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二.docx
6页期中复习二——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李 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江水流夜发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译文: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缓缓流动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驿出发奔向三峡,一路上我思念着你,却见不到你,顺流而下到渝州!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括号内为错别字):羌 清(青)难点化解,美点追踪: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月亮走,我也走”,作者顺流而下,月送千里,意境可谓空灵入妙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练习巩固】《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江南逢李龟年杜 甫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风采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括号内为错别字):岐(歧)难点化解,美点追踪: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
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漂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图画像《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像是剧作家从杜甫的诗中抽绎出来的一样练习巩固】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的两句诗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2.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隐写“风景不殊,山河有异”的世乱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机会难得心情的两句诗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 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战场开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括号内为错别字):傍(旁)难点化解,美点追踪:首句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义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此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
所以,“无人送酒来”一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的思念,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写出了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了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关键的最后一句,设想它“应傍战场开”,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壁残垣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练习巩固】1.诗中“登高”一词点明了题目中“九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这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2.诗中把“美好”和“残酷”比照着写,表现作者无比思念又无限担忧的句子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夜上受降城闻笛李 益回乐前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括号内为错别字):烽(峰) 沙(纱) 芦()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前两句中,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后两句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练习巩固】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诗歌前两句描绘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或: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大漠月夜图)。
艺术技巧可以从以下四点择一分析: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笛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