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盘水市工业化进程研究报告.doc
7页六盘水市工业化进程研究报告六盘水市工业化进程研究报告刘 勰〔内容摘要〕 本文根据我市人均 GDP、GDP 的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变化指标,以及城市化水平等五个方面对我市工业化程度进行了初步的判断,并指出我市工业化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关键词〕 工业 工业化进程 研究报告〔作者简介〕 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六盘水市于 1978 年建市,位于川、滇、黔、桂四省结合部的中心,兼具“江南煤都”和“中国凉都”两大美誉从全市工业发展现状看,煤炭、钢铁、电力、建材等为支柱产业,属于新兴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城市的工业定位为西南、华南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和煤化工基地,趋向重化工业方向发展那么,工业化判断标准是什么?我市的工业化目前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具有什么发展特征?明确这些问题,对于正确把握今后我市产业结构,进一步推进我市工业化进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工业化的概念及评判标准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过程工业化评价至今无统一标准目前,世界上在分析工业化进程时使用最广泛的是美国经济学家 H·钱纳里和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工业化水平评价体系。
在这个体系里,工业化进程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及相应的六个发展时期第一阶段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即工业化准备期;第二阶段是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包括工业化初期、中期和成熟期;第三阶段是工业化后的经济稳定增长阶段,包括发达经济初期和发达经济高级期国内外广泛认同的用于衡量工业化发展的指标,主要有人均 GDP、GDP 的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变化指标,以及城市化水平等五个方面二、六盘水工业化发展历程1978 年建市以来,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连续近 30 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均高于 8%1978 年,全市工业总产值 1.22 亿元;到 2007 年,工业总产值为 161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约 134 倍全市工业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回顾我市工业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全市工业起步阶段(1965 年~1978 年)三线”建设是六盘水工业化进程的新起点,10 万“大军”进驻六盘水搞建设,为我市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1970 年到 1976 年,六盘水工业快速增长,主要是 60 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建设的工业企业逐步投产,工业增加值总量迅速扩大,全市工业增加值从 1970 年的 8042 万元增加到 1976 年的 21809 万元,增长了 2.7 倍;国家继续增加对固定资产投资,这也是六盘水工业能够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随着“三线”建设项目的逐步建成,部分施工队伍逐步转移出六盘水,减少了二三产业的劳动就业人数虽然有不少新项目投产,吸收了不少的劳动者加入到就业队伍中来,但六盘水这段时期在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增长比例较低,工业增长对工业化的进程虽有较大贡献,但这段时期六盘水的工业化进程比全国前进步伐减慢第二阶段:全市工业稳步发展阶段(1978 年~1998 年)在党的政策推动下,全市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增强,工业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生产力水平明显提升1978 年全市工业总产值 1.22 亿元,比 1965年增长了 15.4 倍;1998 年工业总产值为 30.7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约 25 倍,六盘水作为新兴的工业城市已初具规模全市农业总产值快速增长,由 1978 年的 1.36 亿元增加到 1998 年的 12 亿元,增长了约 8.8倍,基本解决了全市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同时也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在工业内部,为弥补多年来优先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造成的轻重工业失调现象,同时在出口的带动下,轻工业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加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三线”建设时期建设的项目发挥作用,以这些项目组成的国有工业生产增长迅速,在整个工业经济中起着支柱性的作用。
集体工业尤其是农村集体工业发展十分显著,个体工业、三资企业开始出现,逐步改变着六盘水工业的经济结构农村经济处于活跃时期,乡镇企业、农村经济处于活跃时期,乡镇企业、农村个体经济等得到较充分的发展依靠开采自然资源为主建立起来的企业,由于原始积累过程远未结束,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管理还相当粗放第三阶段:全市工业经济高增长时期(1998 年~2007 年)1998 年至 2007 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我市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工业经济整体处于高增长阶段1998 年国内生产总值 68.2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 4.5 倍,年均递增 8.9%;比 1949 年增长 30 倍;工业总产值 61.43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 5.1 倍,平均增长 9.5%;煤炭、冶金、建材、电力四大支柱产业产品成倍增长至 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 300.55 亿元,比 1998 年增长 4.4 倍;工业总产值 161 亿元,比 1998 年增长约2.6 倍,年递增 1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 114.7 亿元,较上年增长 19.9%传统支柱产业链延长,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门类和产品种类增多,发展方式逐步从粗放向集约转变。
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弃物发展新型建材的步伐加快;有色金属工业加快发展,并向后端加工延伸;电解锌已形成一定规模轻工业、食品加工业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17.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34.3%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实现增加值 91.89 亿元,增长 25.2%三、六盘水工业化程度的基本定位和判断(一)从人均 GDP 来看,我市处于工业化准备阶段向工业化阶段初期过渡时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国际上划分工业化阶段最基本且最为重要的指标一般而言,人均 GDP 水平与工业化程度成正比,人均 GDP 水平越高,工业化程度就越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关系的统计分析,提出了“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钱纳里归纳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人均经济总量标准是在汇率法基础上得出的,在运用此标准时,必须考虑美元自身贬值对判断结论的可能影响所以,在折算时应把比较期的人均 GDP 换算为 1980 年(或 1970 年)美元值2007 年我市人均 GDP 为 10020 元,增长 16%,折算为 1980 年美元值为 1252.5 美元,按照此标准判断,目前我市处于工业化准备阶段向工业化阶段初期过渡时期。
