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构建湖北学派的理论思考_1.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0083156
  • 上传时间:2021-11-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93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构建湖北学派的理论思考 摘要: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必须走学科化、地域化和特色化的道路,尤其要通过构建具有地域特色、乡土特色的学术流派来实现创新构建以传播荆楚文化为核心、以传授乡土文学为特色的湖北学派,不仅是对长期形成的“大一统”、“纯文学”的教学理念的重大突破,而且是从“大一国文”到“大学人文”再到“乡土语文”的质的飞跃,同时也是大学语文教学深化改革的一种新探索、新选择和新途径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湖北学派,荆楚文化自1978年全国高校恢复大学语文教学以来,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定位以及学科化等问题,一直是教育界长期关心和探讨的话题尤其是近年来,对大学语文教学日益边缘化的困扰,更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由于大学语文肩负着传承优秀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和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重要使命,因而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高度,以学科化为出发点,构建具有地域特色、乡土特色的学术流派,从而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开拓新的天地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历程、性质特征、现实困境与改革目标大学语文课程自清末至今,发展已逾百年,历经沧桑不仅课程名称先后多次变更,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体现出不同的性质特征。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语文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问题与挑战,必须通过探索学科体系、建构学术流派和形成教学特色来实现改革与创新1.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历程与性质特征大学语文最初名为“大一国文”,是民国时期各类高校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据考证,“国文”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是现代中国语文课程的第一个正式名称,在清末管学大臣张之洞等人所撰《学务纲要》中,即有“存国文、端士风”之说1904年,清朝颁布废除科举后的第一个新式办学制度“癸卯学制”,所有课程及教材均从西方引进,唯有“国文”课是传授历代古文1912年,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国文”名称正式确立五四运动之后,因反对文言和提倡白话,遂将“国文”改为“国语”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规定小学一二年级改国文为语体文,中学仍设国文课目前在台湾省,小学一二年级的中国语文教材仍称《国语》,从三年级起改称《国文》,汉字一律称为“国字”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丐尊等人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1949年,中央政府教育部接受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统称“语文”叶圣陶曾作出说明:“‘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1]此后,无论中小学还是大专院校,中国语言文学课程便以“语文”命名,并一直沿用至今自民国以来,各级各类高校都普遍开设“大一国文”,很多著名学者如朱自清、吕叔湘、朱东润和徐中玉等人都讲授过这门课程解放后,大一国文课程依然存在,并非像有些学者所云“已被取消”,而是更名为“文选与写作”,如北大教授乐黛云就曾在文革前讲授过大一国文课程在文革中,大学语文教学被迫中断1978年,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东师大等校率先恢复大学语文课程1980年,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成立1981年,由全国20所高校组编、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出版从此,大学语文教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生机,呈现出高校普遍开设、教师队伍壮大、教材百花齐放和教法丰富多彩的新局面在大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历程中,学界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作用、目标、教材、教法以及学科化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持久的研究和讨论,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尤其是大学语文课程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目标定位和实用功能,如语言文字教育、实用写作教育、文学审美教育、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等,课程性质也由过去的“补课论”、“工具论”发展到“人文论”早在1980年代初期,各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补课”,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后来,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功能定位逐渐发生了变化徐中玉在1996年版的高校通用教材的“编写说明”中指出,大学语文是“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里文化氛围的基础课程”[2]自2002年起,夏中义先后主编出版《大学人文读本》和《大学人文教程》,主张开设“大学人文”课程,帮助大学生“精神成人”从“大一国文”、“大学语文”到“大学人文”,从“语文工具论”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不仅是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的变化,更是大学语文教学不断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的结果2.大学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与改革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大学语文教学在发展迅猛、整体向好的形势下,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原来比较偏重传统文化、古典文学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不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而招致了各种批评与非议有人认为大学语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戏称为“高四语文”有人主张取消大学语文,以“大学人文”取而代之大学语文课程在很多高校已经由过去的必修课变成选修课,课时被不断压缩,甚至被取消各高校主编的教材已经多达1400余种,教材名称也是五花八门除了最常见的《大学语文》之外,还有《大学国文》、《高等语文》、《大学文学》、《大学人文》和《大学人文语文》等,教材的权威感也在不断消失。

      大学语文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教师地位也越来越边缘化,面临着日益尴尬的处境要突破大学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瓶颈,必须从深化改革着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促进大学语文课程的浴火重生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一是要探索学科体系,二是要建构学术流派,三是要形成教学特色尤其要以建构具有地域特色、乡土特色的学术流派为突破口,因为学术流派的出现才是学术繁荣的重要标志1)探索学科体系语文”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历史上早有定论,但大学语文是否是独立学科,其学科归属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早在1986年,匡亚明、徐中玉和侯镜昶就撰文指出:“大学语文是一门边缘学科”,并且“应成为独立学科”[3]但事实上,至今仍然没能出现在教育部“钦定”的学科目录之中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在文学门类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中,现有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6个二级学科,而大学语文则没能名列其中另在教育学门类的教育学一级学科中,有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在教育专业硕士目录中,分别有学科教学专业,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专业。

