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观中秋-论民俗的传承和变异.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F****n
  • 文档编号:100166724
  • 上传时间:2019-09-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2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观中秋,论民俗的传承与变异洪卉卉 08本科班摘要: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步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1]民俗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一方面随着中国本土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中国文化的稳步传承、和谐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的不同形式的侵入和冲击,又促使着中国文化的不同层面的变异不管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有明显体现在此,主要就节日文化做简要分析作为中国四大节日之一的中秋节,应该说是以不变应万变,在传承中发展,在变异中体现现代元素本文通过对中秋节的历史渊源、中秋节的命名、月饼与中秋节的特定关系及当今社会的时尚中秋四个方面内容来论述民俗的传承和变异,并简要评析其现实意义关键词:民俗、节日文化、中秋节、传承、变异节日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不仅记载着我们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显现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反映我国民众那种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节律[2]。

      因此,节日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节日民俗作为一种独立的方面,放在各类民俗的最前面,可以充分展示各种节日活动的各个方面民俗界认为,节日是“一年当中由种种传承线路形成的固定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3]”这一定义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可以说是具有权威性的,就如人们每年过春节,其大概日期是固定的,其特定主题就是“家庭团聚,辞旧迎新当然,在民间节日这一课题上,不乏研究者,有人认为节日是一种祭祀活动,也有人认为节日是一种警醒农活的节令标志,还有人认为节日是人们狂欢发泄日,甚至有人认为节日就是为了饱食一餐,以慰藉自己的辛苦劳作,等等其实这些不同看法是大同小异的总之,节日的主人公是人,节日中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及文化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增添了不少色彩由于现代社会化进程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的剧变使节日文化的传统受到很大的冲击,许多节日或节日活动所呈现的自然美、生活美,有的已经过时,有的开始兴起,有的需要适当改进,有的开始或已经变异,有的则可以继承和发展如春节中渐渐隐退的家庭之间互送大礼;青年情侣们喜欢的外来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等;五一劳动节的七天假期改为三天;粽子已不在是端午节的特色,而成为人们的日常食物;清明节始终是人们祭奠祖先、踏青的最好时日等等。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节日文化底蕴可谓博大精深;作为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其节日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人们在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在变异上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所以,作为华夏儿女,我们应当在自己生活中的节日文化上作出自己应有的思考一、观中秋节的起源及历史演变,论民俗的传承和变异 在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的形成是最晚的在汉魏民俗节日体系形成时期,中秋节节日尚无踪迹;唐宋时期因时代的关系,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日出现;明清时期中秋节已上升为民俗大节[4]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主要认为是起源于古老的月亮天体崇拜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5]”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日月这两大天体,在古人的观念中代表着世界的两极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日月分别为阴阳的代表,在时间上分属日夜同时,日月是构建历法体系的基础,季节上分属春秋,空间方位上属东西,五行中属水与火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礼记·祭义》所谓:“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日月的正常运行是宇宙和谐的保证,因此古人很重视对日月的祭祀。

      中秋拜月当然不是空穴来风,每一个节日或者一个习俗的形成都有一些典故或则传说,不论其真实与否,在我们民俗学中,只要是被代代传承下来的,我们都应该接纳关于中秋有这样一些传说,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月亮似乎就成了美的化身,这也为文人们在诗词中赞赏月亮提供了有力的后备力量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这也如当代人们所谓的“事事圆满才算成功”,只要是关于圆的事物,人们总害怕其有所缺失,月圆之夜,人们往往会心情愉悦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的一种表现形式当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拜月活动,在此不再叙述,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样一些民俗活动是否依然被人们所接受和传承着呢?就汉民族来说,不少的祭月拜月活动已经消身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性的商业形式而不少少数民族的汉化也能体现着民俗的变化虽说民俗的传承并不排斥变异,且也不能避开变异,但这种变异不应是随意的,更不能人为的改变,它应该顺其自然而发展,合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要素,一旦人为的使其改变,便很难再恢复民俗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魅力特别是节日民俗,在其代代相传中,人们在各种节日上聚会、狂欢、享受美食、释放自我,这一切都在丰富人们的思想和情趣可以说不少的变异是源于人类自身的,但是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都应该有意识地去保护,如能在现代这种充满焦虑的社会上感受到一丝清爽的节日文化之风,何尝不是一大乐事呢?所以,我们应该对各种节日历史渊源进行考究,感受前人之气息,促发自我之思想二、摹中秋节的名称,论民俗的传承与变异众所周知,中秋节是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她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合称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且不论民族地区,都在这天共度这个节日,从这里我们可知道如今“中秋”一词在中国人心里的重要位置。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 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月节”中秋节也曾被称为“仲秋节”,那是因为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称“果子节”;侗族称为“南瓜节”等等由此可以概括出我们今天所说的“中秋节”曾被取名为: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团圆节、女儿节、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端月节、仲秋节、果子节、南瓜节等那么如此之多的名称究竟是说明了人们的不确定性还是人们对于这个节日的喜爱之情呢?从民俗的传承变异上来说,我想,这也体现了民俗传承中的口头性,有很多名称并非被特定文献记载的,而是通过人们之间的口头相传而从名称上的由“季节”命名转为绕“月”命名或“事物”命名又可看出人们在传承民俗时思想上的转变,从而便引起了民俗的变异。

