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来主义的主题问题2.doc
4页《拿来主义》的主题问题 王宝明《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杂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这篇杂文因因为鲁迅首创“拿来主义”一词,提出“拿来”这一光辉思想而被人们所熟知《拿来主义》一文也长期被选入中学教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该文短小精悍,层次清晰,采用议论文常用的“三段论”(引论、本论和结论)结构第1、第2段为引论作者一开始先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写起,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出“拿来主义”因为上边谈的都是“主义”(“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第3到第9段为本论部分,从反、正两方面分析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最后一段为结论部分,共五句话,或总结,或强调,或照应,或重申,或阐明,与前边各段处处关联,全文浑然一体然而仔细阅读这篇文章,认真分析文章思路,自然会有一些问题困绕读者,总给人如梗在喉的感觉比如文章的结构问题,“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之间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比如语言问题,本文一如既往地运用幽默讽刺的语言,那么作者究竟要讽刺谁实际上,归根结底是本文的主题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厘清,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才会给青年读者以正确的指导《拿来主义》的主题是什么,似乎早有定论,文章中也有比较鲜明的表现,不应该成为问题。
论成也早已有了基本看法,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种:1、“中国文化遗产”说其代表是人教社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课文预习提示指出“这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杂文”既为“继承”,当指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而言 2、“外国文化遗产”说可作代表的是人教社编《中学语文基本课文导读》(高中·中册),认为“拿来主义就是批判地借鉴外国文化遗产”3、《阅读与写作》1996年第3期载武振华、谢海英《重新审视<拿来主义>的主题》一文,认为以上两说分别只对“遗产”或“外国”而言,都有失偏颇,认为《拿来主义》是“关于如何对待外国产品和中外文化遗产的文章”此说姑称之产品和文化说,虽有新意,但是把产品和文化遗产并列起来,给人一种大杂烩的感觉考察《拿来主义》一文的主旨,当然离不开文章本身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先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讲起,表面上绕了弯子,实际上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因此我们只要考察“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危害,就容易从反而弄明白本文所论述的“拿来主义”的内涵了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从文章第一段可以看出,所谓“闭关主义”就是闭关锁国,“不去”“不来”的包括文化交流,当然也包括物质产品而“送去”的又是什么呢,古董、古画和新画、梅兰芳的表演艺术等,这些更多的是指文化产品,文化交流作者接着指出送去主义的是危害是:一味地送出,自己就没有了,“子孙后代”将来“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众所周知,文化的东西属于精神产品,它只能在交流中丰富,而不会衰减甚至消失很显然,把这篇文章的主旨定义为“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是不妥的那么如何理解鲁迅先生这样的表述呢?是鲁迅先生犯了一个最起码的常识性错误吗?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必须要考察文章写作的背景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写作《拿来主义》一文,确有加入讨论如何对待文化遗产之动机,但他更多地是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卖国行径,是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批判读者将《拿来主义》的主题定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是有原因的且看文章中的一个重要比喻:“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这里提到了“大宅子”,提到“合法继承”,所以自然使读者想到本文是论述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而“鱼翅”、“鸦片”、“烟枪烟灯”以及“姨太太”显然又并非文化,因此我们不能把这篇文章的主旨理解得过于实在,只有运用宏观的视野,从中把握鲁迅先生的基本态度,看成是他对当时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批判,才是对这篇文章主题的正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