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城市地理学讲义 第七章.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37847816
  • 上传时间:2018-04-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66M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七章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掌握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和方法 了解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认识中国城市发展的方针 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省区级差异 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对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认识 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规模分布: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等级)分布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是和用什么方法、指标来衡量城市规模结构或规模分布特点联系 在一起的 一 城市首位律 这是马克·杰斐逊早在 1939 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 分,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领导城市城市首位度:用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来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 的简单指标就是城市首位度S2=P1/P2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称首位分布 二 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 四城市指数 S4=P1/(P2+P3+P4) 十一城市指数 S11=2P1/(P2+P3+P4+…+P11) 2 城市指数、4 城市指数和 11 城市指数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抓住第一大城市与其他城 市的比例关系,因此有些作者把它们统称为首位度指数。

      一个国家或区域当首位度指数达到何值时,才能认为是首位型分布呢? 一个比较合理的建议是: S2>2,S4、S11>1 属于首位型分布 24 属于高度首位分布 首位比——最大城市人口占区域内城市人口的比重 首位比=P1/P三 城市金字塔在一个相当广阔的地域空间里,总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城镇居民点把它们按大小分成 等级,就有一种普遍的规律性存在,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 规模小的城市等级,城镇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 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金字塔的基础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顶端是一个 (常常就是首位城市)或少数几个大城市不同城市规模组之间的城市数量的差率有没有规律性呢?它们的关系可以用每一 规模级城市数与它上一规模级城市数相除的商(K 值)来表示中心地学说的理论模型认为 K 值是常数也有人认为,K 值是变化的,规模级越 高,K 值越大;规模级越小,K 值越小这些理论值都可能成立,但如果城市规模级 划分的间距不同,这种关系就会变化城市金字塔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只要注意采用同样的等级划分标准,对不同国家、 不同省区或不同时段的城市规模等级体系进行对比分析,还是很有效的,能够从中发 现它们的特点、变化趋势和存在问题。

      城市规模等级“头轻脚重”的金字塔型结构,是专制城市数量随规模级变化的一 般规律不同等级城市的人口数量结构并不存在随规模级而呈“头轻脚重”的递变规 律大城市级的人口比重总要远远超过大城市数量所占的比重 四 位序——规模法则对于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的关系所 在的规律,就叫做位序—规模法则这个规律最早是由奥尔巴克 1913 年提出的他在研究中发现 5 个欧洲国家和美国 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关系:PiRi=K (1)式中 Pi——是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 i 位城市的人口Ri——是第 i 位城市的位序K——常数1925 年罗特卡发现美国符合:式中 Pi——城市 i 的人口规模;Ri——该城市的位序这一模式给出了一个比奥尔巴克的约束性方程能更好地拟合 1920 年时美国 100 个最大城市的例子罗特卡的贡献在于对位序变量允许有一个指数1936 年在辛格的研究中才出现一般转换公式:1949 年捷夫提出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可用简 单的公式表达: (5)式中 Pr——第 r 位城市的人口P1——最大城市的人口r——Pr 城市的位序这样,一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是最大城市人口的一半,第三位城市是最大 城市人口的 1/3,以此类推。

      这种位序—规模分布的图解点表示在双对数坐标图上时, 就成为一条直线假如一个国家有很强的首位度,那么这个国家的城市规模分布曲线 就明显偏离位序—规模法则,表现在强大的首位城市以下,缺失中间等级的城市,而 小城市相对丰富,在曲线的后一段又接近位序—规模法则捷夫的模式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作为一种理想状态,已被很多人接受这也就是前 述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以 1 作为理想标准的依据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公式实际是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6)式或(7)式对检验、比较或预测某个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非常有用只需把这个城市体系中每个城市落到横坐标为位序、纵坐标为规模的双对数坐标 图上,就可以对这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有一个初步的概念然后对作对数变换后的 城市规模(因变量)和应对的位序(自变量)进行回归,这实际上是 y=a+bx 形式的 一元线性回归a 值的大小在坐标图上是回归线的截距,b 值是回归线的斜率 (相当于 q)回归的相关系数很大,说明该体系符合位序—规模分布,从最大城市以下,各规 模级是基本连续的;相关系数不很大,则很可能是首位分布,或者在高层次有多个中 心并存或其他特殊类型a 值的大小在坐标图上是回归线的截距,反映了第一位城市的规模。

      b 值是回归线的斜率,︱b︱值接近于 1,说明规模分布接近于捷夫的理想状态;︱b︱值大于 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大城市很突出,而中小级城市不够发育, 首位度较高;︱b︱值小于 1,说明城市人口比较分散,高位次城市规模不很突出,中小城市比 较发育 多年的城市规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b︱变大,说明城市规模分布集中的力量大于分散的力量; ︱b︱变小,则说明分散的力量大于集中的力量 a 值的变动,反映了第一大城市的变化趋势城市规模的实际值与理论值之间的正负离差,对判断各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前 景也有一定参考价值把城市职能的特点和规模分布结合起来,则可以较好的解释城 市规模分布的现状特点案例 2:日本高阪宏行对新泻县的城市体系做的位序—规模分布,得出 1955、1965 和 1975 年的回归方程然后对各城市做人口预测,对预测得到的城市人口又做回归分 析,结果如下:第二节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讨论 一 国外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学术界一般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两种主要类型,介于 这两者之间的,属于过渡类型,并且提出各式各样的理论解释 二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讨论 1 是首位分布好还是位序—规模分布好? 有许多人对首位分布提出种种指责: ① 首位分布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种寄生作用 ② 首位分布的空间集中是对资源的一种低效利用方式,有损于更合理的资源利用 ③ 首位分布代表了一种超国家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全国动员,因此对经济增 长有害 ④ 首位分布反映了许多社会方面的不平等,等等 也有许多人从传统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角度提出不同见解,指出空间集中的有 益影响: ① 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于知识的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 交流; ② 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低,因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 率是最高的 ③ 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 更能吸引投资,等等。