二)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我市已进入工业化阶段成熟期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工业化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为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也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即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并超过第一产业,其中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 20%以下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再降低到 10%左右、第二产业高于 50%、第三产业高于 30%时,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我市通过优先发展基础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我市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2007 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22:58.47:34.31,一产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小于 10%,二产比重大于 50%,三产比重大于 30%以此标准判断,我市已处于工业化阶段的成熟期三)从就业结构看,我市处于工业化阶段初期向中期过渡时期依据克拉克定理,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大体为80%、50%和 20%以下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我市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比重逐年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提高,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007 年,我市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为 55.14:14.61:30.25,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 2.21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提高 0.13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 2.08 个百分点对照标准,我市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 55.14%,显示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为 14.61%,反映我市工业化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从第三次产业就业比重角度看,比重大于 27.1%而小于 32.6%,我市应处于工业化阶段初期向中期过渡时期四)从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来看,我市处于工业化阶段成熟期经济学家霍夫曼根据消费资料工业的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产值之间的比值,提出了著名的“霍夫曼定理”由于霍夫曼所划分的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与我国的轻、重工业分类法很近似,因此霍夫曼比值不断下降的变化规律,实际上反映的就是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中心转向重工业为中心的演化过程,即重工业化过程霍夫曼比例越小,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越高六盘水市轻工业发展主要以医药工业、酒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屠宰加工业、茶叶加工业、包装印刷业、饮料业、旅游小商品等行业为主从总体形势看,我市轻工业在市场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全市共有规模以上轻工企业 22 家。
重工业以钢材、建材、煤炭、电力等四大支柱产业为主,四大行业对全市 GDP 贡献率达 54.89%2007 年,工业在优势产业的带动下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市工业增加值160.9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6%其中轻工业增长 8.5%,重工业增长 20.0%历年来我市的重工业所占比重都相当高,轻重工业比值远远小于 1若以此来判断,我市工业目前大体上处于重工业化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的过渡时期,相当于工业化阶段成熟期五)从城市化水平来看,我市处于工业化的准备期向初期过渡时期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而城市化所提供的集聚效应又反过来推进工业化进程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准备期,城市化率小于 32.0%;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时期,城市化率在 32.0%-65.2%之间;在工业化后期,即经济稳定增长阶段,城市化率在 65.2%以上2007 年,我市城镇化率为 30%参照标准,我市处于工业化的准备期向工业化阶段初期过渡时期上述判断表明,我市有的发展指标已达到工业化阶段的成熟期,而有的发展指标仍处于工业化的准备阶段但确定我市工业化所处阶段,应结合我市工业发展历史综合作出判断六盘水的工业发展和全国一样,并没有沿用其他国家一般采用的轻纺工业起步的工业化道路,而是采取了重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在没有经过工业积累的前提下,通过大规模的资源开采工业,直接进入重工业发展阶段,其结构性矛盾极为明显尽管在工业的强势带动下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工业与一二三次产业之间、轻重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极不协调,资源配置和结构状况存在明显缺陷,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进程极不相称等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平衡因此,综上所述,可以作出目前我市工业化程度总体步入工业化阶段中期的判断四、进入工业化中期的主要发展特征经初步判断,我市总体步入工业化阶段中期,这一阶段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是我市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将面临的问题应该如何准确把握、正确应对,是我市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经济加速发展和历史机遇期从国内国际趋势上看,自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重要发展趋势变化,一是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二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启动工业化进程,二者的结合,使制造业生产基地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三是资金、技术呈现梯次转移的态势沿海对国外资金、技术的承接受到了地域空间诸多限制,必然促使沿海地区到西部来寻找发展空间国外资金、技术看好中国西部,也在抓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一些产业包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