      然而,名称只是对抽象事物的具体化表现或是起到标志性作用和美的感受,也正如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名字,即便有其意义,也是人们所特别赋予的对于整个节日活动来说,不论其为“中秋”或“仲秋”,人们都会在八月十五这天庆祝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民俗在传承和变异上并非总是意义深刻,也并非只有消极影响,我们应该辩证的客观的去看待,且要联系实际生活三、尝中秋月饼,论民俗的传承与变异 中秋节前两天,我们就能看到各大超市、饼屋的月饼已是琳琅满目,在慨叹今年物价飞涨、十元难求一物的同时,人们又不得不为这盛大的节日的到来下狠心买下几个月饼所幸的是,如今月饼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月饼似乎是越做越小了,虽然小月饼的价钱并不低,但是就品尝来说已经足够了,所以不管生活压力再大,节日的气息是应该感受的而且平时就算有钱也是很难买到月饼但是对于中秋月饼真的只是为吃而吃吗?究竟其根源,其发展是怎样呢?月饼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苏东坡曾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怡”,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节物重在尝新,如尝石榴、枣,橘、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还没有将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民间流传的元朝末年八月十五吃月饼反抗统治者的传说虽不可信,但至少部分说明了民初以来中秋吃月饼的事实。

      明代中秋节馈送月饼是全国普遍通行的重要节俗在明朝初年中秋已有食饼习俗,据《客座赘语》记载,明宫廷中秋太子向父皇进献月饼,民间城乡更是以月饼为节礼互相馈赠[6]到了清代,清统治者的宫廷生活皆袭明制,每遇中秋,便制月饼,为了适合本民族的饮食习惯,清宫月饼的馅心中掺入了奶油等,出现了“敖尔布哈月饼”、“月饼”等特色品种,敖尔布哈为满语,汉意是奶饼子在快形上,清宫月饼小者寸许,大者尺余重量上,轻者盈两,重者二十斤强在品种上,除以上所举月饼外,尚有桃顶月饼、供尖月饼、自来红月饼等二十余种[7]月饼的花样品种多式多样,有的也用于祭示活动了解了月饼的历史及流传,我们吃月饼时必有另一翻滋味随着文化,特别是艺术业和饮食业的进步发展,月饼设计者和制作者从美和新的角度不断改善月饼的大小、形态、花样及其味道让人有种“不见其样,便闻其味;一见其型,便想咬一口的冲动现代月饼有心形、动物形、花形等形状,有苹果味、凤梨味、荔枝味、香蕉味等水果味道,有嵌入豆沙、果仁、瓜子、巧克力等不同口味的饼心所以,如今的月饼业是从商者在看到人们对中秋节的重视的基础上所利用的重大商机,虽然带有些许铜臭味,但在民俗的观点看,其对民俗的传承和变异还是做了一定贡献。

      不仅月饼得以代代相传,其形状口味变化也适应了时代和人们的双重需要四、展时尚中秋,论民俗的传承和变异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们事事上网,不论国内国外信息,都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而随着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也在不断推进,娱乐影视事业更是掀起了时尚的潮流时尚作为这个时代的主题,无处不在,小到一个字词,如“囧、给力”,这都是当今社会的新标志,而大及国际间的文化熏陶,如服装、饮食的相互渗透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也成了这一时尚潮流中的“弄潮儿”传统其实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虽然中秋节为传统节日,但其活动却无不流露出时代的意义人们利用中秋嫦娥奔月的传说并进行加工改造,制造出各种玩具、图片,在十字绣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一副大的“嫦娥奔月”的十字绣挂到正堂墙壁,给整个家庭都增添了一份文化气韵;中秋月饼成了亲戚之间沟通感情的桥梁,晚辈们送月饼给长辈以示孝敬,情侣之间互送月饼以示爱慕之心,有的还自己制作月饼,并刻上自己的祝福,正体现了这个创新时代的要求;中秋赏月让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得到惬意的享受,家人可以得到团聚,情侣之间也能制造出不少浪漫事件我想,中秋节不仅只是一年中一天的聚会,更多的代表着人们对情感的追求。

      民俗似乎在这个时尚社会逐渐消失,但人们的各种活动的开展却不断体现了对民俗的传承变异五、概论由此,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高等学校学生手册.doc 2025年区教育系统招聘编外教师储备人才事业单位考试押题.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轴对称现象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1200张纸有多厚教学设计范文.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移、旋转现象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设计范本.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范文.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设计与意图.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我学会了吗教学课件.pptx 2025年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笔试试题.docx 2025年深圳市大鹏新区发展和财政局招聘考试笔试试卷.docx 2025年绵阳市梓潼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招聘考试试题.docx 2025年来宾市妇幼保健院招聘考试笔试试题.docx 2025年无极县教育系统招聘教师考试笔试试卷.docx 2025年灵山县第三中学调配教师考试笔试试题.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