      2 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有没有联系? 一种很流行的观点是,城市的首位分布是和经济发展的低水平联系在一起的,甚至 简单地说,经济不发达是造成首位分布的原因有人说经济发展的早期是不均衡的,到后期是均衡的贝里对 38 个国家的一项研究较又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横坐标为城市规模的对数,只表示等级,纵坐标为城市数的累积百分比把不同规 模级的城市数的累积百分比落到图上,如联起来接近直线,即为对数正态分布,即 位序规模分布,如有空缺,呈明显折线,即为首位分布结论是: 1) 13 国为对数正态分布,有大国,也有小国,有穷国,也有富国; 2) 15 国为首位分布,基本上是小国,有穷国,也有富国; 3) 9 国为过渡类型,有接近于首位分布的过渡类型,也有接近于对数正态分 布的过渡类型; 4)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与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没有必然联系; 5) 城市规模分布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必然联系; 6) 属于对数正态分布的,一般是大国,城市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政治经济 复杂的国家,属于首位分布的一般是小国,城市化历史短的国家,经济政 治简单的国家第三节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一 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严重敏、宁越敏(1980)和许学强(1982、1993)先后用全国城市的详细人口资 料,进行了位序—规模法则的检验。

      研究的视角不同周一星利用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市人口”数据做了前 100 位城市两种不同截 距的位序—规模分析共识: 1) 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类型2) 1949 年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日益均衡,但各时期波动很大,主要反 映我国政治经济政策和经济过程不连续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上下起伏较大 3) 1978 年后我国高位序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指数有所回升,但总体上近一 二十年不会出现“标准均衡”状态 4) 高位序城市特别是最大城市的实际规模比他们的理论规模小得多,仍有较大的发 展空间 二 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60 年代以前,我国城市数量增长缓慢,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无论在数量和城市人口 中的比重都是上升趋势,中小城市的比重在下降60 和 70 年代,重点项目放到中西部, “三线”建设,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体 系中的地位受到消弱文革时期,中等城市数目增长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的结果) ,小城市没有得到应有 的发展1990 年与 2000 年较 1980 年的城市数有大幅增加,除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之外, 在行政体制上大量县改市、乡改镇、县级市改地级市是主要原因,导致小于 20 万人口 的小城市组无论在城市数和城市比重都明显上升。

      90 年代中期县改市的进程过快,同时又兴起地级及地级以上市兼并所辖县和县级 市该区的热潮,反映在 2000 年小城市数量和人口比重比 1990 有所下降,而大中城市 比重有所上升三 我国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四 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Ⅰ 高级首位型沪、京、津三个超大城市所在的苏沪和京津冀两个单元首位比相当 大,各规模等级城镇发育完善,更有多个大中型规模的核心城市带动地方经济,小城 镇也很发达是我国政治、经济核心区Ⅱ 中级平衡性辽、黑、鲁、川、粤五省强大的中心城市高位序城市不止一个,其 他等级的城市也基本齐全,首位比和不平衡指数都属于中等Ⅲ中级首位型我国重点开发的鄂、陕武汉和西安早先就是超越本省意义的华中和 西北的中心城市省内二级中心不够发达,中心城市虽有发展仍不足以改变首位比大 的特点Ⅳ初中级平衡性湘、内蒙古、豫、吉、皖、闽、浙、赣、桂九个省、自治区中小 城市较多,第一位城市规模不突出,首位比和不平衡指数在各类型中最小,过去工业 投资少、农业省Ⅴ初中级不平衡型晋、云、贵、新、甘五省、自治区原来经济比较落后,新中国 成立后开发性投资较多,省会城市的高速增长是这些省、自治区城镇体系变化的最大 特点。

      Ⅵ初级首位型如青、藏、宁,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城镇体系很不发育,人口集中 在规模不大的省会城市,首位比和不平衡指数特大 1) 省、自治区的城镇规模分布类型与市镇有关的人口数量因素(职工特别是工业职 工)关系最密切; 2) 与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工商业发展水平)有较密切的关系; 3) 与省、自治区的交通网密度有明显关系; 4) 人口密度是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开发程度的集中反映; 5) 用城镇人口比重来衡量的城市化水平与城镇规模分布类型间没有直接联系 从低级不平衡向低级平衡,再到中级不平衡,然后到中级平衡,再向高级不平衡, 又到高级平衡……为城市体系规划突破从不均衡到均衡,从均衡变得更均衡的固定套路提供了理论 依据 四 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 1 城市发展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