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差异.pdf
4页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差异 X 桂守才 王道阳 姚本先X X (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芜湖, 241000) 摘 要 通过访谈法自编大学生自我认同感调查问卷, 对某大学 100 名在校本科学生进行调查, 统计分析得出: (1)男女大学生 在家庭认同上差异最为显著( df = 1, V2= 7. 272, p 0. 01), 在姓名认同( df = 1, V2= 3. 898, p 0. 05)、 性别认同(df = 1, V2= 4. 034, p 0. 05)、 容貌认同( df= 1, V2= 4. 061, p 0. 05)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2)文理科大学生在家庭认同上存在着显著性 差异( df = 1, V2= 5. 394, p 0. 05); (3)城镇与农村大学生在学习成绩认同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df = 1, V2= 4. 823, p 0. 05)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认同感 性别差异 1 引言 / 认同0(identity) 一词最早由 Frude 提出, 指个 人与他人、 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 心理上趋同的 过程[ 1]自我认同(self- identity), 也称自我同一 性, 是由 Erikson 提出的, 他认为是为个体在职业、 政 治、 宗教、 价值观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2]。
Marcia 认为, 根据危机、 探索与承诺两个标准, 可将 自我认同划分为自我认同扩散、 自我认同早闭、 自我 认同延迟和自我认同完成等四种状态[ 3]自我认同 感包括个体感、 唯一感、 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 续性, 自我认同危机表现为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或 者是不能确定生活方向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感 形成的关键期, 自我认同状态在生活适应和心理健 康上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4]Markus( 1977)研究表明 自我认同不当的学生, 往往缺乏对自我的加工能力 大学生如果不能很好确立自我形象时, 就会产生自 我混淆自我混淆的人对自己的过去、 现在和将来 缺乏适当的认识、 缺乏自信心, 难以同他人建立亲密 关系, 从而陷入孤独[5] 有关自我认同感的研究, Meilman(1979) 用结构 式晤谈进行调查, 发现只有 40% 的大学生达成了成 熟的同一性[ 6]Archer( 1982) 的研究发现, 被试在 职业、 性别、 宗教和政治等不同领域的同一性形成过 程是不一致的郑涌(2005) 以我国大学生样本进行 研究显示, 同一性迷失领域主要是职业选择、 人际关 系、 学业、 品德及家庭关系[7]。
Ochse 和 Plug 编制自 我认同感量表, 用来测试个体是否通过了 Erikson 所 阐释的自我认同危机, 并对南部非洲 15~ 60 岁的人 施测他们的平均得分在 56~ 58 分之间, 标准差在 7~ 8 之间明显高于此分的人, 说明他已形成很好 的自我认同感, 明显低于此分, 则说明他的自我认同 感还处于正在形成中[ 8]Ochse 和 Plug 的自我认同 感量表[ 9](A Sense of Personal Identity Scale, 1986) 多数问题是比较抽象或者被试很难短时间表述清 楚、 很难给出明确地答案的, 如/ 我感到自己的生活 方式很适合我0、 / 我感到自己是为了功利的考虑而 行动或做事0、 / 我不能肯定某些东西在道义是否正 确0等/ 生活方式0是什么? 不同被试理解不一样, / 为了功利的考虑而行动或做事0的问题就比较复 杂在这样的思考下, 通过结构式晤谈法自编5大学 生自我认同感问卷6对大学生自我认同感进行调查 分析, 力求使问卷问题具体化, 让被试有较为清晰地 认识和明确地选择 2 研究方法 2. 1 调查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从某大学在校二年级 本科生中抽取文科、 理科和男女大学生共 100 名进 行调查问卷回收 100 份, 剔除无效问卷 1 份, 99 份有 效问卷。
99 名大学生中有女大学生 59 名, 男大学生 40 名; 文科大学生 39 名, 理科大学生 60 名; 来自城 镇的大学生 38 名,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61 名选择 大学二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主要因为二年级学 生生心理发展已趋成熟, 能较好的把握自己, 能够客 观、 真实的认识自己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2. 2 问卷编制 由 30 名大学生(男生 15 人, 女生 15 人)自由填 写自我认同的内容, 时间与内容均不限然后找 6 名同学(男生 3 人, 女生 3 人, 均为不同专业)进行访 谈, 结合 Ochse 和 Plug 的自我认同感量表, 归纳出 16 个大学生自我认同方面的问题然后让 100 名大 X X X 通讯作者:姚本先E2mail: ybxkyc@yahoo. com. cn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思想道德建设视野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6( 课题编号: 05BZX064) 研究成 果, 课题主持人为姚本先教授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 30(4): 869- 872869 学生( 男女各 50 名) 从这 16 个自我认同问题中选择 最能确切表明自我认同的问题, 数量不限。