      大学语文可以置于其中作为研究内容,但要求成为单独的二级学科,估计目前还比较困难无独有偶,“国学学科”也同大学语文一样,面临着无法进入学科目录的尴尬处境尽管如此,大学语文仍可以在学科规划、学术团队、基地建设、成果积累等多方面加强努力,力争早日实现重大突破,真正建构起大学语文的学科体系,而非仅仅是指被列入学科目录的“学科化”2)构建学术流派大学语文学科体系的形成,必须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和前提,最终产生有特色、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和流派尤其是学术流派的产生,不仅是现有学术成果成熟的体现,而且是新思想、新观点萌生的摇篮,更是学科发展与学术繁荣的标志所谓学派,通常是指在学术、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学术派别学派”一词古已有之,最早见于《明史列传》,其中有“阳明学派,以龙溪、心斋为得其宗”之说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便是通过师承关系而形成的学术派别东西方学派大体归为三类,即师承性学派、地域性学派和问题性学派任何一个学派的产生,都要有相应的社会环境与需求,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学术带头人,尤其要有共同的学术理念和影响较大的研究成果因此,各高校应该积极联合起来,大力开展学术研究,注重凝练学术成果,共同创建具有行业特色、地域特色的大学语文学派,促进和推动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早日进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时代。

      3)形成教学特色长期以来,大学语文课程主要以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为主,兼及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大多是以史带文,或是专题系列,讲授经典名篇要改变这种传统的、单一的课程体系,必须密切联系教学对象的实际需要,在教学内容、课件制作、课堂模式、讲授方法和作业练习等方面积极探索,尤其要在教材编写上形成特色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采用学科(或专业)联盟和地域联盟的方式,分门别类地选择教学内容和编写教材,并对文法经管类与理工农医类的专业区别对待除此之外,凡是有条件、想创新的高校,还可以尝试编写乡土语文教材,把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的名篇佳作选入教材之中,使之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目前,全国首套分省市编写的中小学“国学”教材,既有传统的“四书五经”,也有评介各地历史文化与民族特色的文章,而湖北的分省教材则融入了荆楚文化的特色中小学教材的改革与创新,可以为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提供参考和借鉴二、建构湖北学派的基础条件、核心理念、教材体系与实现途径在大学语文课程发展的百年历程之中,湖北高校一直都是屈指可数的重镇和高地在新的历史时期,若要在大学语文教学领域独领风骚,成为傲视群雄的执牛耳者,就必须大胆改革和勇于创新,彻底摈弃故步自封的陈旧观念,敢于突破原有的“大一统”的局面,建构以传播荆楚文化为特色的湖北学派。

      这既是湖北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所需,也是改革的关键和突破口所在1.湖北学派的基础条件从历史发展与现实情况来看,湖北高校既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条件,又有强劲的发展动力与需求,还有完备的学术组织、丰富的研究成果与学术带头人,可以为湖北学派的建构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与基础条件1)社会环境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和华中地区,古称荆楚之地,省会武汉是近代辛亥革命的发源地,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自清末以来,湖北一直都是教育大省和强省据教育部2014公布的全国高校统计资料显示,湖北现有全日制本专科高校123所,武汉有79所,数量均位于全国前列尤其是武汉在校大学生数量超过100万,位列各大城市之首武汉大学、华中科大、华中师大和湖北大学等校都是著名高校,人文教育与科研基础雄厚良好的区位优势,悠久的历史条件,广泛的社会需求,为构建湖北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发展历史湖北大学语文教学发端很早,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63年,湖北就成立了省级语文学会,开展大学语文的教研工作,如陈美兰曾在1963年第7期的《江汉学报》发表《湖北省语文学会现代文学组讨论阿Q的典型问题》的会议简讯在1980年代初,湖北高校纷纷成立中文教研室,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编写出版教材与教参。

      1980年代末,张国光、胡忆肖等人发起成立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二级学会,开展学术研讨活动2001年,杨建波等人发起成立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2014年,省大学语文研究会经湖北省民政厅批准成立,成为一级学会在全体会员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省市两级学会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共举办了1次全国和11次全省学术年会,还有其他专题研讨会等,《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次就研讨内容发表专题报道,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外,省学会还与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联合主办首届全国大学生征文比赛,并出版获奖作品集《青春在路上》,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好评3)领军学者在湖北大学语文教育园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为湖北学派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张国光作为著名的古代文史学家,曾任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与陈安湖共同主编《大学语文》,用作省自学考试指导教材,发行量达数十万册胡忆肖继张国光之后任会长,主持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和教参也很受欢迎杨建波现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和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研工作,主编大学语文教材和教参多部,并被列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尤其是其专著《大学语文教学论》,既是多年教学实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