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经典复习题汇总版.doc
7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 异化劳动理论:1•异化:概念的含义: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 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霍布斯一一卢梭一一费希特一一黑格尔一一费尔巴哈2•劳动:把劳动一一“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看作是人的本质,这是马克思在研究古典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的过程中,既运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原则来克服黑格尔异化观的抽象思辨性, 又运用黑格尔辩证法来克服费尔巴哈异化观的消极性和抽象性所获得的一项直接的成果, 它表明了马克思这时已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这种劳动的异化, 从而找到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发点3•异化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 动发生了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 其支配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 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 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4•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1) 物的异化(表现):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一一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 不断剥削工人的劳动产品, 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自己得到的却越少,创造出的财富越多,他自己就越贫穷, “劳动产品是劳动的对象化,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也是“劳动的现实化”;但现在劳动的对象化却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工人的非现实化; 工人对自己产品的关系成了一个异己的关系。
劳动产品虽由劳动者创造,不但不为劳动者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劳动者的一个异己的力量2) 自我异化(原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一一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因为劳动行为本身异化的结果, “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感到不是幸福,而是不幸, 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与智力,而使自己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受摧残”, “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劳动不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 劳动对工人来讲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是谋生的而不是乐生的, 是手段性的而不是目的性的, 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转变为强制的谋生的活动3) (结果)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一一“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与其他物的 类当作为自己的对象,而且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对待”, “人的生产活动就是类生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 ,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生产活动仅仅表现为个人的生活手段,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使类生活降低到本能生活以下4) (推论)人同人相异化一一是对前三重规定的概括,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 成对立关系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 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上述三点论到人对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 对自身劳动的异化, 对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而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 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所以导致人与他人的相异化二、 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谁决定谁,谁是起源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会重新暴露出来,私有财 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异化劳动导致并加深了私有制,私有制又反过来强化了不合理的社会分工和加深了异化 劳动在资本主义这个最后的,也是最发达的私有制社会里,异化劳动达到了顶峰所以, 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对抗形式, 才能消灭异化劳动 实现途径:“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 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 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 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 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 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 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在马克思所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中, 异化劳动已经消除,自由自觉的、社会化的劳动成为人的本质为人所占有、 控制,人与人的异化也因异化劳动的消除而消除, 社会化的劳动是人全面占有、控制自己的社会关系,因此,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 复归以保存以往的全部社会财富为前提 随着人与人矛盾的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因此解决,因此,这种共产主义是完全意义上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同时也是完全意义上的、现实 的自然主义,因而它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自由与必然的统一《手稿》中的人道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人如何在历史发展中通过消除异化而实现自由的 理论体系人的本质是劳动的对象化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如果异化世界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否定的形式, 那么,人的本质之积极的、肯定的形式就是自由自觉的劳动 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普遍性,在其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因为正是在对自然界的加工过程中, 在创造性的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 人把自己的生命力对象化, 并通过参加人们的共同事业而确证自己是自觉的类存在物。