然后进 行统计分析, 取频率最高的 7 个问题(其余 9 个问题 频率太少舍去) , 构成了问卷的被选项编制了大学 生自我认同感调查问卷本问卷共有 9 个题目, 其 中有 2 个反向题, 问卷采用 5 点量表, 从非常满意到 非常不满意 2. 3 实施过程 调查时间为 2006 年 9 月至 2006 年 10 月, 在调 查过程中, 采用同时答卷, 统一收回的措施, 避免其 他因素的影响数据用 SPSS12. 0 统计软件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得出, 第 1 题( 姓名认同) 与第 8 题(同一题目不同的问法)相关系数为 0. 48, 第 2 题(性别认同) 与第 9 题(同一题目不同的问法) 相关系数为 0. 693, 表明相关显著; 通过对问卷内部 一致性信度测试得出 V 2= 0. 7415( N of Cases= 99, N of Items= 9) , 说明该问卷有较高的信度同时对 各项目 A的测试结果表明( 见表 1), 整个问卷的信 度较高,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这也是后续研究努 力的方向 表 1 大学生自我认同感问卷各项目内部一致性系数 姓名满意性别满意容貌满意家庭满意健康满意学习满意人际满意 A0. 70230. 71140. 71340. 71160. 71750. 74810. 7045 3. 1 大学生自我认同感总体分析 从表 2 可以看出, 大学生的自我认同的满意程 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性别认同( 91. 9%) 、 姓名认同 (76. 8%)、 健康状况认同( 72. 7%)、 人际关系认同 (70. 7%) 、 容貌认同(56. 6% )、 家庭认同(48. 5%) 和 学习成绩认同(37. 4%) 。
表 2 大学生自我认同感描述统计表(n= 99)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小计排序无所谓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 姓名认同30/ 30. 3%46/ 46. 5%76/ 76. 8%214/ 14. 1%9/ 9. 0%0/ 0% 性别认同61/ 61. 6%30/ 30. 3%91/ 91. 9%15/ 5. 0%3/ 3. 0%0/ 0% 容貌认同9/ 9. 0%47/ 47. 5%56/ 56. 6%519/ 19. 2%23/ 23. 2%1/ 1. 0% 家庭认同5/ 5. 0%43/ 43. 4%48/ 48. 5%617/ 17. 2%25/ 25. 3%9/ 9. 0% 健康认同25/ 25. 3%47/ 47. 5%72/ 72. 7%32/ 2. 0%23/ 23. 2%2/ 0. 2% 学习认同5/ 5. 0%32/ 32. 3%37/ 37. 4%710/ 10%38/ 38. 4%14/ 14. 1% 人际认同12/ 12. 1%58/ 58. 6%70/ 70. 7%41/ 1. 0%23/ 23. 2%5/ 5. 0% 通过对各认同维度的相关分析(见表 3), 学习 成绩满意度与其他维度的相关性最低, 也印证了学 习成绩认同最低的结果, 同时表明大学生对自己学 习都有较高的期望。
容貌满意度与其他维度均显著 相关, 也说明大学生对自身容貌的认同与其他维度 的认同有密切联系 表 3 大学生自我认同相关分析表(n= 99) 姓名满意性别满意容貌满意家庭满意健康满意学习满意 性别满意 0. 416* * 容貌满意0. 298* * 0. 324* * 家庭满意 0. 335* *0. 310* * 0. 521* * 健康满意 0. 231* *0. 287* *0. 180* 0. 159 学习满意0. 0520. 060 0. 172* 0. 156 0. 350* * 人际满意 0. 290* * 0. 163 0. 279*0. 331* *0. 429* * 0. 347* * 注: * p 0. 05; * *p 0. 01 3. 2 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性别比较 通过对大学生自我认同性别差异卡方检验(见 表 4), 由此可知, 男女大学生在家庭认同上差异最为 显著( df = 1, V 2= 7. 272, p 0. 01) , 在姓名认同、 性 别认同、 容貌认同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 在男生比女生对自己的姓名更满意, 对自己的性别 也更为满意, 这与有研究结果/ 男女大学生在性别转 换期望上存在显著差异( df = 1, V 2= 26. 77, p 0. 01), 女生比男生更希望改变性别0[10]相一致。
男 女大学生在对身容貌的认同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 df = 1, V 2= 4. 061, p 0. 05), 具体表现为女生比 男生对自己的容貌更不满意, 也表明女生对自身容 貌的期望比较高 表 4 大学生自我认同感性别卡方检验值(n= 99) 姓名满意性别满意容貌满意家庭满意健康满意学习满意人际满意 V2 3. 898 4. 034 4. 061 7. 272 0. 758 0. 891 3. 473 p0. 048*0. 045*0. 044*0. 007* *0. 3840. 3450. 062 注: * p 0. 05; * *p 0. 01, df = 1 870 心 理 科 学 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发现男大学生自我 认同有三个主成分, 其中第一主成分特征值 2. 865, 贡献率 40. 929% ; 第二主成分特征值 1. 238, 贡献率 17. 683%; 第 三 主 成分 特 征 值 1. 029, 贡 献 率 14. 698% 女大学生自我认同有两个主成分, 其中 第一主成分特征值 2. 338, 贡献率 33. 395%; 第二主 成分特征值 1. 356, 贡献率 19. 372%。
3. 3 大学生自我认同的专业比较 通过对大学生自我认同性别差异卡方检验( 见 表 5) , 表明在文理科大学生在姓名、 性别、 容貌、 健 康、 学习成绩、 人际关系等认同维度上均没有显著差 异, 只有在家庭认同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df = 1, V 2= 5. 394, p 0. 05) 表 5 大学生自我认同感专业(文理科)卡方检验值(n= 99) 姓名满意性别满意容貌满意家庭满意健康满意学习满意人际满意 V2 0. 4520. 0260. 8755. 3940. 0030. 3270. 053 p0. 5010. 8710. 3500. 020*0. 9600. 5670. 818 注: * p 0. 05, df = 1 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发现理科大学生自 我认同有两 个主成分, 其中第一主成分 特征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