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水培处理对明日叶种子萌发的影响.docx
5页不同水培处理对明日叶种子萌发的影响 王慧景 蔡晴语 林婷 连晋康 王天康Summary:本研究探讨了明日叶种子不同化学试剂处理对其萌發的影响,以期找到提高其发芽率的最佳处理方法本研究以4℃保存的明日叶种子为材料,分别采用不同浓度KNO3和木霉菌剂对明日叶种子进行不同时间浸种处理,研究其萌发情况结果表明, KNO3和木霉菌剂对明日叶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用0.5mol/L KNO3溶液浸种或1:400(1 g菌剂+400 mL无菌水)木霉菌剂对明日叶种子有很好的催芽效果Key:明日叶;发芽率;木霉菌;KNO3明日叶(Angelica keiskei),又名八丈芹、灵草、海峰人参、长寿菜等,原产日本伊豆、八丈诸岛,是伞形科当归属的2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一种药食兼用的蔬菜明日叶富含特有成分香豆素、类黄酮和查尔酮,还含有天然有机锗以及多种矿物质、蛋白质、食物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泛酸、胆碱和16种氨基酸等,在药理方面具抗氧化、抗溃疡、抗血栓、抗癌、降血脂、降胆固醇等作用,已被证实对多达48种人体疾病、不适症状、亚健康等有益处,其中降血糖、降血压作用最为明显,并能够预防肝硬化、动脉硬化,改善胃肠道功能、改善睡眠、改善视力、提高人体免疫力,被誉为“21世纪新型健康食品”,3年以上老根更是被赞誉为“海峰人参”。
2019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已批准公告明日叶为新食品原料,为明日叶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保障然而,由于明日叶在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并且明日叶的栽培繁育技术难度大,用常规手段种子发芽率极低(正常发芽率在6-7%左右)或根本不发芽,明日叶主要采用播种繁殖,播种前如果不进行催芽,用干种子直接播种,需30 天左右才能出土,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处理过程较长,另一方面在催芽的过程中很难控制温度、湿度,导致种子发霉腐烂,发芽率在基地,发芽时间长[1-3]目前生产所需的种子多数依靠国外进口,这些方法明显地限制了明日叶在我国规模化的生产和发展随着明日叶的广泛应用,研究明日叶的发芽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此项目具有重大意义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本实验采用江苏碧云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明日叶种子1.2主要试剂实验所有药品均为国产试剂(AR级)1.3试验方法1.3.1种子处理A 组:用75%无水乙醇浸泡明日叶种子不同时间,然后水培培养B 组:用不同浓度KNO3 溶液分别依次处理种子,然后迅速用蒸馏水冲洗数次,再用蒸馏水浸发芽实验C 组:分别用不同浓度木霉菌剂浸泡种子,再用蒸馏水浸作发芽实验,对照用蒸馏水浸种至相同时间,后做发芽实验。
1.3.2 以上各实验组处理用种子各100 粒,播于放有滤纸的培养皿中,均置于(25±1)℃的恒温箱中培养每天观察种子萌发的情况,统计发芽情况, 30天后统计发芽率2、结果2.1 75%乙醇消毒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对明日叶种子萌发的影响用75%无水乙醇浸泡种子,浸泡种子的溶液为淡黄色从发芽实验来看,明日叶种子由75%无水乙醇处理60 S过的明日叶种子发芽率为20%(表1)2.2 KNO3溶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硝酸钾(KNO3)作为无机盐能够通过调节溶液的渗透压从而控制水分进入种子,进而影响种子的引发经过KNO3溶液处理后,明日叶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都明显提高随着KNO3溶液浓度的提高,其种子的发芽率逐渐下降在发芽率用0.5mol/L KNO3溶液处理的种子与CK 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发芽率最高(表2)2.3 木霉菌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测定不同浓度木霉菌剂处理组和无菌水(CK)处理组的明日叶种子发芽率(表3)1:400的木霉菌剂孢子混合液处理下,明日叶种子的出芽率高于其他处理组,11 d时达到75%因此,1:400(1 g菌剂+400 mL无菌水)木霉菌剂对明日叶种子有很好的催芽效果3、讨论种子萌发和出苗,除了与种子贮藏有关外,还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如水分、温度等,为使明日叶种子发芽快,出苗齐,萌发前一般要进行浸种处理,使种子含水量达到40%左右[4]。
虽然明日叶种子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强,但适宜的萌发温度却以23℃为宜,且萌发时间缩短, 污染率明显降低,这一温度特点与明日叶产区的高山气候相一致在明日叶萌发过程中,污染一直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所以提前对种子进行表面消毒处理非常重要[5]实验证明,将种子进行激素和生物菌剂处理后发现, 发芽率明显提高,污染率降到最低[6]可见,进行激素处理, 是提高明日叶种子发芽率的必要因素Reference:[1]陈艺齐等,不同温度处理对黄芪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种子,2010,29(9):77-78.[2]何学利,IAA与NaCl 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 11) : 48-50.[3]李有志等,光照和温度对小叶章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33 (2):186-190.[4]刘建利, 7种激素对蒺藜状苜蓿种子发芽的影响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8( 2) : 113-117.[5]帅海威等,生长素调控种子的休眠与萌发遗传,2016,38(4): 314-322.[6]汪军,当归种子萌发的研究医学信息,2011,24(1):367-368.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100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