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鲁迅作品,减少.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484549203
  • 上传时间:2022-11-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7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鲁迅的退,梁实秋的进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首次选入梁实秋作品《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而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丽表示,“这是正常的调整,几篇课文的变动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在某网站的调查中,多数网友赞成这一调整杭州高中语文教师蔡少军表示,“我们使用的是苏教版教材,原来选入的鲁迅作品就不算多人教社新课改教材的变动,说明教材编者思路的改变原来的编者主要是从成人角度出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什么,而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到学生更喜爱什么现在这种变动应属正常,不能说大逆不道,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教材也应该相应改变《中学人文读本》主编之一、学者丁东认为,“多元化是一个好现象鲁迅作品从诞生至今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选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鲁迅的作品就作为第一批优秀的白话文被选入当时的《国文》课本中,其后的语文课本中一直可以看到这些作品的身影建国初期,鲁迅的作品更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选篇章被选入教材文革初期虽然被短暂地逐出了课堂,但很快就得到了恢复2001年以来,我国一直在不断推进课程改革,教育界对教材的编写与安排也越来越深入。

      新课程改革之前,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鲁迅作品最少的时候也有十多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很快就发现如今的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越来越少了,例如:现在粤教版高中教材只选了《药》、《阿Q正传》、《拿来主义》三篇,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也只选了《祝福》、《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三篇,《藥》、《一件小事》及《為了忘卻的紀念》則被刪掉此情此景,不可与新课改前任何一时期同日而语而苏教版语文教材从2001年开始就已经“服役”,到现在已经用了整整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里的鲁迅文章,多达7篇初一上册有《社戏》,初一下册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二下册有《孔乙己》;初三上册有《故乡》,初三下册有《藤野先生》、《雪》以及一篇关于《朝花夕拾》的名著专题 这种现象一出现,人们难免把鲁迅和梁实秋放在一起对比首先,就是他们的作品其实,论文笔我还是比较喜欢梁实秋,鲁迅的文风有些深沉梁实秋的文笔应该那种时代里很少见的轻松感和俏皮感,我把这些都叫做领先于时代的文学,钱钟书的围城就是这样,而鲁迅的文笔则没有领先于时代,他是站在时代的中心,让他的思想去慢慢的推动这个时代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梁实秋,梁实秋的散文文笔酣熟,意境辽远,特别是他中年以后的文章,这一特点越发凸现出来。

      读梁实秋的作品,让人感觉身处世外,尘世的喧嚣化作先生文字里的幽默,梁实秋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独特的一面,当鲁迅抡起他无产阶级的笔头时,梁实秋先生发出了“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的感慨鲁迅和梁实秋先生之间存在争论,当梁实秋的作品进入中学课本,而鲁迅的作品减少时,并不能说鲁迅的作品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49年以后,由于毛泽东个人的趣味和中国政府统战之需要,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部分占了半边天,这种影响确是任何一个现当代作家也不能比的这除了政治原因之外,更主要的是鲁迅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在现代文学当中实在是最出色的,至今还没有找出半个能超越他的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独特的表达方式,迥别于任何一个中国写作者,至于一眼就能看出来是他写的鲁迅的作品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爱国也是永恒的主题,而鲁迅的作品渐渐被移出中学课本,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鲁迅的作品都是语文教育中的一大难点由于鲁迅作品的性,这些难点偏偏又是每年必考的重点2005年,在绍兴鲁迅故居开展了的一场名为“亲近鲁迅——鲁迅研究专家与青少年对话”活动,会上“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引起众多共鸣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学生无法深刻体会祥林嫂“捐门槛”的复杂情感,也因为鲁迅写作手法的独特性,学生难免觉得晦涩难懂。

      鲁迅的小说,如《孔乙己》等较容易被学生接受,而鲁迅的杂文等即使是高中生,也未免能全懂第二,鲁迅作品的色调大多都是灰色的早在鲁迅活着的时候,就有学校拿《呐喊》做教材,鲁迅得知后不大情愿,鲁迅常说他的作品太过于黑暗,他雅不欲这种黑暗感染给别人,尤其是青年人,使他们对于人生感到悲观失望鲁迅本身的思想是相当悲观的,他对于现实的憎恶与绝望,远远过于他作品中所写的但是他知道,文章是要给别人看的,所以他常在作品中故意增加一点亮色和希望,于是《药》中夏瑜的坟墓上凭空多了一个花环,若是按照鲁迅的本意,这个花环是没有必要加上去的,可是大多数的读者未必能接收,所以鲁迅每当写起文章,往往同读者妥协他的文章有时候并不是他要说的,反而隐藏文章背后的意思却深不可测中学生的心智还不算完全健全,对于他们来说,文学不应该是沉重的梁实秋与鲁迅同时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两个方面,只有两个人的作品中和,才有利于学生真正看清历史第三,中学课本应该多元化不仅是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文学家太多太多,而牵扯不到政治的又有几个文能提笔安天下”是那个时代每个文人的愿望胡风、萧红、张爱玲、沈从文,他们的作品都有放入语文课本的资格在倡导和平的大前提下,朱自清,梁实秋等人的散文应该得到大力提倡,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

      而鲁迅等人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也应该在如今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竞争激烈异常,孩子往往还没上幼儿园,就被早教了数学和英语,如果语文也能得到相同的重视,是不是初中的学生就能读懂鲁迅的作品了呢?不论是鲁迅的作品还是梁实秋的作品,都只是一类作品的示范梁实秋的作品进入教科书,不是把鲁迅的作品挤出教科书,而是两类作品的有机共存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