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重庆的风俗习惯作文.doc
5页2019年重庆的风俗习惯作文 但由于重庆有五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两个既热情又传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节日 心灵手巧的土家族人,在舞蹈上拥有非凡的天赋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祈祷、喜庆活动男女老少穿起节日的盛装,跳起欢快而热烈的摆手舞一时间,满耳喧天鼓乐,满眼婆娑舞影骁勇善战的苗族人,则对唱歌情有独钟一年一度的“赶秋”,是苗族人大展歌喉的传统节日青年男女还可以在“赶秋”节上,借歌声互表衷情 祭祀、祈祷、喜庆活动 黔江地区的土家族,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有大型祭祀、祈祷、喜庆活动,其间要跳摆手舞盛会时,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的土家人,男披西兰卡普,女着艳丽盛装,结队而来摆手堂前,张灯结彩,巫师头戴凤冠高帽,腰系八幅罗裙,手摇铜铃司刀,手舞足蹈地进行指挥三声炮响,鼓乐齐鸣,顿时歌声大作,男女相携,翩跹起舞,通宵达旦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动作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表现礼节仪式,劳动场景或战斗动作,节奏明快,舞姿优美,原始气息震慑人心 苗族“赶秋” 苗家人能歌善舞,苗家的歌或高亢激昂,或清越婉转,人不见面歌见面,人人会歌,以歌问候,用歌叙事,凭歌寄情。
歌,是苗族人寸步不离的影子,还是青年男女传情达意、互通心声的大媒人婚礼时,更离不了歌,主人要对客人唱谢客歌,对媒人唱谢媒歌,大家要对新婚夫妇唱祝福歌,亲朋好友要相互赛歌、对歌、盘歌,连唱三天三夜 “赶秋”是苗族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立秋这天,山寨的苗家人,换上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场上锣鼓喧天、歌声萦绕,打秋千、上刀梯、舞狮子、玩龙灯、跳猴儿鼓舞、歌台赛歌,热闹异常青年男女利用“赶秋”物色情侣,歌郎歌娘大展歌喉 此外,苗族的节日,还有“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过苗节”和“羊马节”等 ======================== 【民俗文化】 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炎黄”的始迹在黄河流域,而从夏禹始,先民的传闻则已开始南渐禹的出生地相传有三处,都在长江流域,即四川、江西九江和安徽据大量史籍所载,禹就是生于四川境内的汶山郡广柔县石纽乡,娶江州涂山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庆秦灭巴国设巴郡后,巴人更是长足步入了汉化的过程三千多年来,重庆处处留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痕渝鄂交界处,有屈原,王昭君的故里;涪陵周易园,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大足石刻,汇集了中国唐、宋时期石窟艺术的大量珍品;合川钓鱼城,保存着南京军民抗击蒙哥军队入侵的古战场遗址。
历代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苏轼、陆游、郭沫若等,都在这里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巴渝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与中国其他地区比较,无不大同小异重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曲艺、绘画,手工艺品及群众节令活动等,也颇能反映巴渝风俗民情 【重庆土家年夜饭】 “扣肉”“灌海椒”不可少 刚进腊月,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乡红杏村农民许文旭家就忙开了为了准备好这顿年夜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许文旭说,“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许文旭告诉记者,土家人之所以重视这两道菜,是因为以前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回肉,糯米也是稀罕东西,因此家家都把这两道菜当作年夜饭展示手艺的机会,同时也是为了犒劳辛劳了一年的家人。
令人意外的是,海带还曾一度成为土家年夜饭的主菜因为以前土家族聚集地区吃盐巴都困难,医疗条件也差,经常有人因缺碘患上大脖子病为了给家人补碘,土家人就在年夜饭上一道海带,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在当时的条件下,海带对土家人来说,真可谓“山珍海味”,经常吃根本不可能,因此成了年夜饭上的一道好菜如今,海带早已退出年夜饭的“舞台” 土家人吃过年夜饭后,各家都会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达对田地的热爱 客家人的不断迁徙,使他们对故土更为留恋对家乡山水、习俗的怀念使他们紧紧地团结起来,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困苦,传统习俗成为联系客家人的坚强纽带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来仍保持了客家的传统风俗习惯 客家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