马克思指出,无论在怎样的条件下,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是绝对必要的, 而工业的历史及其对象性的存在, 最明确不过地表现着人的本质力量 尽管工业直接完成着人的非人化,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式, 但它同时是以感性的、 对象的形式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本质力量简言之,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现实的、 历史的统一,只有在对象化的劳动过程中, 才能得到具体的和合理的理解 按照这种观点,在人类历史中形成的自然界、通过工业而形成的自然界,才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即“人的现实的自然界”自我异化的扬弃:共产主义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是从人的异化的极端形式导向自身复归的历史阶段,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理解为私有财产的否定, 理解为彻底废除私有制,并代之以把人的世界而不是物的世界作为生产目的的社会形态 因此,这种共产主义不仅是经济制度的全面变革,而且是新的社会关系的建立, 这种社会关系通过扬弃一切异化形式而使人得到彻底的解放,并展现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但是,这个解放决不是历史的简单中断, 相反,“自我异化的扬弃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换句话说,产生异化的社会关系本身包含着它的否定性的环节,发展着扬弃异化 的条件。
这种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地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因而,共产主义的运动和理论,不过 是对于异化劳动过程和私有财产过程的反映并与之对立的表现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马克思一方面在理论上把共产主义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并使之同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结合起来; 另一 方面又把共产主义理解为现实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而提出了根本性的实践要求三、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黑格尔否定的辩证法把人看成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人把自己的力量和本质对象化、 外化,创造出外部对象世界,对象世界作为独立的存在又反过来与人对立, 客体与主体对立,而人又在认识、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扬弃这种对立马克思积极肯定了黑格尔的这些思想, 但同时指出,黑格尔所谓的劳动仅仅指抽象的精神的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也仅仅是纯粹的精神运动的过程 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用现实的生产劳动改造并扬弃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劳动, 指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所诞生的过程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概括: 马克思指出,如何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 表面上看来是形式的问题,然而实际上却是一个关于本质的问题。
尽管马克思在 《手稿》中仍然认为费尔巴哈为这一批判奠定了基础,但他却由此而开展了一种更高的、 真正扬弃并克服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的主要功绩在于, 他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进行了 唯物主义的批判,并把黑格尔哲学作为神学的最后的理性支柱而加以摧毁 然而,马克思同时却在一个新的高度上看到,黑格尔第一个指出了 ---虽然是以抽象的、思辨的方式---以否定 之否定为形式的发展是一切存在的自我活动和自我创造的形式黑格尔的伟大之处就在于, 他把人看作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 “把对象化看作是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 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同时马克思又明确地指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思辨的神秘主义倾向:尽管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 把劳动看作是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 但他却只知道并且只承认一种劳动,即抽象的精神的劳动,从而使人变成了一种非对象性的、 唯灵论的存在物全部批判指向哲学世界观: 一方面,问题已不再局限于黑格尔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 而是扩展到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前提, 扩展到一般的辩证法原则,扩展到对黑格尔哲学的整个估价取舍;另一方面,马克思同费尔巴哈的联结点和分歧点已经实质性地显现出来, 批判费尔巴哈的基本理由已经酝酿成熟了。
四、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包含着新实践观的诞生 追溯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发展过程, 在博士论文阶段,他所讲的实践是哲学的实践,理论批判《莱茵报》时期,在对专制制度和私人利益进行批判时, 现实的“苦恼的疑问”使他开始转向政治批判, 《德法年鉴》时期,已看到了物质力量的重要作用,《手稿》时期重视了生产实践而这一条概括对于西方整个哲学传统的批判马克 思在这一条中表达了他的哲学观 既已把一切概念的知识归结到它们在人的感性活动中的起 源,他自然要求对整个哲学传统包含的纯粹理论态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方式进行批判, 认为哲学在这种态度和方式中只是解释了世界 (并且可以有多元化的解释方案) ,却忽略了哲学作为真理的事业的根本任务因此,哲学必须扬弃自己的抽象的理论态度与方式, 从而去打开一条能够理解并引导感性实践的新道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 【宗教批判】“对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 批判的前提现代人的自由即宗教自己和信仰自由 人把自由提升到神,人将自己神化宗教改革以后,人的选择反映了人的自由强调人的理性,宣扬是人创造了人自己而非由神创造马克思充分肯定了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 认为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的批判”的萌芽。
但他强调 青年黑格尔派局限于对宗教本身的批判, 并没有去追溯宗教赖以产生和存在的世俗基础, 更不要说去批判和要求改造这一世俗基础 它最多只是在思想理论的范围之内, 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 类似于其他青年黑格尔派, 费尔巴哈也批判宗教, 认为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即用关于“人”的宗教取代了关于“上帝”的宗教,对宗教的批判,把人的本质归 还给人,看作是“新人类和新时代的唯一条件” 但是他也只是揭示了宗教产生的心理根源,即“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