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对比鉴赏练习题(2022年整理).pdf
14页1 古诗对比鉴赏练习古诗对比鉴赏练习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注】 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答案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 ,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出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解析解析 李诗写李白听到好友王昌龄遭受谗毁,被贬为龙标县尉的消息,写了这首诗诗以落花和子规悲鸣起兴, 抒发怀念友人的感伤之情 王诗写王昌龄被贬龙标, 由于为治以宽,政善爱民,被誉为“仙尉” 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1)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写出两点即可,4 分) (2)在寒菊一诗的“宁可枝头抱香死”这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简述理由。
(4 分) 2 答案答案 (1)都是托物言忠的诗,借写花来表现自已的精神追求都不直书其物,文中对写 作对象的称谓,前者写梅不用“梅”字,/彳荐写菊不用“菊”字都化用了典故前者化用王羲之练书法洗笔,洗黑了池水的典故;后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 的典故 (2)心得最传神的一个字是“抱”字,它形象传冲地表现厂菊花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高贵品质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 从 军 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 军 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 (1)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 (2)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 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答案 (1) 陈诗中的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积极乐观;王诗中的征人背井离乡,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都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象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深沉感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1)这两首词的上阕都有写景的句子,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 “风柔日薄春犹早” ,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两首词的主题是否相同,风格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答案 (1) “山映”三句:傍晚,夕阳映照在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着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先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表达出乡思离情 “风柔日薄春犹早” :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像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经渐渐暖和起来,使人心情愉悦抒发了欣喜之情 (2) 两首词的主题相同, 都抒发了乡思离情 但范词的抒情比较直接, (赏析: 范词: “黯 3 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
李词:早春又是乍暖还寒时节,小睡起来,微寒侵肤,刚才插到鬓上的梅花也已枯凋词人不说心情的转变,只用天气的轻寒和梅花的凋残,暗示其意识流程词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沉溺于但愿长醉不复醒的醉梦中, 只说醉卧时所烧的沉香早已炉灭香消, 而词人还宿酲未解而醉醒时乡思的凄苦,尽于言外可见 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朱熹 昨夜河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两首哲理诗各揭示了什么道理? (2)这两首哲理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 答案答案 朱诗说明大战船自在航行,有其自身的规律,离不开必要的条件,硬是用人力“推移”,即使发挥了 冲天干劲,也无济于事 苏诗说明,只有好的客观条件或主观条件,还不能取得好效果,只有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效 果 朱诗有鲜明的形象,由形象本身来体现理趣苏诗用两个假设、两个提问表现理趣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上面两首诗歌的主旨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答案答案 (1) 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 “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 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 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梦江南 4 皇甫松 兰烬注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注:兰烬,香油灯结的灯花 (1)两首词从情感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2)你更喜欢哪一首?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答案 (1)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借景抒情白居易忆江南描写江南风景色彩鲜明,格调高爽,直抒自 己怀想江南希望重游江南的感情皇甫松的梦江南把自己的情感全部灌注在用景物描绘所铸成的形象画 面之中,含有不尽之意,令人思索玩味,全篇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2)白词好:意境更开阔作者在词中特意写杭州之秋,避免和第一首词所写的春景重复,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两句词就写出两种境界山、寺、月影下,寻桂子,写出了幽美的环境,也写了置身其间的词人的活动,使我们读后恍如身临其境郡亭枕上看潮头”,以幽闲的笔墨带出惊涛骇浪的景色,与上句“山寺月中寻桂子”的静谧而朦胧的美的境界形成鲜明的对照, 相辅相成, 一动一静, 写出作者悠然自得的愉悦,流露出对杭州的难忘难舍之情 皇甫词好:描写更细腻全词借梦中所闻动人境界,描绘了江南水乡梅雨季节的风光,寄托了作者思念故乡的缱绻之情 全词从室内屏风上的人工画面, 写到室外江南水乡真实的自然图景由绘色(红蕉、黄梅)到绘声(吹笛、人语、夜雨潇潇),亦即从视角到听觉,构思极其概括而富于层次堪称为清新隽永,颇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问题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山中与元九山中与元九书书 元稹注 白居易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
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 “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答案答案 (1) (我)听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缺少对象或被贬不给分) (2) 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 为好友因自己被贬而生的悲愤; 为自己与好友同是 “笼鸟槛猿” (或同处被贬的境遇) ;为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 (3)元诗末句融情于景, 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5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答案 (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的形象; 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 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的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机女叹 宋叶茵 机声咿轧到天明,万缕千丝织得成 售与绮罗人不顾,看纱嫌重绢嫌轻 月夜闻纺织声 清陈文述 茅檐辛苦倦难支,绣阁娇憨定不知 多少吴姬厌罗觳,绿窗一样夜眠迟 (1)请概括这两首诗蕴涵的相同情感 (2)陈文述的月夜闻纺织声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答案答案 (1)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之气(或对富人富贵骄人的不满) ;表达了对织女深深的同情 (或表达织女哀叹自己辛苦劳作的辛酸和无奈之情) “织” (或劳作情景) 和 “售” ;织女机声不停,通宵劳作,费尽辛苦,才织得沙绢;织女们将精心制作的织物送到大户人家去出售,结果换来的却是富人的不屑与嫌弃 (2)对比前两句将茅檐舍下纺织女的辛苦疲倦、体力不支,与锦绣屋阁中富家女的娇憨悠闲作对比, (以不眠与酣眠对比) ,后二句将“厌罗縠”的“吴姬”和贫寒的“织女”进行对比,同是不眠,人生却迥然不同。
突出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与同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 酬朱庆馀 朱庆馀 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 越女新妆出镜心, 待晓堂前拜舅姑 自知明艳更沉吟 妆罢低声问夫婿, 齐纨未足时人贵, 画眉深浅入时无 一曲菱歌敌万金 6 注: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在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运用上这两首诗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这两首诗“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试从两首诗的内容方面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答案 (1)都运用了“比”的手法(答其他手法都不给分) 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和采莲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作品 (2) 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酬朱庆馀表明张籍对朱庆馀才能的肯定, 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朱的赠诗写得好, 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啰唝曲 刘采春 其一 其二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莫做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这两首诗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看似无理却又在情理之中,请做简要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