代变量来评价学术论文的质量代表性研究有:Priem & Hemminger[6]采用Web2.0服务,在学术论坛平台检查学术成果的使用和引用情况,如书签、微博等,试图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来评价学术论文的质量;Piwowar[7]认为,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可以通过学术成果在社交平台上的下载量、浏览量、书签量、讨论量等数据来评价学术成果的质量;王轶[8]认为,学术成果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可以通过学术成果被四大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的转载次数和、微博等浏览次数来衡量。
3.评价学术成果内容,判断成果等级代表性文献有:Yogatama[9]以学术论文为例,研究学术论文作者、研究主题和发表期刊等指标来预测学术论文的引用,进而分析学术论文的质量;Livne[10]采用机器学习技术分析数百万篇学术论文的质量,识别的特征包括:期刊社会声誉、论文作者、作者机构、引文特征和论文内容等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建立模型分析学术论文的未来被引数量,以此评价学术论文质量;索传军等[11]基于认知计算的学术成果评价方法,从该领域的学术语义内容的视角对学术成果的内容进行评价;赵镇等[12]基于SCI学术期刊的学科分类和分区,通过最高系数、基准系数计算他们的p值系数,这样的计算方法有助于消除不同学科学术期刊之间影响因子的差异,为客观评价学术成果价值提供参考4.采用学术成果综合评价方法,评价学术成果质量对学术成果质量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代表性文献有:Van Raan[13]采用论文被引数量和同行评价的方法来评价学术论文的质量;贺颖、邱均平[14]认为,同行评议与科学计量相结合,建立遴选系统,是评价学术论文质量的另一种有效方法;张积玉[15]以S大学为例,分析该大学在教师学术评价方面的探索,包括评价制度的改革、对不同教师群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在评价方法选择方面,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学术水平评价与学术贡献评价相结合等;刘俏[16]将Altmetrics指标与传统计量指标(即论文的被引频次)结合起来,计算学术论文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
5.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同行评价方法,评价学术成果质量部分学者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指标,通过逐级提取方法,提取学术成果中心度指标,据此对学术成果的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的方法有:网络节点、学派论等(Mcnamara[17];Upham[18];高锡荣,杨娜[19])还有部分学者采用由同一领域专家对该领域内的学术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贺颖等[20]),这种评价方法在学术论文评价中应用广泛二)学术成果评价制度研究对学术成果评价制度的研究,已有成果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学术成果评价制度往往会受到科研单位管理体制的影响代表性文献有:Smith[21]认为,目前高校存在很多校区,不同校区发展定位存在差异,那么学术评价就应该采取差异化评价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成长;马永霞、仇笳熙[22]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鉴定为例,强调学术成果的阶段性评价与同行评价等两项评价制度在提升学术成果质量中的关键作用;李法惠[23]认为,在我国学术论文评价制度中,存在过度引用与抄袭之间的关系、过度引用与高质量论文之间的关系;刘明[24]认为,学术论文不能“以刊评文”,而是强调学术论文的质量,建议完善我国学术评价制度,构建以学术界和读者为共同基础的评价机制;叶青、彭辉[25]认为,目前学术成果评价制度存在不完善之处,建议在定量和定性评价基础上,采用代表性学术成果作为评价学术论文(或著作)的一项指标;Lamont & Mallard[26]通过比较美国、英国和法国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学术评价方法,认为人文社科学术成果的评价不能注重形式,需要学术评价委员会设立不同的专家委员会,加强同行评价及其加强对已有成果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的评价等;白如江等[27]基于学术论文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分析了学术论文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李立国[28]认为,学术评价制度就是牛鼻子,什么样的学术评价制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学术评价结果,因此评价制度具有极端重要性。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已有学者主要关注学术成果的评价方法,包括H指数法、社会网络法、同行评价法等;在评价制度方面,国外文献偏重于在学术自由、学术自治背景下探讨学术成果的评价制度,国内文献侧重于在理论层面探索学术成果的评价制度上述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但也存在不足需要回答,主要体现在:我国学术成果评价存在哪些不良倾向?其根源在哪里?结合科技部、教育部破“五唯”“四唯”文件精神,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学术成果评价方面应该怎么做?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正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二、学术成果评价的不良倾向分析(一)学术成果评价与作者个人社会影响和个人利益挂钩1.学术成果评价容易受作者学术身份的影响在学术研究与评价实践中,学术成果评价往往受到学术成果作者学术身份的影响主要存在下面两类影响:一是已经在业界公认、有很多知名头衔的学者,其署名的学术成果一般很容易被认定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主要原因在于这类人群已经在学术界树立了相对权威另外,评价该类学术成果的专家都有可能与知名学者有着密切关联,如师生关系、同一师门关系等连带关系,所以知名学者的学术成果即使没有太多新意,其学术成果也很容易被认定为高质量学术成果对于是否真正属于高质量学术成果,目前国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很难认定。
当然,这里并不能否认上述知名学者曾经发表过、出版过有思想、有创新性的高质量学术成果二是熟悉高水平期刊写作套路的高产作者有这么一批熟知国内学术评价中被认定为高水平学术期刊写作范式的作者,他们熟知这些期刊的偏好和范式,且与这些期刊形成了良好默契,其学术成果很容易在这些认定的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发表后的论文在国内很自然地被界定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如国内一些学者熟知SCI期刊的写作套路,且与SCI期刊形成了良好的默契关系,他们的文章很容易在SCI期刊上发表,发表后的SCI论文很容易在国内被认定为高质量学术成果针对上面两类学者的学术成果,该如何评价,值得高校和科研单位深思2.过于强调学术成果评价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作为科研激励的一种手段,学者发表的学术成果级别越高,获得的科研奖励越多,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学者把学术成果的评价与个人利益完全挂钩,那么学术成果的评价就容易失去其本质的公正性,就容易功利化过于功利化的学术成果评价不利于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科学现在国内各高校及科研单位,普遍将学者的学术成果等级直接与其职称、奖励、职务晋升、住房、人才引进、学术头衔等个人利益捆绑在一起,导致的结果是容易滋生学术腐败,学术成果商业化,学术创作短视化,直接影响了学术成果的创作环境,影响了学术成果评价的公正性。
二)学术成果评价与作者所在单位级别、单位利益挂钩1.学术成果评价与作者所在单位级别挂钩目前,国内学术成果评价机构在评价学术成果的质量时,如果学术成果的质量差异不大,作者所在单位的行政级别越高,其学术成果被评定的级别就越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论文发表方面在国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发布的顶级权威期刊),一般都刊发“211”“985”“双一流”高校或者省部级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文章,非上述科研单位人员很难在上述顶级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甚至有部分期刊明确规定,不發表非“211”“985”“双一流”高校及地级市科研单位作者的论文,无论这些学术论文质量高低二是学术成果评奖方面上报省部级或国家级奖项的学术成果可能都在同一出版社出版,或者是在同一学术期刊上发表,就因为作者所在单位的行政级别不同,获奖的级别和难易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单位级别越高,越容易获得高级别奖项2.学术成果评价与作者单位利益关联目前社会上的各种高校综合排名、学科排名都与高校、科研单位产生的学术成果级别挂钩,挂钩的结果就是,高校和科研单位尽可能鼓励本单位人员多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出重金招聘能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的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